■ 王紅霞 劉鴻昌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小學聚焦小學階段思政教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五愛”核心目標,堅持有趣、有情、有實、有魂的“四有”設計理念,構建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課程實施新形態,努力打造思政“金課”。這里的“課”不僅指課堂教學,還指向學校豐富的思政課程資源,它是破解當前小學思政教育難題,推動小學“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路徑。
我校在全面設計、推進大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以思政“金課”建設為手段,觀照小學階段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標,順應小學生思政學習的年齡特點,關注思政課程育人系統的完善,提出了“三全四有五愛”的思政課程育人理念。

“三全”是落實新時代思政課的基本遵循。全員,是指從育人主體來講,不僅教師要樹立全員思政教育意識,也要同時發揮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等各方優勢,凝聚起強大的育人合力。全程,是指從育人時間來說,要全過程關注,能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和需求,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全方位,是指從育人空間來說,各門課程、校內校外要同向同行,各環節要協同發力,形成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相互融合。“三全育人”能使學校思政“金課”落地到位,實施全覆蓋。
“四有”指“有趣、有情、有實、有魂”,是我校針對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特點提出的思政“金課”的實施理念。
“有趣”是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興趣等角度提出,打造有吸引力的思政課。“有情”是從小學階段重在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目標和注重情感體驗的角度提出,打造有感染力的思政課。“有實”是基于小學生適宜在真實情景中感知的學習特點提出,打造有真實感的思政課。“有魂”是從思政育人的本質提出,打造有思想性的思政課。“四有”既是思政“金課”的設計理念,也是其標準,有利于推動小學思政課程育人的高質量落地。
《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小學階段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具有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聚焦“五愛”的思政情感啟蒙具有小學階段的獨特性,也是大中小學思政課程目標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校將思政“金課”的目標確定為:培養學生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并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努力踐行。
我校秉持“三全四有五愛”的育人理念,結合校情,聚力教師、聚合資源、聚焦特色,探索出國家課程“金課”、同心圓“金課”、社會實踐“金課”三大新路徑,通過一體化實施,全面推動了學校大思政教育的高質量實施。
課堂教學是落實思政課程的主渠道。國家課程“金課”是指小學階段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二者同向同行,其實施者為學校全體教師。只有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細化落實,充分融入各門課程和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才能真正實現“三全”育人理念。
1.“雙教材”思政課程齊頭并進
“雙教材”是指現有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和2021學年啟用的必修教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以下簡稱《讀本》)。為提高課堂教學品質,學校道德與法治“品牌工作室”定期開展聯動教研,通過名師引領、新秀獻技,不斷打磨、研究不同課型的教學設計,作出示范。教師們在雙周開展的“先聽后上”微教研中關注“四有”,堅持靶向定位,不斷提高課堂設計和實施水平。學校在教師研修機制的保障下,確保了道德與法治課程高質量實施。
2021學年《讀本》成為鑄魂育人的重要教材,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師主動實踐,創新采取“四型三化”實施策略,即以道德與法治課、班隊德育陣地課、校本研學實踐課、協同育人課四個課型為載體,將《讀本》內容進行全域化、多樣化、常態化落地。
2.“三位一體”課程思政合力推進
課程思政是指充分發掘并有機融合學科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開展價值引導、精神培育、情感激發的教育方式。學校堅持“五愛”目標,以學科拓展課、德育陣地課、主題整合課“三位一體”的方式推進課程思政實踐。
在學科拓展課方面,教師立足學科課程,積極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和資源,從目標、內容、課型等角度提出具有本課程特色的實施方案,達成各門課程的思政育人功效。學校教師還積極開發學科拓展課,將知識技能學習與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努力增強課程思政的育人實效。這種顯隱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得課程思政的實施水到渠成。
德育陣地課特指少先隊活動課、班會課、午間談話課三大德育陣地課。德育陣地課應當充分凸顯思政育人元素,比如,在少先隊活動課上集中開展“聽黨話、跟黨走”“紅領巾相約中國夢”等思政主題教育,引導少年兒童認識黨、親近黨,從小樹立求知報國的遠大理想。班隊課和午間談話課則適合聯系學生當下生活與學習,重點關注班集體建設、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等內容。
在主題整合課方面,不同課程應圍繞同一思政教育主題,依據本學科的課程標準,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整體設計學習活動,開展彰顯主題精神的整合教學活動。例如,在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之際,學校以“紅軍不怕遠征難”為主題開展了道德與法治、語文、體育三學科主題整合課。這種主題整合課,主題鮮明、內容新穎、教學統整,是很有意義的跨學科課程思政活動。
思政課還可以誰來上?上什么?圍繞這些問題,學校堅持協同育人原則,積極整合資源,創造性構建了同心圓“金課”。由黨團員教師和校外人員主講的同心圓“金課”,合力拓寬了思政課程的育人時空,凝聚起鑄魂育人的整體力量。
1.“國旗下的思政金課”大放異彩
為了拓展思政教育時空,學校堅持黨建引領,注重發揮“黨團隊”一體化的育人機制優勢,開設“國旗下的思政金課”。從2020年12月以來,學校將每周一設為“思政鑄魂日”,升旗儀式結束后,黨團員教師領銜主講五分鐘的“國旗下的思政金課”。教師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重大節日、歷史事件、紀念日等為契機,以學生喜愛的講故事的方式呈現“金課”;也會從《讀本》中精選內容,以“習近平總書記金句+經典故事”的方式宣講。師生專注聆聽,精神共生,受益匪淺。
2.“百家金課”攜手傳承
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等“五老”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除了 “五老”,各行各業的勞模工匠等也是學校思政課建設的寶貴資源。我校組織開展的“百家金課”為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可能與條件,為學生打開了廣闊的視野。如新四軍老戰士把孩子們帶回硝煙四起的年代;參加一線防疫的家長,為學生傳遞抗疫故事中的家國情懷;“憲法日”授課的法官向學生生動講述生活中會用到的法律知識……總之,“百家金課”能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理想信念的火種在校園薪火相傳。
億萬中國人已經書寫和正在書寫的時代篇章是最鮮活的思政課素材。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獲得生動的“五愛”啟蒙,是小學階段鑄魂育人的重要路徑。我校始于2015年的特色課程“走讀東城”是社會實踐“金課”的優質典范,而場館基地研學課程則是社會實踐“金課”的創新品牌。
1.“走讀東城”
“走讀東城”是結合學校地域文化,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分階段、系統化構架的社會實踐課程。在學校、家庭、社區、企業、基地、大學六個學習實踐場域,從孕校魂、樹家風、親社區、形鄉愁、愛祖國、有理想六個情感維度系統開發、實施,學生以“走讀”的方式邁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如四年級的“走讀企業”課程,立足錢塘智慧城企業,深入了解智能識臉系統的開發及生活場景應用、身邊熟悉的品牌美食生產線改進、中國原創工具勇闖歐美市場……孩子們在“走讀”家鄉企業的過程中觀察、聆聽、溝通、思考、行動、展示,內心的家國情懷、報國之志逐漸被點燃。橫跨六年的“走讀東城”課程實現了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活動育人、協同育人的綜合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將“五愛”的目標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課程深受學生的歡迎,已然成為學校的思政“金課”之一。
2.紅色研學
場館和基地是思政“金課”的重要資源,能夠讓小學生更直觀地通過人、事、物等元素,獲得“五愛”啟蒙。學校充分挖掘紅色場館資源,提出了“六年百館”的思政研學目標,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利用節假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比如,學校基于五年級道德與法治“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的大單元教學,研發了紅色研學課程。第一步,通過思政課程,讓學生感受祖國經歷的滄桑巨變,激發強國之志。第二步,圍繞“中國是如何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主任務,開展基于場館的項目式學習。孩子們紛紛走進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杭州城市規劃展覽館等,圍繞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開展項目式學習。第三步,在學校組織的紅色實踐教育基地開展為期三天的國防教育,進行沉浸式體驗。第四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學實踐匯報。紅色場館基地研學,使學生親身感受國家的發展和強盛、少年的責任與擔當,種下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種子”。
總之,“三全四有五愛”的思政“金課”是學校實現大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學校在利用思政“金課”進行鑄魂育人的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育人范式,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果。學校思政“金課”生動活潑的育人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五愛”情感,筑牢了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和奮斗之志。2021年,學校道德與法治教研組榮獲浙江省先進教研組;今年,學校榮獲浙江省“黨團隊知識小達人”總決賽團體冠軍。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學校今年被授予2022年浙江省少先隊最高榮譽“集體四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