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山東省泰安市技師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行動導學法是通過多元教學方法綜合而成的教學方式,運用這種方法需要以崗位實踐活動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職業應用能力為核心,促使學生各方面發展符合當今時代社會對學生心智技能和行為技能的需要。而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作為機械制造業的專業課程,學校應結合專業課程特點,凸顯教學的實踐性,將行動導學法引入課程教學全過程,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優化。
運用行動導學法應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強調學生基于學習任務自主行動,開展學習活動。教師應將課堂更多自主權交給學生,而教師作為輔助者的角色,適當給予學生相應指導。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培養學生目標意識和職業發展能力,讓學生明白所學的內容需要轉化為具體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和實現就業目標奠定基礎。因此,教師應引入具體實踐案例,并與教學內容相關聯,以就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合理規劃和整合教學內容,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為此,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須完成如下的實施要素。
結合行動導學法的內涵意義,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更多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優秀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行動能力。高校進行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畢業后的職業規劃以及專業定向職業發展綜合分析,結合機械制造類崗位在當下社會發展中對人才能力、知識、素質等方面的要求,以社會崗位要求為前提,合理規劃和確定機械設計基礎這門專業課程的能力目標,并深入分析,結合崗位需要的業務技能、社會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需要,明確課程教學的職業行動目標。
行動教學法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建構完整的教學模型,以行動為基礎,規劃課程、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并開展教學實踐。通過這些教學環節的落實,學生會將被動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學習模式,使學生將觀念中的意識轉化為行動性的知識,并在運用知識、分析知識、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將知識與行動相結合,行動掌握知識,將知識內化為能力[1]。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環節中,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材料、信息、理論知識和渠道等工具,隨著學生學習逐漸深入,有足夠的學習資源支撐學習的學習過程。
在課程教學設計與規劃這個環節中,一方面,教師應按照行業法規和相關規范要求,并結合行動教學領域內容,合理選擇與設計教學內容,并明確教學行動目標,使其與教學內容相掛鉤。同時,教師可以調動一切教育資源,在與學校合作的企業中,將企業的工作流程、具體崗位工作要求、技能要求、操作方法和具體真實案例等引入課堂,基于企業實際業務來構建教學情境[2]。另一方面,采用多元結合教學方法,以項目為中心,運用項目任務法、客戶訂單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基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來設計情境。此外,還需要綜合學生現有學習情況,以單元整合意識規劃教學內容,通過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主要涉及機械零件的組成、機械的基本結構、傳動原理、機械零件設計的方法等基礎理論知識,并針對典型機構及零件進行設計計算,是兼具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相結合的專業課程。在教學中,教師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引入企業真實項目,讓學生以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創新能力。以減速器結構分析與選用項目為例,具體的實施過程可以按照如下步驟進行操作。
在咨訊階段,教師應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并在課前預習環節,提前給學生布置輪系的應用及特點、各種減速器的工作原理、減速器的結構和標準等工作任務,讓學生參照課本理論知識內容,并從網絡學習平臺搜集相關資料,做好預習任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在課前就能將基礎的理論知識了解清楚,明確減速器類型、作用及優缺點、減速器選擇方法與拆卸、輪系類型與作用等知識內容。這樣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掌握不到位、存在理解偏差的知識點針對性講解,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要以任務為導向,以提升學習能力為目標,設計實踐教學環境,可以通過校園實訓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針對傳動方案進行總體分析,并確定最佳傳動方案、熟練進行減速器的拆裝、調整等任務。同時,教師應培養學生資料檢索與快速查閱的方法,能夠熟練運用一切學習資源,掌握典型機械傳動比計算和分配的方法、對各類減速器的性能進行分析,將理論分析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形成綜合應用技能。
采用對比分析方法,引導學生對典型機構的應用性能進行比較,能夠針對
簡單的傳動方案的總體分析,確定最佳方案,通過對傳動裝置進行傳動比計算與合理分配,確立項目檢查與評價標準,并且讓學生跟隨項目實踐操作過程中培養對典型機構的對照分析能力和傳動方案的選擇能力。因此,在教學規劃設計中,教師應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技能培養相對應,采用一體化教學方式設計教學。
評估階段是整體教學實踐過程的收尾階段,也是學生和教師針對自身在學習與工作過程中表現情況和工作成果的優劣進行分析,提出實踐過程中具體存在的問題以及后續改進的方向與對策。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使學生具備辯證分析的思維,并立足整個實踐過程中,從學生基本掌握減速器的結構及拆裝知識、減速器結構分析及選用等,到減速器拆裝、維護、安裝等過程,分析掌握的熟練度,并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和確立學習方向[3]。
運用行動教學法開展教學工作時,教師需要按照以生為本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素養、學情、智力等多方面因素,建構差異化、個性化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基礎,靈活調整教學計劃,尤其是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的比例關系方面,并按照“三步”教學法,分別從課前預習、課中針對性指導和課后評價三個階段,讓學生結合能力提升目標、知識學習目標等,結合任務,開展各項學習活動,并且教師可以時常在班級群中和各學習小組群中與學生分享學習資料,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做好學習規劃[4]。
教師應改變傳統偏重理論而忽視實踐教學的觀念,在內容選擇和教學規劃設計上,應以學生個性、學習特點、習慣、思維方式等為設計前提,充分做好教學準備。同時,教師要將教學大目標劃分為不同的小目標,并將目標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圍繞目標設計學習計劃。此外,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基礎和個性特點劃分小組,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劃分學習小組時,教師要確保每個小組的綜合學習能力旗鼓相當,防止出現個別小組能力特別突出,拉大小組之間的差距,出現教育不公、學生缺少興趣的問題。為此,教師應按照優生、中等生和基礎薄弱生三個方面,合理安排,并且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基礎薄弱學生的關注,鼓勵和耐心指導學生,使其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通過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實現進步。教師可以設置獎勵機制,當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時,給予表揚和獎勵,激勵學生不斷深入學習,提升自我管理和學習能力。
以往教學中,教師容易忽視教學評價環節,或者多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往往在學習中習慣于教師的指導和講解思路,長此以往,容易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過度依賴教師。為此,教師應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進行學習效果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圍繞學生解題思路、學習方法、學習技能等方面,并且根據學生平時課堂出勤率、遵守紀律等內容來評價學生對待學習與自我管理的態度,同時圍繞學生平時項目訓練中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運用能力、職業行動技能、自我評價與管理能力、選擇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采用口試和答辯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5]。這樣也能讓學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薄弱點,經過實踐和總結分析,獲得學習經驗。
提升行動教學法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效果,教師需要科學規劃教學內容,合理選擇與整合教育資源。首先,課堂教學前,教師應將每節課講授的內容以及相關學習資料提前共享給學生,同時設計教學內容時,應與教學時長掛鉤,能夠互相協調,防止出現課題時間剩余過多或者備課內容講不完的現象發生。其次,教師可以采用演說教學形式導入課堂內容。
以往教學偏重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有所忽視,教師應當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的原則,采用行動教學法,協調把握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而不是一味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機械設計課程是機械與自動化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不僅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還應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了促進中職機械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高效進行,教師可以多設置一些機械相關的實驗環節。比如,在講解螺旋傳動模型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四種不同的螺旋傳動模型帶到課堂中,先讓學生自行觀察,找出這四種模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同時,教師還可以邀請學生上臺近距離觀察模型,并拿著螺旋傳動模型自然轉動模型的螺桿、移動模型的螺母等。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直觀形象的感知和實踐過程,更加細致地了解這四種模型的異同點,加深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
案例選擇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行動導學法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應用中的質量。由于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十分考驗學生對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案例,并將案例與教學內容對應,抓住時機,將案例融入教學過程中,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和理解理論知識。教師在準備和設計案例時也有竅門,為了讓學生適應案例實踐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從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機械內容展開,同時又要確保所選的案例與教學目標相一致。比如,生活中學生都見過自行車,教師可以通過解析自行車機械構造和運動原理,讓學生在了解機械知識的同時,也能加深對自行車運動原理的理解,學生也能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可以運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建構生活教學情境,以行動為指導,以任務為核心,按照由淺入深的引導方式,鼓勵學生自我思考、自我總結。隨著理論知識掌握越來越多,學生自然對自行車以及其他機械構造和運動原理有更深入理解。這樣會讓學生對專業課程內容學習更有積極性,也會為后續復雜機械內容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教師在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時,要注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案例。
教師將行動教學法引入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實踐中時,需要借助輔助工具,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齒輪失效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卡片展示相關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先設計好齒輪失效的課題分類,將相應內容分別按照類型寫在卡片上,并根據內容的差異性,采用不同形狀和顏色的卡片。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圍繞卡片內容,按照學習小組開展探討,將小組最終探討結果寫在相應的卡片上。教師再根據學生探討的結果進行總結與分析,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齒輪失效原理。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以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直觀地呈現給學生,模擬實踐教學場景,并且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狀態和對方法的運用,并及時提供指導。
綜合上述分析,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一種創新且高效的教學方式,將行動導向教學法應用于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是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和順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體現,教師應該充分重視,深刻理解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實踐中的內涵及應用優勢,并更新觀念,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重,以新的教學觀和科學的指導方法以及專業的教學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以行動為導向,以任務為核心,以知識與技能為依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