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設計問題鏈主要涉及引入性問題鏈、差異性問題鏈和診斷問題鏈等。在新課改大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使得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工作過程愈加便利,數學教師要深刻認識問題鏈的影響因素,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科學改革和創新,精心設計問題鏈,使數學教育整體水平得到提高。文章立足信息技術背景,進一步分析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幾點應用問題鏈教學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有效設計問題鏈的方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問題鏈;小學數學;信息技術;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43-0115-04
在數學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化,“問題鏈”的設計和運用已成為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改革和創新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種大環境下,教師精心設計問題鏈,既可以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目的。然而,一些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所設計的問題鏈缺少探索性、針對性和啟發性,很難發揮問題鏈的推動作用。為此,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積極把握信息技術發展優勢,通過信息技術優化問題鏈設計方法,創新問題鏈內容,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 小學數學教學狀況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講授數學知識時,往往只注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程度,把成績作為教學重點,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傳統單一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學習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缺陷和問題,如對數學知識存有反感情緒、上課經常溜號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均將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良好學習意識及習慣,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及能力。
二、 小學數學教學問題鏈設計意義分析
(一)有利于突出學生主體性
教師設計數學問題鏈,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思維,使其能自由地討論,或者在小組中進行交流,優化學習過程。數學問題鏈的設計與應用,十分符合新課改有關生本地位的要求,可全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二)對學生數學學習有促進作用
數學是一門極具抽象性、邏輯性的學科,每個數學知識都來源于問題。把問題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來推動小學數學教學,能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得到真正的確立,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人。信息技術是一種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的媒介,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索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數學問題鏈以數學教材中的有關問題為中心,按照學生個性,運用適當的方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思考問題,提高問題的解題能力,并逐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教師可以運用巧妙猜想方法,使每個學生都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引導學生活用思維去思考,這樣即可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三、 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問題鏈類型分析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問題鏈呈現出多樣化形態。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及內容,從細節出發,根據教學要求,仔細設計問題鏈。有關數學問題鏈類型,總結如下:
(一)導入式問題鏈
所謂導入式問題鏈,是指在課堂上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學習關鍵內容,從而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導入式問題鏈在課堂導入中的運用,需要教師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對問題的解析與回答,引入新知識、新課題。在數學概念、原理及規律等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導入式問題鏈導入知識,促進新舊數學知識的完美銜接。例如,在“因數與倍數”教學中,課堂開始時,教師可用多媒體課件展示12個正方形,并提問“把12個正方形擺成一個長方形,有多少種擺放方法?”讓學生思考一下。在探究中,教師繼續詢問學生:“我們可以把自己所排列的長方形用乘法數式表現出來嗎?”在最后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列舉了三種不同的擺放方式。此種導入式問題鏈,既能指導學生深入思考,又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生活式問題鏈
數學源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可根據學生生活情況,設計充滿生活氣息的問題鏈,使學生能積極地參加學習活動。比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生活教學場景:兒童節來臨時,5名學生一共帶來10個橘子,5瓶藍莓汁,1個披薩,應該如何分配?有學生提議把10個橘子分成5份,每個學生都有2個橘子。5瓶藍莓汁,每個學生可以各分到一瓶,但問題是五個人怎么分一個披薩,令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出本節課內容,1個披薩被分成5塊,即每塊占1個披薩的五分之一,那么如何用數字來表達五分之一?一個披薩按5個(分母)的平均值(分數)劃分公平嗎?教師基于生活場景引入知識,并適當為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即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專注,并能將數學和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三)實踐式問題鏈
小學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在向學生傳授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可以采取實踐性教學方式。通過設計實踐式問題鏈,使問題鏈更好地結合到實踐中,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探究式的學習。例如,在教學“圖形平移”時,教師選用了一些圖形教學工具,并要求學生將其平移。在平移時,教師可以用一張圖片來引導學生:“這個三角形是如何從這個拐角移動到那個拐角的?”在學生互相討論之后,教師請有獨特見解的學生上臺做示范,以證實學生看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發揮學生想象力。再如,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時,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及復習所學到的長方形,并根據長方形特性,自己動手制作長方體模型,并讓學生去思考“我們所學的長方形與長方體的特性是否相同?”。教師利用實踐式問題鏈,把以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長方體知識的探索中,使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數學知識間的聯系。
(四)總結式問題鏈
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應對課后作業進行科學規劃,在完成一節課或一單元學習任務后,將總結式問題鏈導入作業中,激發學生在課后作業中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意識。通過在課后習題中設計總結式問題鏈,使學生逐步完善數學知識結構,從而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水平。例如,在教學“不規則物體”時,教師即可設計計算不規則物體體積的問題。教師用橡皮泥做不規則模型,并讓學生去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通過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自我探索,學生可以掌握更多數學知識,如:“把橡皮泥捏成長方體的形狀,再計算其體積,或者把其扔到水里,讓其高度變高,水位上升的一部分就是橡皮泥體積嗎?”教師指導學生自行動手證明,此種作業設計形式,可以突破學生固有思維模式,有效地促進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加深學生對長方體體積知識的了解。
四、 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問題鏈設計策略
(一)以微課為基礎設計問題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微課是在信息技術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它以短小視頻形式進行教學,受到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青睞。通過微課教學實踐,教師可以將微課與課堂預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利用微課進行課前預習,并根據所學內容發問,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例如,在“角的初步理解”學習中,教師可以預先制作微課,將與角有關的各種物體,如五角星、桌子等融入其中,通過觀察不同物體之間的共性,使學生聯想到“角”的概念。其次,教師圍繞“生活中都有哪些角?”“你知道角都有什么意義嗎?”等問題,令學生體驗角、認識角,這樣即可加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認知,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法設計問題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多媒體教學法意義重大,可以豐富數學教學資源,活躍數學課堂教學氣氛。如今,每個學生都要成為學習和生活的“觀察家”,及時地發現問題,并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導入,在此基礎上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例如,學習“小數基礎知識”課程時,因學生已學會整數,因此在本課程中,教師即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演示小數含義、大小和加減規律等知識。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造學習情景,即一支鋼筆1.2元,一支水彩筆3.6元,一個筆記本2.4元,一塊橡皮2.4元,晶晶買了兩樣文具,消費4.8元。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提問,讓學生深入思考。一些學生表示:“什么叫1.2元?數字和數字的中間怎么會有一個點?”“4.8元都買了些什么?”“晶晶一共買了幾樣文具?”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即可逐漸提高學生對數學問題鏈中問題的解決能力,進一步夯實數學學習基礎。
(三)運用Flash動畫分解問題鏈,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進行小學數學教育,不僅要創造活躍的情景,還要指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答。實質上,指導學生的解題方式多種多樣,但都離不開“問題鏈”核心,這需要教師逐步地指導。教師可以利用Flash動畫進行解題,以降低問題解決的難度,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解題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時,教師要求學生理解轉動的三個元素,認識轉動的點、段、角,以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并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時,許多學生不明白旋轉方向和角度,這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用Flash動畫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地看清旋轉的方向,并以此來解決問題鏈。例如,鐘表面的指針由“12”向“1”移動,即為旋轉。在Flash動畫里,學生可以看見,旋轉是在一個中心,并且是一個30度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接下來,教師可以用Flash來播放汽車上的刮水器,使同學們意識到,旋轉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都有旋轉點、方向和角度。通過Flash動畫,使學生對“旋轉”這一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并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此時,教師即可通過“你知道旋轉都有什么特點嗎?”“生活中還有哪些旋轉現象”等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
(四)以信息技術為基歸納數學問題鏈,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
小學數學課本中存在著大量難點知識,而這些知識是通過一系列問題逐漸積累而來。教師可以用信息技術把一些疑難題目的解題過程記錄下來,方便學生日后溫習,使學生記憶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圓”教學中,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要解決圓心、半徑、直徑等關鍵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將尋找圓心、半徑、直徑的過程進行記錄,使學生能更好地鞏固所學的內容。例如,指導學生將圓形紙片進行對折,以折痕的那一條“線”為主,用尺量方法測量直徑,再將折疊后的紙片進行對折,繼續測量半徑,這樣即可令學生了解半徑和直徑的關系。教師鑒于學生的學習表現,可以引導學生自行設計問題鏈,以培養學生發問能力,使得學生在設計問題鏈的過程中,自覺歸納數學知識,加強數學學習效果。
(五)以學情為導向,找到信息技術與問題鏈切點
一般而言,小學數學教學中所包含的知識與學生原有水平之間存在矛盾,而正是基于這些矛盾,才會激發出新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要牢牢把握住矛盾,問題問得越多越好。比如,在學習關于面積計算的知識時,會發現一些不規則圖形面積計算難度較大,比如,長方形中缺了一個小三角形,教師就可以直接提問:“你能不能算出這個圖形的面積?”“這個圖形與以前學過的不太相同,如何才能算出其面積?”教師要在教學中找到學生的困惑點,并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讓學生進入一種積極探究的學習狀態,在教師指導下,尋找問題答案,提高學習有效性。
(六)合理控制問題鏈梯度,使學習效果最優化
若要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則必須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將數學中的難題進行合理分解,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一層層地解決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例如,在講解“兩數乘一位數”知識時,教師用大屏幕展示相關圖片,設計教學情境,即有四輛汽車,每輛車乘載25個人,一共可以載幾個人?現有50人,需要用幾輛車?這時,學生第一反應一定是把每個車上的人都相加,再把總數算出來。這時,數學教師可以將課堂上的問題呈現在多媒體屏幕上,再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此時,教師將會用4個25相加的算式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逐步引導學生列出“25×4”這一式子,并給出全部計算過程,令學生學習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七)提高問題鏈引導性,使學生思維得到有效擴展
小學數學教師在運用問題鏈進行教學時,可以設計延伸鏈,使學生思維不斷擴展,提高學生學習水平。例如,教師在講解“長方體”知識時,就可以這樣設計問題:“長方體的底部面積為9平方米,高度為5米,體積是多少?”數學教師要指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一個長方體物體的高度和底面積是已知條件,利用V=S×h可以得出其體積為45立方米。然后,教師就可以將這個問題擴展為:“長方體物體的體積是45立方米,而它的底面是9平方米,那么它的高度是多少?”為了解決這一擴展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先將長方體物體放置在平面上,然后將其豎立,引導學生認真地觀察,發現其截面和底部的變化。用h=V÷S公式,可以得到高度為5米。此種延伸式問題鏈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全面拓展學生想象能力,對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十分有益。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在運用問題鏈教學時,教師所設置的問題要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使學生能更好地接受數學知識,從而提高數學學習效果。另外,問題鏈中的問題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同時要盡可能地設計出更多開放性問題,促使學生更好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所學內容。
參考文獻:
[1]陳靜月.基于PBL的小學數學教學問題設計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14):38-40.
[2]王薇.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鏈的設計[J].新課程,2021(47):87.
[3]楊麗芳.基于兒童“學力生長”的小學數學教學問題鏈設計研究與實踐[J].數學教學通訊,2021(31):11-14.
[4]馮海英.小學數學教學問題情景設計例談[J].基礎教育論壇,2021(6):79-80.
[5]蘇鳳鴻.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方法與實踐探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3):71-72.
[6]張曉蕓.深度學習的關鍵技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實踐研究[J].小學數學教師,2020(3):65-71.
作者簡介:武惠叢(1988~),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北京師范大學石家莊附屬學校,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