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霄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課程思政是構建“三全育人”格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1],它將思政內容融入課程設計與教學中,體現了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結合[2]?!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年)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茶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茶文化》課程蘊含了豐富的茶禮知識,可以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處世觀,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基于“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探索茶文化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是此文關注的重點。
“對分課堂”是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先教后學,合作探究的高效教學模式[3];BOPPPS 教學模式起源于加拿大的教師教學技能工作坊項目,其強調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有效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4]?!皩Ψ终n堂”和BOPPPS 教學模式都在踐行著“學生中心,能力導向”的課堂教學,因此,將二者融合能夠有效提高茶文化課程思政教育的效率。
該課程要求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茶文化發展史、茶葉種類及特點、茶的功效、茶具、茶道與茶藝等基本知識,理解茶文化中蘊含的“精行儉德”思想;掌握茶禮茶禮;掌握茶席設計,判斷茶況,掌控茶量、水溫、沖泡時間,使用玻璃杯、蓋碗、茶壺等茶具進行茶藝展示等技能。通過理論與技能的學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民族與文化自信。
該課程面向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開設,開設于第五學期,其特點是綜合性強,但難度適中。通過《導游基礎知識》《旅游文化學》等前導課程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該專業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已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此外,大三的學生在學習中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喜歡自主探索新知,喜歡參與程度高的課程。學生的這些特點為本課程的教學模式和內容改革指明了方向。
課程以“學生中心,能力導向,立德樹人”為教學理念,采用參與性強和能力輸出高的“對分課堂”與“BOPPPS”相融合的教學法開展教學。
“對分課堂”是中國原創的新型教學模式,它是將傳統課堂與自主課堂的折中融合,把課堂對半分割,一半做課程講授,一半做自主探究[5]。該模式引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讓”的智慧,變革“教”與“學”關系,均衡“教”與“學”的權重,根據腦科學和認知科學,設置專門的獨學環節和對話環節,進行合理的認知資源分配,把課堂規范劃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不可顛倒的四個過程:講授、獨學、討論和對話,讓學習真實發生,將知識教育推進到能力教育[6]。該模式通過讓學生內化吸收、互動研討等環節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團隊協作意識,并讓茶文化思想在研討中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學目的。
BOPPPS 教學則是針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將教學過程分解為六個前后銜接的模塊:一是引起學習動機,導入主題;二是明確提出課堂教學目標;三是通過前測了解學生先前的知識和能力;四是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參與式學習;五是通過有效方式完成課程后測;六是對課堂內容進行總結并延伸引出下一步教學內容[6]。BOPPPS 中每個模塊都是在為目標的如何達成而服務的,教學過程強調師生參與式互動學習,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9],有利于實現以產出為導向的課堂教學。
“對分課堂”中的“精講”環節主要完成課程的導入、前測和參與式教學;“對分課堂”中的“內化吸收”環節主要指學生結合課上講授,完成課后作業,該環節對應了BOPPPS 的后測;學生帶著課下完成的作業,到課堂上進行“生生討論”,然后教師提問,開展“師生對話”,該教學過程對應了BOPPPS 中的后測和總結環節。整體來說,茶文化課程是借助“對分課堂”和BOPPPS 的教學模式有效開展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具體教學實施見下文表1 所示。
茶文化課程主要介紹了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茶葉認知、茶具與擇水等。
茶文化發展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相契合,主要經歷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和當代等時期。茶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特點均由特定的時代背景所決定。唐代“茶圣”陸羽用其畢生精力鉆研茶事,并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對中國和世界茶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一生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例如他鮮活的人生經歷讓學生體會鄙夷權貴,淡泊名利,熱愛自然,憂心天下的精神;宋元時期,繁盛的茶事活動和中國“最精致”的茶藝,讓學生感悟宋代人“因愛而精而雅”的生活方式,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民國茶文化的發展反映了“茶是和平之物”,沒有和平,文化就會斷層,激發學生的和平與愛國意識;當代茶文化則向學生傳遞了,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復興的主要任務。
茶葉分類與特征章節主要包括了茶樹特征與類型、茶葉的主要成分和功效、六大茶類的制作及特點、六大茶類的代表性名茶和鑒賞。該章節的思政元素主要體現在:茶樹的原產地之爭舉證活動,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觀念和民族自豪感;茶花內斂而非張揚以及古時茶樹“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的特點啟迪學生思考為人應具備的優良品質;茶葉的制作過程啟發學生思考人生如茶,需要“水火”歷練,方可成就價值;名優茶的鑒賞幫助學生理解“好茶”需要“內外兼修”,為人亦是如此。
“器為茶之父”奠定了茶具的重要性。茶具章節主要是介紹茶具的種類、特點及其選用和保養的方法,該部分主要是以茶具所含故事和特點進行思政元素的融入,例如以“紫砂壺茶具為何為泡茶者最愛”為題,引導學生從紫砂壺淳樸古雅的質地等特點來思考紫砂壺與茶人共有的品質,同時也讓學生以“器與茶”來反思“父與子”,理解與父親互動溝通的重要性,并懂得感恩父親。
“水為茶之母”彰顯了飲茶中水的重要性。該章節主要介紹水之選擇與水溫控制。該章節主要通過講解和品鑒茶的環節幫助學生學習選水,并組織學生辨析“為何水為茶之母”,引導學生思考水的利萬物、潤化、溫暖、包容等“母親”的特點,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茶道章節是本課程的重點內容。自《易經》始,中華文化即形成了“天人合一” 的宇宙觀,認為宇宙生命的真相乃是自然、天、地、人融為一體的和諧狀態,此種狀態即為“道”[8]。故茶道的核心也是“和”,茶道的講解主要是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來分析茶文化的核心精神,凸顯中國茶道植根于中國文化,并剖析中華文化之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中國是禮儀之邦,在泡茶飲茶的過程中,中國人始終對茶保持著一種尊敬,這便是茶禮。在茶藝和茶禮中,很多動作都體現了茶道精神“和”字,體現了茶文化中追求的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茶藝操作中暗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以“和”為指導思想的為人處事要求。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通過讓學生體驗式操作來挖掘每個動作的內涵,該教學極大提高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茶席設計是通過藝術化的形式,以茶席來展現茶人追求的“和”的茶文化精神,因此,該部分主要是通過主題作品設計的方式進行思政教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當前社會建設熱點進行主題創作,具體的課程操作如下文“教學過程”中所闡述。
結合“對分課堂”和BOPPPS 教學模式,該部分以“茶席設計”章節為例,闡述課程思政元素在茶文化教學過程中的融入,該章節包括4 個課時,具體教學過程如下表1 所示。

表1 茶席設計教學過程
如上表1 所示,前2 個課時主要是開展對分模塊中的“講授”環節,以教師精講為主。課程開始向學生展示往屆學長學姐的優秀作品,并提問思考該作品所包含的設計內容及要素,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進行課程導入和前測,此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通過榜樣的力量進行思政教育。
接下來讓學生明確本章節的知識、能力和素養三維學習目標:能夠正確闡述茶席設計元素、類型和原則;能夠通過團隊協作完成主題茶席設計;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該目標設置主要是參考布魯姆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求,達到了明確可衡量的要求,這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教學中,以明確的學習目標為指導,帶領學生開展參與式教學,主要是以含思政元素的茶席作品為教學案例,讓學生邊評邊學,邊學邊評,如通過“扶貧”主題茶席的講解,讓學生明確設計原則、要素內容與主題選擇。
課下是內化吸收環節,讓學生結合學習通中的學習資料,通過小組合作設計具有時代特色的主題茶席。該環節不僅是課程后測,更是讓學生在搜索熱點問題中,感受時代使命和文化傳承的意義。
第二次課的課中2 課時是對“茶席設計”整個教學的后測和總結。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評價標準,開展組間互評,并提交評價結果及感悟;教師針對學生共同問題進行評價。通過生生對話和師生對話的方式,達到讓學生感悟茶道與茶德思想在茶席中的應用,從而起到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
通過作品分析發現,學生呈現出了各種各樣能夠反映當今時代熱點的主題茶席作品等。有紀念嫦娥五號奔月的“九天攬月,筑夢蒼穹”的主題作品。這些作品的設計過程是學生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愛國思想和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
此外,80%的學生茶席作品成績達到了良好及以上水平,沒有出現不及格的情況,說明通過本章節的學習,學生能夠圍繞時代特色和熱點,自行設計具有“思政”意義的作品,這不僅實現了知識和能力目標,也有效實現了素養目標。
為有效評估教學效果,教師通過問卷進行課后調研。問卷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評價;二是茶文化課程育人效果評價;三是學生的獲得感評估。
統計分析發現,93%的同學對茶文化課程達到滿意及以上的水平,且同樣比例的同學對該課程的思政育人給予了滿意及以上好評。其中,80%的同學認為茶文化教學“能夠很好地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立德樹人”,20%的同學認為“能夠較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即同學們都認為茶文化的學習對個人成長有一定的正向影響?;趯W生自我感知的視角發現,75%的同學認為其社會責任感顯著提升;84%的同學認為其職業道德顯著提升;87%的同學對茶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得到提升。整體來說,該課程思政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基于“對分+BOPPPS”模式下的茶文化課程思政融入探索,整體來說,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要以教學目標改革為首要任務,圍繞目標和學情特點,進行教學方法和模式的選擇。此外,教學內容是課程思政教育的核心,茶文化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是以茶道精神為內核,授課中圍繞茶文化精神來剖析社會和生活現象,闡述茶文化精神對中華民族的深刻影響,闡述茶文化所反映的價值觀,以此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和奮斗目標,擔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責任和使命。該課程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為人文素養類的代表課程之一,該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果也為其他課程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