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昊,邱百爽,張 穎,孟明川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長久以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一直存在“通識課”和“專業課”被割裂開來的尷尬局面,與應用型本科院校著力培養素質全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方向相背離,長此以往,此類高校向社會輸送的畢業生將會失去競爭力。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是一所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該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和社會,注重培養“高級應用開發型”人才,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為例,介紹學校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專業導論課是計算機專業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習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1-2],屬于通識課范疇,也是一門必修課。該課程的特點是內容廣泛,涵蓋計算機學科的方方面面。從通識課角度來看,其知識面覆蓋廣,全面介紹計算機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但因學時有限,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要想滿足IT企業用人需求,學生僅僅學習基礎知識是不夠的,更應深入學習或研究某一領域,達到“廣度學習開始,深度學習結束”的境界。如何講好專業導論課,為學生后續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本門課程的開設,如果不能起到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示范作用,就會被貼上“水課”標簽,在修訂培養方案時,該門課程也可能難逃被砍掉的厄運。在有限的學時中,教師不僅應該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而且應該激發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在案例選取上下功夫,因為大一學生大多是沒有專業基礎的,案例選取要貼近生活,引導學生利用已知來探索未知。比如:遞歸是程序設計中常用的知識點,也是計算機學科中重要的內容,在專業導論課中,如果僅介紹其概念,這樣講解對于初學者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學生不明白函數“自己調用自己”是什么意思。教師可借助教具來幫助學生理解遞歸概念,例如,“俄羅斯套娃”中大套娃里面套著小套娃,小套娃里面套著更小的套娃,以此類推,這體現了遞歸的核心思想“自己調用自己”。遞歸概念的理解程度將影響學生后續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如何利用遞歸思想求自然數n的階乘,漢諾塔問題求解等問題的學習,還會影響到JavaScript腳本課程中深拷貝等相關內容的學習。在專業導論課中引入適當的案例,會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科重要概念的理解,為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好基礎。
面對現階段知識不斷膨脹,課程學時不增反減,專業學生人數逐年大幅增長,師資力量增長緩慢等一系列矛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成為教學的新方法、新常態,為此,該校計算科學導論課程引入了“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戰德臣教授主講的大學計算機-計算思維導論慕課作為同學們線上預習課程的內容。該課程為國家級精品慕課,課程內容豐富,采取遞進式案例對學生加以引導,為后續深入學習專業課打下堅實的基礎。該課程的引入具有積極效果:一是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二是有效彌補學校教學師資不足的問題,三是學生可同步學習重點名校課程,開闊思路和眼界,進一步提高計算思維能力,真正達到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由于應用型本科長期重視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動手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當然,這種培養模式確實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有幫助,但是不可否認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比如,在學生選修課程環節往往會出現“功利化”現象[3],學生會把學校開設的課程以是否對學生就業有利,將課程簡單地分為“有用、實用”和“無用、不實用”兩種類型。長此以往,將影響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的提高,難以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是教育部“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會員單位,多年來始終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探索人才培養之路,多次修訂培養方案。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培養方案中除了設置專業核心必修課程外,還在本科1-2年級分四個學期增設職業核心能力1-4課程,該課程屬于通識課范疇,旨在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就業能力,通過模擬招聘面試環節,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的禮儀素養。又結合計算機專業的特點,適應軟件外包企業的需求,增加制作英文簡歷環節。此外,還在校級公選環節中增加人文美育課程,將IT文化節,紅歌歌詠比賽等活動成績納入任選課置換學分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陶冶學生情操。為了使學生更早地適應社會,增加職場的閱歷,在第七學期開設企業實訓課程,該課程旨在讓學生提前熟悉企業需求,身臨其境,盡快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轉變。課程實行“雙師制”培養模式,即學生進入實習企業后,根據所從事的相關工作,選定工作崗位,在實訓企業選擇一名業務指導教師,學校同時配備一名校內畢設指導教師,學生和兩位導師溝通后,確立畢設題目,接受兩方面教師的指導,真題真做,高質量完成畢業設計。自2013級學生開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率先開展“3+1”的培養模式,經過多年的積累,電氣信息學院已經與多家企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學院已建立實習實訓基地30多個,為學生拓寬了就業渠道,學生就業率連年增加,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在大學生就業困難,形勢較為嚴峻的情況下,該校學生提前進入企業實習,有效搶抓了新機遇,扭轉了學生“慢就業”局面,形成了“穩就業”的良好態勢。
教師自身的素質是影響通專融合的關鍵問題。學校教研室打破傳統壁壘,整合計算機基礎教研室和計算機專業教研室,讓專業課的教師承擔低年級的計算機基礎課教學[4]。在教學過程中,將專業課內容融入專業基礎課或基礎課中,拓展學生思路,讓學生提前融入專業課學習場景中。比如,在講解遞歸過程中,除了前文提及的生活中的遞歸,還引入利用遞歸進行對象深拷貝的內容,深拷貝是指將數據中所有的數據拷貝下來,對拷貝之后的數據進行修改不會影響到原數據,該功能的實現屬于JavaScript課程內容,屬于專業課的內容融入通識課范疇,因此,如果任課教師僅教授過基礎課程,沒有專業課程的授課經歷,很難進行知識拓展。為此,學院有效利用校外實訓資源,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原則,定期組織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赴校外實訓基地掛職鍛煉,學習新知識和課程新內容,或不定期聘請企業的一線工程師為教師開展實訓教學活動,保證課程內容與企業需求不脫節。隨著基礎課教師的深入進修和培訓,學院在排課時也逐漸安排這些老師講授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程,這樣不僅有益于通專全面融合,而且為高質量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通專融合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形式[5],培養學生要始終把握“以德為先,德才兼備”原則,課程思政全面推行是落實上述原則的有效途徑,而實施課程思政的第一責任人是教師。為了提升廣大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使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真融入”,教研室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扎實推進課程思政教學工作,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活動包括:河北省優秀教師講示范課、開展多門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校內點評、課程思政微課制作大賽等。上述活動不僅為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活動提供了借鑒的思路,同時也為教師授課技能比武練兵、相互切磋、取長補短提供了平臺。
學生群體是通專融合的受益者,學校在緊密依靠第一課堂育人主陣地的同時,還加強了對第二課堂的打造,這一重要舉措有效拓展了學校的育人空間。
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在每年12月份開展“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IT文化節”活動。截至2021年底,學校已成功舉辦7屆IT文化節活動,文化節包括校內賽事活動和校外賽事活動,其中校內賽事包括“office高級辦公軟件應用”“圖形圖像處理”“WEB網頁制作比賽”“微課制作比賽”“軟件開發設計大賽”等分賽項,這些校內賽有利于學生提升心理素質,積累參賽經驗,提升專業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為參加高級別的比賽做準備。校外賽事(高級別賽事)則是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河北省級賽和國家賽,該賽事是為學生就業服務、為專業發展服務和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服務,以達到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最終目標。截至2022年6月,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學生共獲得國家賽二等獎、三等獎;省級賽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獎項50余項,這些獎項包括“圖像圖像處理”“軟件開發及應用”“人工智能”“信息可視化設計”等多個組別。這體現了學生過硬的專業知識,良好的心理素質,優秀的團隊合作精神,還有精良的PPT制作技巧等等,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
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自2016級學生開始進行CDIO工程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制培養,至今已成功開展4屆,項目中開發的作品有的已經成功應用在學校的教學考試環節中,有的被推薦參加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并獲得國家三等獎的好成績,還有的依托項目申請到河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還有的申請到了軟件著作權和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學生收獲滿滿。同時,這些項目的指導教師也完成了相關的校級、省級教改項目,有的甚至獲得了學校的教學成果一等獎和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真正構建了師生共同體,實現了雙贏互利的目標。
通識課和專業課就像應用型高校IT類人才培養中課程設置環節中的左膀右臂,二者相輔相成,而不應該對立存在,特別是在學生選課中,不應該有顧此失彼的傾向,要將通識課和專業課進行融合,構建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增強師資的業務素質,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高質量的計算機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