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龍
(南京工業大學法政學院 江蘇 南京 200438)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全國高校在管理和教學上受到了較大沖擊。高校教師在沒有任何過渡的情況下,突如其來地進入了一場“教學技術革命”與“教育方式改革”。雖然“互聯網+”“慕課”等概念并非新鮮事物,在不少高校的部分專業也早已開展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然而,如此大規模的、覆蓋幾乎全部專業和全部課程的線上教學,仍然是讓人始料未及的。以教學技術倒逼教學改革的口號雖已提出多年,卻一直收效甚微。不曾想在疫情這一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卻意外地實現了對教學模式改革的強力推進。正如部分學者所言,在疫情的沖擊下,教育反而成了受影響最小的行業[1]。
和理工科教師更為適應線上教學相比,部分人文社會科學教師對線上教學存在一定程度“水土不服”的現象,個別教師由于線上教學效果不佳甚至出現了一定的抵觸情緒。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以及病毒不斷變異的大背景下,在未來幾年,線上教學或是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仍會成為高校主要的教學模式之一。并且隨著各地防疫政策的動態調整,學生可能存在不能全部返校的情況。部分學生在線上,部分學生在線下的情況也會時有發生。因而,文科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現有線上教學輔助工具的功能和優勢,妥善安排教學計劃,充分預防和應對防控政策變化帶來的教學質量風險,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科技手段,提升教學效果。
2.1.1 個體多元性
自然科學的學習建立在理性思維主導的演繹推理和對實證經驗的歸納總結之上,精準、科學的特點伴隨著自然科學教學和學習的始終。而社會科學的學習主張博采眾家之長,重思維的發展和思辨的過程,對于結論和結果的學習并非社會科學的主要目的,培養學生的社會科學思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為重要。學生和教師的個體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呈現出多元化的特性。一方面,教師自身的學術觀點、學術風格乃至自身的儀表、口才、形象魅力均會對社會科學的教學效果產生巨大影響,同一門課程,不同的老師講授在風格、內容乃至觀點上都有可能大相徑庭。另一方面,學生學習時也被允許接觸多元化的理論,生成多元的觀點。許多社會科學的議題,答案不存在對錯優劣之分,只要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即可。
2.1.2 目的價值性
自然科學的學習是建立在對前人優秀科學成果的不斷繼承和發展之上,引領人們不斷加深對世界和科學的認識。建立在科學客觀性基礎上的自然科學,雖然也受到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差異的影響,但科學理論的客觀性是不分國別的。而人文社會科學更注重價值觀的培養,引領人們在正確的價值導向下,改造和發展社會。而價值觀是一種主觀判斷,受到文化、歷史、群體認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個人的教學方式選擇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會產生較大影響。
2.1.3 教學活動的發散性
自然科學研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具有科學客觀性,那些已經被證實的真理和科學結論具有不可辯駁的地位,在教學活動中受到尊重,不可任意篡改。而社會科學的教學不拘泥于結論和方式,可以采取發散性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生成發散性的思維和結論。甚至鼓勵學生生成自己的結論。對同一個教學班的學生而言,并不要求全部接受授課教師的個人觀點,而是盡可能形成個體的思維和觀點,鼓勵發散性的思維和問題意識。
2.2.1 被迫轉向以PPT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模式
社會科學教師在線上教學中多數采用視頻會議的形式。由于條件的限制,諸如分組討論、模擬法庭、小組匯報、圓桌會議等社會科學教學中常用的互動模式無法開展,教師被迫轉向以講授式為主的教學模式。講授式作為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教學模式,有其自身不可替代之優勢。但隨著教學理念的發展,該模式在培養學生自主獨立性和實踐應用能力等方面早已暴露出其局限性。而在線上教學過程中,講授式為主的模式成為許多教師的無奈之選。加之線上平臺無法實時監控學生的精神狀態,導致線上講授的效果也弱于線下課堂講授。
另一方面,PPT是教學過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輔助工具。但過度依賴PPT的講授式教學會導致學生產生惰性,對老師的講授不感興趣,只重點記錄PPT上的內容。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教學注重思想傳播,教師的演講能力和語言感染力對教學效果影響很大。高校內的“名嘴”大多可以在完全脫離PPT的情況下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但在線上教學中,由于學生身處家中或寢室內,缺乏正常上課的緊迫感和紀律約束,如果學習終端的屏幕上沒有能夠讓學生持續保持關注的內容,將會大大影響教學效果。因而不少教師被迫轉向以PPT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2.2.2 討論、交流環節受限
相比于知識點的傳授和掌握,文科教學更加重視學生和教師的思維交流。由于“Seminar”教學模式在文科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學生之間的討論、發言,以及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的過程在文科教學中通常會占據一半以上的時間[3]。并且在許多場合中,討論環節本身和思辨的過程,遠比結論重要。而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也較少依賴測驗的方式,更多的是通過教師在線下課堂上對學生課堂狀態的觀察,以及各種討論、交流、研究環節來掌控。而在線上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對線上教學工具不熟悉,以及教學工具本身的功能限制,學生之間的分組討論難以在課堂中開展。
2.2.3 缺乏教學“儀式感”
教師在居家辦公狀態下,在電腦前進行線上教學時,由于缺乏課堂教學的“儀式感”而導致教學熱情下降,影響了教學效果。在線下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回應是對教師的激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反應和狀態,準確評價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激發教學靈感。而在線上教學中,教師面對屏幕講授,缺乏學生的互動和反饋,教師本身的教學熱情和精神狀態也容易受到負面影響。
目前高校教師主要使用的線上教學輔助工具包括騰訊會議、慕課堂、釘釘、學習通、雨課堂、學習強國等[4]。可以實現的功能主要包括:①簽到考勤:通過移動客戶端,發起普通簽到或GPS簽到,統計課堂學生出勤情況;②點名評價:通過客戶端發起課堂隨機點名,并根據點到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評分;③課堂練習:在備課后臺準備練習內容后,在課堂上發布練習,學生作答后即可查看答題情況,針對性講解;④問卷調研:在備課后臺準備問卷內容后,在課堂上發布問卷,學生完成后,即可查看學生意見反饋;⑤作業/預習/公告:通過公告來發布課堂課后作業、課前預習內容以及教學目標、通知等課堂須知信息;⑥課堂日志:每次上完課后,可以查看該次課堂的詳細數據,包括課堂真實時間、活動情況、學習數據等;⑦模塊化教學:通過預先設置任務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處理;⑧討論答疑:以討論版或是留言板的形式進行網上討論、提問與答疑環節。
第一,節約課堂時間。通過GPS簽到、作業材料布置、問卷調查、提問投票等功能,可以有效節約課堂考勤管理時間,拓展課外學習時間,增加教學時間和效率。同時,以往一些會占據大量課堂時間的學習素材,如視頻、課外閱讀材料、案例等,可以通過線上工具布置,讓學生提前閱讀觀看,縮短課上占用時間,提升有效教學時長。
第二,提升課外學習效率。通過利用學習通、慕課堂等工具布置預習材料或是課后練習,讓學生能夠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教輔工具及時獲得學生課外學習情況的反饋,進行作業批改等工作,有效利用課外時間,提升教學凈時長。
第三,促進自主學習積極性。通過教輔工具,將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設置,讓學生以完成任務節點的形式進行學習,也可以安排額外學習內容讓學生自由選擇。一方面增加學生對知識體系的了解,另一方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與積極性。
第四,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在傳統文科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的方式以教師提問、分組討論、小組報告等形式為主。教師提問只能針對個別學生,無法形成廣泛參與。分組討論與小組報告更適合小班化教學,在教學班人數較多的情況下不能經常使用。而通過線上教輔工具,教師可以通過討論版和留言板布置討論題目和提供答疑輔導,學生以發帖或是留言的形式參與課堂討論或是回答教師提問,能夠有效增加多數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教學效果。
第五,保證教學連貫性。傳統的本科階段課堂講授式教學,教師通常根據教學大綱系統安排課堂內容,較少采用專題形式。由于各部分教學內容體量上存在差異,加之課堂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使得教師很難做到精準控制時間,每一節課恰好完成某一部分內容講授的情形很難實現。通常各部分內容所需的教學時間不等,課程之間存在連續性,學生如若因為特殊原因缺席某一次課程,則有可能無法跟上進度,影響后續的學習效果。而利用線上教學輔助工具,一方面可以減少學生缺席的概率,請病假、事假的學生在身體狀況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在線上課堂參與學習。另一方面,缺席課程的學生可以通過線上教學輔助工具及時掌握教學進度,彌補缺失內容,避免掉隊。
第一,過量增加學習時長。由于線上工具將部分預習、準備、課外閱讀、練習、討論、答疑等環節調整到常規課時之外進行,雖方便教學,但也容易造成學生課外學習任務過重,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甚至引發抵觸情緒。教師應當實時監控學生每周課堂外所花費時間和輔助工具的使用頻率和效率,尋找線下和線上時間分配的合適比例和銜接方式。
第二,過度依賴移動終端設備。當代大學生對于電子設備的使用熟練度較高,但過度依賴電子設備,不利于學生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也容易對家境困難的學生造成額外負擔。
第三,弱化講授的作用。在人文社會科學中,教師講授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過度使用線上工具,弱化講授環節,容易造成學生基礎知識和概念的缺失,不利于正確觀點的形成。
在進入2022年后,各地在“動態清零”大指導方針背景下,對防控政策實行動態調整。這也直接導致了高校教學中,出現了“時而線上、時而線下”或是“部分學生線上、部分學生線下”的不確定狀態,對教學質量造成了一定影響。考慮到全球疫情形勢的發展情況和防控常態化的現實背景,在未來數年內,高校仍需做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準備。甚至有學者斷言,世界將進入“雙線混融教學的新時代”[5]。在這一前提下,利用線上教輔工具,形成完善的線上線下混融的教學體系,將教學模式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和風險降至最低,有效保證教學質量,是未來數年內高校教學應當完善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