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峰,向蓓姍
(1.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北京 100029)
“組織行為與管理”是一門本科生課程,在本校既歸屬于管理學科大類,也是一門通識課程。“組織行為與管理”原名為“涉外組織行為與全球管理”,基于學校的“對外”特色和學院本科生培養的“涉外”要求而設置,隨著其入駐全校通識課平臺,強基礎入主流,修訂了更為簡潔的名稱。自該課程設立至今,筆者作為主講教師,在本科生課堂、講座及校內外培訓等場合共演繹了十余輪,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思考。本文基于筆者自身教學經歷,梳理近十年相關教學研究,對“組織行為與管理”課程的建設提出思考,以期更好地服務于今后的教學改革實踐。
組織行為與管理是一門以組織中的個體、群體及組織自身的行為及規律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其旨在幫助管理者更好地預測、理解、引導和控制組織成員的行為,從而成就高績效組織[1]。“組織行為與管理”本質是以組織行為學作為主干,更強調在管理情境下的理解和運用。由于課程與人們的心理世界、生產生活、所處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環境等密切相關,在展開教學之前,第一要義是不忘課程設置的初衷,如此才能真正關照學習對象的訴求,充分彰顯課程本質。
高校是大學生樹立人生目標、確定職業理想的重要場域,大學教育真正而充分的目的不僅是學問或學識,還有建立在專業基礎之上的個人理想與追求。面對當下大學生價值感缺失、人生定位模糊、生涯規劃迷茫的“空心化”現象,筆者將課程的首要愿景定位在激發學生的理想之上。人文社會科學直接致力于價值問題,教師將自身的人生經驗,結合對知識之社會價值的理解,貫穿于教學之中,達到知識導向和理想引領的融合,使學生學而有獲。
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是以智啟人、以德育人,塑造學生健全的心智。健全的心智模式包括理性的思考能力、獨立的人格特質和良好的協調溝通水平。
組織行為的研究以對人的分析為支撐,因此,授課過程中可以穿針引線地引導學生率先建立起對自我的完整認知。在此基礎上,通過理論知識的傳授以及課堂的互動,啟發學生跳出思維局限,構建批判性思維,在不斷反思與改進中逐步發展健全的心智。
思考是學生融入課堂的重要表現。“以教為主”的模式常常會陷入老師自問自答、自導自演的境地。要避免學生處于被動的“師云亦云”的狀態,考驗著教師對課堂的把控與提問的技巧。對于本科生的通識課程而言,教師可以通過開放式問題創設思考的情境,再通過恰當的點撥與互動,調動學生的積累和經驗,聯系課堂實際,以此撬動教學內容的核心知識與問題。
課堂是師生互動最基本的單元,知識是形成能力的基礎和前提,也是課堂教學傳遞的主要信息。學生通過課堂獲取的知識往往并非從實踐開始,而是前人已有的認知成果,知識的掌握是復雜的智力活動,因此教師的啟發和引領至關重要。組織行為與管理是一門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教師可以通過整合課堂資源,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激發學生迫近的及遠景的學習動機,從而調動學生掌握知識的積極性。
學習能力大致可以分為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比較、概括、抽象、推理、論證和判斷等。實踐能力對于學生而言,不僅包括動手實操和社會實踐等能力,還包括獲取并篩選信息、處理資料、應用知識、使用文字和語言進行表達等能力。以上能力由知識這一中介形成,通過一系列思維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從而形成理性認識。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知識的傳授培養能力并發展智力,讓學生能夠認識學科的本質。
組織行為與管理最核心的議題為組織中的關系,研究對象是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由于心理與行為密不可分[2],在授課方面需要圍繞人的基本素養與態度品質,把握以下四項原則。
教育之始,德育為先。教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組織中個體行為的發展,比起外在的規訓或控制,首先應是一種內在覺醒或成長的過程。作為全校人文社科領域的通識課之一,組織行為與管理課程教學把握的第一條基本原則應是遵循基本的良知。明代心學家王陽明認為良知不是后天的道德,而是先天的稟賦,所謂“致良知”,即要將知識與實踐融為一體,通過身體力行將先天的道德本性充盈自身并逐步推廣至日常生活[3]。在組織行為與管理的授課過程中,則要通過教學的手段,達到“致良知”的目的,方能明心見性,行止由心。
授課的基本原則之二是能向學生傳遞基本的常識。常識指從事各項工作或進行學術研究所需具備的相關領域內的基礎知識,是在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進行良好溝通必須達成的日常共識。共識亦是通識,“通”是貫通與通達,是融為一體,“識”是知識與見識,是整合的認知。在我校作為通識課程之一的組織行為與管理,其教學應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4]。正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既要廣泛地涉獵,又要周全地思考,如此才能用所學充實頭腦并指導實踐。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是人類依據所掌握的知識和法則進行各種活動的意志和能力,來源于認識思維和實踐能力。而教學是人與人之間通過知識的傳授和理解進行的一種思想交流和互動,其最終目的就在于促進學習者理性的增長[5]。理性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一種思維方式以及一種認知能力,不是先天擁有的,需要經過后天的發展與訓練。在組織行為與管理的授課過程中,需要樹立一種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意識,在教學的手段、形式、目的與內容各方面,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讓師生雙方借助理性將思想延伸,不斷探索未知,實現知識的傳遞與互動。
古語有云:“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后心正。”誠信原則既是開展教學的根本,也是課程希望傳達的基本價值觀,正所謂“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組織行為與管理的課程內容與學生個體價值觀和態度建設息息相關,對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言意義非凡[6]。不論作為通識課還是專業課,組織行為與管理的授課在傳達人文情懷與科學精神之時,更要將基本的誠信原則貫穿始終,以科學、嚴謹的課程內容啟發學生,以真實、真誠的教學風格感染學生,真正促進其價值內化[7]。
人文社會科學以人類所沉淀的精神文化和所處的現實社會為研究對象,由于“人”和“社會”在本質上不可分割,因此人文社會科學時常表現為客觀與主觀相統一,事實與價值相交織的狀態[8]。作為人文社科領域的通識課,組織行為與管理既研究管理學的普遍規律,也探討人的主體價值,具有跨學科、多層次和情境性等特點。針對以上三點,綜合采用多維度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達成師生滿意的教學效果。
組織行為與管理強調在管理的情境下研究組織和個體行為,作為管理學和行為科學的交叉學科,融合了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多學科內容。尤其在當前的“新文科”教育背景下,經管類專業課程的展開不能再表面化地依附于傳統經管知識體系,而要打破學科間的壁壘,以綜合性問題為導向,使不同專業知識在學科間充分擴散與轉移。交叉學科課程,不僅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與融合能力,也在考驗老師的研究和講授水平。對于學生而言,可以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和多元的考試形式,包括課題討論、小論文答辯、專題展示和實踐總結等,鍛煉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老師而言,需要跳出單一學科的“舒適圈”,弱化學科思維定式,主動培養自身的跨學科素養。因此,老師教學的主要職責不能再囿于指導學生完成某項課上練習或課程論文,而要能合理分析和判斷組織行為與管理教學中的各種預設場景,并采取相應行動。
課堂本是學生接受信息、獲取知識和提升能力的重要場所,然而信息爆炸的時代給知識的傳遞拓展了更多元的途徑,傳統課堂不再是唯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日益融合,一方面受疫情影響,“雙線教學”已成事實且將長期混融共生;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要主動深入思考如何引領“互聯網原住民”的學習行為,并積極探索面向未來的教學新形式[9]。在線教學不是線下課程的簡單移植,教學活動也并非單向度的信息傳播活動,尤其在管理類通識課的課堂上,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更是教學的必備條件[10]。因此,筆者認為在線課程直播只是在線教學的中心環節之一,在線教學的流程設計前后應囊括課前案例準備、課上集體研習、課后模擬實踐等全過程。此外,還可借助“網絡彈幕”“電子板書”等增強代入感、增加體驗感、調動積極性,實現在線教學的優質和高效。傳統課堂擁有師生實時互動的強大優勢,而開放共享的互聯網更為傳統教學模式注入更多活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多種教學方法的組合,可以幫助學生全方位地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實踐中的管理和決策能力。在組織行為與管理的授課中,教師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和調查研究法。案例教學法旨在將理論結合實際,通過引入場景生動、元素飽滿的管理學案例,輔之以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課題討論與溝通,能有效避免純理論教學的抽象、空泛與單薄。情境教學法則在案例教學法的基礎上,通過創造與模擬具體的管理場景,寓理于景、情理融合、契合課堂,在情境教學中培養學生組織管理的思維,在學生與老師的雙向溝通中達到教與學的統一[11]。調查研究法包括實地考察、訪談調查和問卷調查等,以個體或組織為分析單位,進行定性的研究。管理學的知識體系建立在人與人、人與組織之間的各種關系上,研究過程中必然涉及大量的訪談與調研,將調查研究法融入教學日常,可以使管理理論與研究方法相得益彰,讓學生用理論認識世界,更用方法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