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燕 劉 進 文國麗 貴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技能,以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為宗旨,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黨的二十大提出: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給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勢下,高職院校進行“崗課賽證”融合課程體系改革建設,是踐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具體實際,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其未來就業核心競爭力。但在實際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在學生的證書考試、技能競賽體制機制、“雙師型”教師隊伍等方面的建設與國家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有效構建“崗課賽證”內在融通協調發展課程體系,更好地滿足崗位需求,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為了當前高職院校急需解決的發展問題[1]。
課程體系改革是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具有重要的地位。高職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特征是培養具有新視野的新型應用技能應用型人才,在培養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的同時,又注重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因此,“崗課賽證”融合使得專業課程的設置體系金融領域崗位需求和金融業務發展規律,教師的教學理念得到及時更新,滿足時代社會發展需要。
此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強調競賽標準融入實際教學中和考核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競爭合作、積極主動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2]。
高職教育的本職是就業教育,是為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要服務于學校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崗課賽證”融合以崗位需求定位重構課程體系,結合相關技能競賽標準、“1+X”證書的相關標準要求,重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深入企業實踐,提升專業實踐方面。這不僅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也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
國務院于2019年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指出:“要深入開展各類校園活動,宣傳展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質勞動者的事跡和形象,培育和傳承好工匠精神。”[3]體現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給當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強調了“工匠精神”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也給青年大學生未來的發展繪制了藍圖。“崗課賽證”融合很好地將崗位技能、社會用人需求融入到了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技能競賽宣講會、校級技能競賽、集訓選拔等方式,“X”證書的考取等人才培養環節,不僅是對學生專業知識的考核,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專業技能和專業訓練成效的檢驗、綜合素質的考評。這個過程對學生專業技術技能和工匠精神都會有很大的提升[4]。
高職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著力培養掌握金融領域、會計、投資及營銷等有關知識,具備一定的金融業務操作與金融防范能力,具備工匠精神素養,在銀行等金融機構從事相關業務工作。當前,金融機構領域競爭較大,服務質量與水平成為了其增強行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其對于“客戶服務質量”“多媒體技術應用”“金融產品營銷”“數據運用與挖掘”等崗位技能的要求就越來越高,在進行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緊密結合企事業用人單位需求,及時進行調整,注重對學生就業崗位技能的培養,提升學生未來就業和社會適應能力[5]。
金融領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也是日新月異,業務模式也在持續推陳出新。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金融領域業務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高速的發展和變化是金融領域的顯著特征。因此,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培養的人才既要能夠勝任傳統金融領域,也要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新知識、新業務、新發展模式、新應用、新的操作方法與技術。學生不僅僅要掌握金融知識,更要掌握學習金融知識的方法,構建金融專業知識體系。
當前,高職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教學實踐資源存在普遍缺乏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軟件模擬練習,很難練就實用性金融技能,同時單純的軟件模擬操作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是金融軟件的生命周期較短,往往2—3年就會過時,但進行軟件的更新、升級所需的成本大,教學實踐往往很難實現。此外,對于金融一線教師來說,課程技能知識在2—3年后,可能已經不太適應社會發展所需,需要積極進行教學技能和教學理念的更新。鑒于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特殊性,教學資源的有限性,教師技能更新的緩慢性,在人才質量培養方面,存在脫節現象[6]。
當前,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知識量呈現爆炸式的增長,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來源也變得更加多元化,“課堂論、為師論”的現象呈現弱化趨勢。因此,高職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應該轉變成“學什么”“怎么學”。部分高職院校對于該專業課程內容的設置與整合,未很好地契合當前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趨勢,“崗課賽證”不深入、不緊密,使得教學過程中存在“教”與“學”脫節,未能從根本上協調兩者的關系。此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其自身業務能力的高低及專業素養的情況,從某個角度來說,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當前,特別是在民族區域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成效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數量不夠,由于環境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情況,很難吸引年輕師資加入;二是綜合素質偏低,針對新入職的教師,他們具有的學歷、職稱低是制約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對于年齡較大的教師,他們在進行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與接受能力較差;三是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在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之間存在斷層現象。“雙師型”隊伍專業能力欠佳,在“崗課賽證”融合發展方面還有著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7]。
根據崗位群技能需求、專業課程模塊,結合考證內容、相關技能競賽等重新構建并確定教學內容、方式方法。通過分析各相關崗位技能需求實際和崗位核心技能要求,把職業認證和職業相關技能競賽的專業需要融合到專業核心課程之中,“崗課賽證”融合發展課程體系突出崗位群、“X證書”、技能競賽與專業課程知識點有機結合,突出職業技能與課程對接、課程與X證書有效融合、課程與技能競賽結合的特征,堅持立德樹人原則、突出能力為導向的政策指引,結合高職院校實際情況,構建“崗課賽證”融合發展課程體系。
“崗位群需求、專業知識、職業認定、技能競賽”是“崗課賽證”的關鍵因素,“崗位群技能訓練、課程思政專業知識教學、X證書培訓與考取、專業技能大賽”四項內容是“崗課賽證”一體化融合發展的閉合環節,是融合發展課程體系建設不可缺少的一環。“崗課賽證”融合發展課程體系建設,在實踐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對接行業需求,根據最新行業發展動態,滲入職業素養教育;對專業課程知識板塊進行重構與組裝,剖析專業對應的“X證書”,在課程設置中融入有關的課程,同時在進行專業課程講解時,融入證書考取的相關內容,提升學生的備考水平;“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競賽”,當前黨和國家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對職業教育技能競賽也是非常的重視,國家層面、省級層面、權威行業等機構和組織,每年均會舉辦專業相關系列的技能競賽,專業技能競賽已經成為了檢驗專業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專業技能競賽,能夠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業務水平、合作精神等綜合實踐能力,有效提升未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崗課賽證”一體化融合發展的課程體系建設如圖所示[8,9]。
1.以崗定課
根據國家專業人才教學標準,結合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面對的對口工作崗位群來進行核心專業課程的選擇與開設,突出職業素養的培養。專業一線教師需要深入剖析各崗位的技能需求進行任務分解,根據崗位技能需求對接開設專業課程;同時,需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動態,進行動態更新和調整。例如:進入銀行領域等崗位,則客戶經理、綜合柜員等崗位技能則是基本必需的,在進行專業課程選擇與構建時,《銀行業務技能》《金融營銷技能》等課程則是這些崗位必需的;進入證券、投資等崗位,則《證券市場基本法律法規》《證券投資實務》等課程是這些崗位必需的。
2.課證融合
“1+X”證書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最新理念,是職業教育切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課證融合”則是將學生要參加的職業相關資格考試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有機融合“1+X證書”職業教育改革潮流,為學生就業拓崗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銀行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資格證”等專業技能證書,是除了畢業證之外與專業契合度最高的證書,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檢驗、也是銀行、證券、投資等崗位群需要的職業證書,可以從某些方面反映學生的知識業務水平和能力。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職業資格證書中的重點考核內容,結合專業課程的內容,融入到教學中并作為重難點內容,通過考試真題、習題等內容方式進行重點知識的強化,疏通職業資格考試與日常教學之間的壁壘,提升學生進行資格考試的能力和水平。
3.課賽融合
專業相關技能競賽是進行人才培養質量檢驗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的技能競賽,從國家層面、省級層面、專業學術學會等各級組織和機構每年都舉辦專業相關技能比賽,其中省級、國家級的競賽獲獎學生還能夠獲得免試專升本等相關獎勵,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賽的熱情。專業技能競賽可有效檢驗和考核學生的職業素養、團隊合作精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有效檢驗手段之一。銀行業務綜合技能大賽等專業相關技能競賽是專業知識與業務能力的有效檢驗,同時,競賽成績也可從某些方面反饋教師教學成效,教師應該注重競賽成績的分析,從而更好地組織學生備賽參賽。更重要的是要將檢驗技能競賽進行項目分解細化,分解到每一堂實訓環節中,實現實訓與競賽的互通、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及學習熱情,真正實現通過技能競賽促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崗課賽證”融合課程體系建設,對師資隊伍團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還需要對專業崗位技能爛熟于心,同時要具備將專業崗位技能對應的知識融入日常的教學中,精準掌握教學的重難點。職業教育本職就是就業教育,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普遍具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但缺乏的是企業實踐經驗,理論與實踐應用之間還存在很大的鴻溝,這就要求職業院校的教師利用寒暑假等假期時間進企學習、或者學校層面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入相關企業進行頂崗實踐鍛煉提升,親身親歷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真正做到從“雙證”到“雙師型”教師的轉變[10]。
“崗課證賽”融合發展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有效路徑,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這種課程體系模式有機結合了專業崗位群、核心課程知識板塊、“1+X證書”職教理念、技能競賽等四個項目,堅持立德樹人原則,突出以崗設課、以賽促教、以證提能。同時,既考慮了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注重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培養和提升,又著力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培育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