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厚石,陳玉融,葉汶婷
(合肥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21年7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強調:加強心理健康課程建設,注重安排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大力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充分發揮體、美、勞動教育以及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1]為了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學校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有效實施各種課后育人活動”“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在課余時間向學生提供興趣類課后服務活動”。[2]隨后,全國各地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雙減”政策,以安徽省為例,2021年8月27日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通知》,[3]在此文件指導下,以合肥市為代表的各地中小學積極啟動課后“個性化課程”,藝體、科技等形式多樣的個性化課程教學逐漸有序地開展起來。表達性心理輔導,因其與談話心理輔導相比更為便利,且具有更豐富的功能,適合在兒童青少年中推廣,易被使用在學校個性化課程中,以其為介質,以實驗為依據,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與中小學課后個性化課程的融合,對提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突破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具有重要意義。
依據王申振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年發展研究的劃分,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正處于發展成熟階段。[4]就基礎教育部分而言,包括義務教育階段在內,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不斷豐富。一些學者從宏觀與中觀角度探討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存在問題及發展方向,對當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具有參考意義。裴娜分析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問題及原因,提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進要走學科融合道路,擴大心育效能范圍。[5]梁超與常若松認為未來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不斷走向深化,所有學科的教師都應在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思想。[6]鄧林園發現,學校管理者在看待問題的視角上與心理教師存在很大的不同,心理教師應當進一步拓寬視野、職責范圍,學會更好地發揮核心組織者的作用,更好地融入到學校教育的整體系統中。[7]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行有效調試,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身心施加積極影響。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對心理教師的要求不斷提高,通過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有效擴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范圍,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維持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個性化課程是使學生獲得創造性的自由發展,自主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知識結構,體現個體探索與體驗的學習過程的課程,新穎、有趣、優質是個性化課程最為顯著的標簽。在個性化課程中,受教育者處于主體地位,通過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充分調動,進而自主學習知識。郭青松認為,學生的興趣、習慣、心理素質等都會對個性化課程的實施產生影響。[8-9]杜友錦等人通過對串班逃課現象的觀察解析“個性化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并對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價提出建議改進。[10]合肥市政府2020年12月發布的《合肥市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課后服務包括“個性化課程”,“個性化課程”的設置是合肥市政府在“雙減”政策下的教育創新,其內容包含各類型的體育課程、美術課程、音樂課程等,[11]拋去個性化課程的政策外衣,其本質是一種不同于傳統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新課程。由于第三方教育機構的加入,對學生有更高吸引力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得到了更為頻繁的使用。
《方案》中所涉及的個性化課程,既有其教育學學科視域下的學生主體特點,又有脫離日常教育教學時間安排的“課后”屬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音、體、美等其他課程的絕佳時空平臺。
心理健康教育與多學科教學融合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趨勢,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桎梏于課堂與心理咨詢室,教育方法較為單一,教育內容也與日益變化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存在差距。不同學科一線教師與教育學專家學者從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視角進行了系列的研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課程融合的研究熱度處于上升態勢。從心理健康與美術課程結合的角度,馬蕓探析了美術治療在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干預中的應用;邵雪原等總結了治療性美術在自閉癥兒童中的教育策略。[12-13]從心理健康與體育課程結合的角度,李立等研究了籃球運動處方對網絡成癮中學生的干預效果;張志榮指出,運動不足是中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發生的危險因素。[14-15]從心理健康與音樂課程結合的角度,徐劍就如何發揮音樂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進行了探究;李慧歸納了不同類型的音樂教學對學生品質培養的作用。[16-17]
“雙減”政策發布的初衷即在減負與增效,減負旨在減輕中小學生課業上的負擔,幫助學生獲得身心上的健康發展,增效旨在利用有限的時間提升教育教學的效果,增加學生可利用的實踐,幫助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1.深化政策的減負成效
“雙減”政策頒布的初衷即在最大程度上的減輕當前中小學生的課業壓力,個性化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具有減負的特性,可以最大化地深化減負成效。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對當前中小學生而言具有顯著的“療愈”特點,可以將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產生的各類心理問題合理化解,幫助學生減輕心理壓力,進而達到更好地減負效果。其次,個性化課程不同于傳統機械性的知識傳授課程,其以學生為中心,音樂、美術及體育等為主要教育內容,讓學生在玩中學,從而代替過往課后的補習課程,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最后,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融入中小學個性化課程所產生的心理特色的個性化課程是個性化教育與心理“療愈”教育的結合,對學生的課業壓力減負具有疊加效果。
2.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中小學個性化課程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是不同于過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以課堂上的心理健康課程傳授與心理咨詢室內的心理輔導為主,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時間安排一方面無法滿足心理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無法給予多余的課后時間以幫助心理教師滿足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務。課堂上的心理健康知識傳授內容往往較淺、時間較短,不易對學生產生較深的心理影響,心理咨詢室的個人和團體輔導受限于教育對象的數量較少,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效率低下。中小學個性化課程的設置是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新契機,通過心理特色中小學個性化課程,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課程的融合,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維護具有積極意義。心理健康教育時間的增加與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豐富,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更好維護。
3.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學個性化課程,有利于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面對不同愛好的學生,舞蹈、繪畫、戲劇及歌唱的融合,心理特色個性化課程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維護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才藝技能的傳授外,音樂與美術教育是學生美育的主要場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學個性化課程對學生更好地接受美感教育具有促進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得感知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術、方法及內容融入籃球、羽毛球和圍棋等體育個性化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和消化所學項目的技術動作,更快的掌握所學項目的技巧,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學生的課余興趣愛好。不同于傳統的音樂、體育與美術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藝體類課程會在教學氛圍上更加輕松舒適,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會更高,更易接受教師的才藝教學,幫助學生的全面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學個性化課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心理特色的個性化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學個性化課程的成果。體系化教學制度設計是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學個性化課程的保障,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是心理特色個性化課程實踐的基礎,家庭、學校、社會通力合作是心理特色個性化課程得以持續發展的推進器。
1.體系化教學制度設計
體系化的心理特色個性化課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課程的設計與課時的安排。不同的心理健康技術對應其最適合的個性化課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也有其相對應的不同的音體美教學內容與之契合。以表達性心理輔導中的繪畫輔導為例,“房樹人”繪畫的心理輔導可與個性化美術課程相適應。前半段課程需先讓學生自由繪畫,通過房屋、大樹和家人的繪畫,教師可了解學生家庭關系狀況和其他心理信息,進而建立個人心理健康狀態檔案以便后續的心理輔導,另一方面,在自由繪畫后,美術教學需及時跟進,指導學生繪畫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鍛煉繪畫技巧。課時的安排需根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同心理輔導周期為標準。不同主題的團體輔導周期不盡相同,但每周至少一次,且七至十周不間斷的心理輔導才可以產生效果,這是課時安排的基本需求。此外,教師課時安排、教學情況評價與教學效果考核也是體系化教學制度設計的一部分,需要教育管理部門設計和實驗并最終試行。
2.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順利融入中小學個性化課程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具備相關的知識儲備與教學能力。教師隊伍的培養一方面要求特色課程教師具備音樂、體育及美術等不同學科的教學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師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方法及心理輔導技術,為此,心理教師與藝體美個性化學科課程教師的合作不可或缺。學校在培養心理特色個性化課程專職教師的同時,還應當挑選和培養兼職教師作為特色課程的儲備力量。首先,從備課入手,鍛煉專職與兼職教師的心理特色個性化課程的教學能力,每節心理特色個性化課程應兼具心理健康教育與音體美個性化學科教育的育人效果,課程設計應使心育與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等分別充分結合。其次,以個別高質量課程為模板,組織專兼職教師共同學習,從而幫助特色課程授課教師較快的掌握授課技巧。最后,設計特色課程教學能力考評制度,以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發展狀況與音樂、體育和美術等學科的技巧掌握情況為考評依據,對教師教學能力給予考核評價。
3.家庭、學校、社會合作機制構建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所組織的心理特色個性化課程及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小學個性化課程的融入離不開學生家長的認可與社會大眾的廣泛支持。首先,加大宣傳,幫助家長及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較為深刻的認知。通過教師在家長會和網絡社群上的講解、學校在校園圍欄上的海報宣傳及教育主管部門在大眾傳播媒介上的廣告,以確保家長對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個性化課程給予充分的理解。進而支持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個性化課程。同時,社會也應對此類教育創新給予廣泛的關注和認可,從而推進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和個性化課程的良性發展循環,最終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全面的發展。在心理特色的個性化課程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不可或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及才藝的精通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學生在校外的非課堂教學時間內,需要在家長的監督和教師的指導下堅持才藝技能的熟悉和鍛煉。家校間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上的及時交流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