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苗苗
山西工商學院領墑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在國內高等教育的改革浪潮中,關于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方興未艾。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山西工商學院便已開啟了獨具特色的通識教育探索之路。它將通識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內容納入通才人才培養體系,采取“學院制”模式進行小面積改革探索。山西工商學院三牛學院便是通才特色人才培養的試驗區,多年來踐行著“能力為本、人文為魂、通專結合、重在應用”的通才教育辦學理念,并逐漸摸索出一套“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能力教育+養成教育”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限于本文主題,僅對通識教育的課程改革展開分析。
本次課程改革以新版《人才培養方案》(2019)的實施為標志,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眼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采取成果導向的設計思路,根據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對現有課程進行模塊化整理,形成了內容涵蓋“思政教育與人格養成、語言與數理計算、文學藝術與家國情懷、歷史文化與文明傳承、哲學思辨與認知智慧、科學精神與社會發展”六個模塊(具體課程設置如下表表1所示)的通識課程體系。

表1 三牛學院通識課程設置方案
這一設置方案進一步明晰了通識課程的邊界,體現出通識課程要建立學生共同的知識基礎、文化基礎和精神基礎的底層邏輯,凸顯了“能力為本、人文為魂、通專結合、重在應用”的通才教育理念中的“能力為本、人文為魂”。
學院通過一系列的課程調整,較之以前取得不少進步,但由于種種原因,學院的通識課程依然還存在若干問題。
從課程門類的分布來看,課程分布不均,集中于人文社科類。通過分析《人才培養方案》,發現在八門通識核心必修課程中(詳見表1),幾乎均為人文和社會科學類課程,而《世界科學技術史》也僅屬于橫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一門綜合類學科。在選修課中也存在相同的問題,只有一門《網絡信息安全》為工科類,在自然科學、藝術、心理學、生物學等理工科及跨學科領域的綜合類課程都很少。
雖然學院的通識教育是偏重人文素養的教育,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并不沖突,前者幫助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后者幫助學生認識人與社會、自我的關系,它們共同構成人類認知世界的整體,尤其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科學素養已成為現代人基本素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盡管我們培養目標偏重于經營管理的通才,但培養知識結構健全、能夠融通文理的通才更是我們的基本遵循和追求。
通識課程之間孤立且缺乏整合。通才教育,最顯著的特點莫過于“通”,體現在課程上就是不同學科門類、不同課程之間的融通。但事實上卻“互不問津”,課程之間難以發生有效聯接。從本次學生調查問卷中“課程類似,內容有重合,缺乏整合”的現象占100%,并且,在訪談學院院長和部分通識課程教師時,也談到“課程內容缺乏整合”的問題。課程體系中,概論型、常識型課程居多,基本均為單一科目的核心課程、選修課程,沒有綜合性較高的融合性或廣域課程。如,《文學賞析與批評》和《西方文學名作賞析》以及《中外影視作品賞析》是否能在文學素養提升方面進行統整,使其成為一個融合性課程,如此,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也為學生在這方面提供更寬闊的視野。
此外,以校園文化活動為代表的隱性通識課程并未整合進學院的顯性通識課程體系中。兩類課程有機結合程度不足,缺乏統整,常常各自為政,導致實踐活動和教學安排難免發生沖突。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唯一客體,有時會面臨在同一時間段參加一個以上的活動,這就導致學生在各類課業活動中過于奔波與忙碌,或將無法保證學習質量。
通識課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通過不同面向的課程,在學生增長見識的同時,獲得啟發和思考,提升思維品質,更有理性和智慧,具有更強的捕獲幸福、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能力。在調查中發現,教學效果還有待升級,課程承載度不夠,具體體現在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實用性、理解性、深刻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隨堂聽課發現,盡管學院的許多教師在知識傳授上系統性和邏輯性很強,但在教學方法上依然較為陳舊,受長期以來“教師上面講,學生下面聽”的課堂教學慣性影響,課堂上對話性和協同性較弱,依然是教師占主導、學生被支配,學生幾乎沒有真正地主動參與課堂,沒有深度學習和交流討論;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給學生多元分析、思考和批判問題的機會,使得課程學習更多流于知識表面,過于膚淺,不夠通透,尚未能真正從“知識的傳授”上升為“智識的增長”。
山西工商學院三牛學院在通才教育模式上的通識課程改革,不同于其他高校,它既有其師生對通才理念的認同度較高的相對優勢,但也有其民辦高校生源質量偏低、師資隊伍較弱的劣勢。因此,一方面,我們要科學地遵從教育教學規律,另一方面,更要扎根“三牛學院”的現實土地,進一步系統性、針對性地推進通識課程改革。
目前,通識教育在我國許多高校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其共同之處在于首先成立了專門的通識教育機構。如通識教育委員會、通識教育中心等,使其充分發揮指導監督與組織協調作用。三牛學院是繼續深化通才教育改革的試點單位,可以突破學校現有管理體制,依托現有通才教研部門,加強制度建設,規范教學行為;設立通識教育專項基金,加強教師培訓、提升課程質量,為通識課程教師的教育教學、交流探討和個人成長創造有利的氛圍和條件。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實施的高度分化的專業教育,我們的教師均是在此背景下成長的,真正合乎通識教育理念具有多學科背景的通識課程教師寥若星晨。在三牛學院亦是如此。學院須打破學院間壁壘,從全校乃至校外選聘一批不同學科領域的優秀教師,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組建一支專兼職結合、具有創新精神、機動靈活的模塊化通識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同時,確立通識課程總負責人和每個模塊的負責人,強化責任落實,從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課程內容整合、校本教材的編寫到課程考核與評價,進行全程開發。在這一教學共同體內,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以高度認同通才教育理念為前提,以通識課程教學為紐帶,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與研討,相互影響、互學互鑒,既能拓寬教師的學術視野,也能拓展通識課程的廣度和深度。
學院應充分分析論證現開設的所有通識課程,均衡文理,進一步理順課程之間的邏輯聯系,進行課程資源整合,以整體的眼光布局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精確考量不同課程的時間分布。由于三牛學院學生較其他學院學生課業量較大且各類實踐活動、項目較多,如,素質拓展、名著閱讀等都需要通盤考慮學生的時間分配,并確保給學生留出一部分自主時間讓其自由探索和發展興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未來學家托夫勒曾指出:“我們已處在一個新的綜合時代的邊緣,我們需要的是要像一個通曉多門知識的通才而不是某項問題的專家去思考問題。”[1]。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只有通識課程才最適合承擔起課程的跨學科、綜合化設計的重擔。這是有效解決通識課程量多、膚淺、零碎的主要手段,是區別于學科細分邏輯下的專業教育課程設置的思路,也是體現課程開發和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以問題為導向、關注社會現實的主題式的通識課程,必然會突破學科藩籬,聚集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通過思維碰撞,從整體上有效開發、整合課程。如此,既能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還能盡可能還原知識的完整性,增強課程的承載度、深度與社會的聯結度。于學生而言,不僅能拓寬其視野,還培養其跨界思考和綜合思維能力。
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無論從教學目的,還是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角度看都應有不同的體系。[2]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前者強調“成人”,后者強調“成器”,前者是以理性主義為基礎的整體視角、后者是以經驗主義為基礎的單一視角。而現代大學教學是建立在專業教育基礎上的,跳出專業教育的壁壘,建立一套完全不同于專業教育的通識教學體系,在短時間內可能還達不到。但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可以改革教學方法,在教法和學法上下功夫。
在課堂教學中,它更要求師生間的充分和有情感投入的對話,學生的深度思考和課堂參與,這就需要從“傳授范式”為主的教學模式向“學習范式”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3]目前,可借鑒當下比較流行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小班研討”等形式。由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尚未養成,教師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設計學習任務。在課前以“學習任務單”的形式給學生下發學習任務,任務的完成情況將作為課程考核的重要部分,以強化學生的外部學習動機。“學習任務單”可根據不同的學習模塊和學習進程來制定,主要包括學習指南、學習任務、問題反饋、學習反思等內容。它將課前閱讀、完成相關學習任務,課中主題討論、答疑解惑與課后反思三個環節串聯起來形成閉環,以“學習任務單”為載體,全面呈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既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與全面的評價,促進教學相長,從而逐步提升通識課程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