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江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烏蘭小學 730600)
“雙減”政策的實施,徹底將學生從“沉重作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在這一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也必須重新審視當前數學作業狀況,遵循“減負增效”的指導,結合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科學設計數學作業,不斷提升小學數學作業的針對性、有效性.
第一,重復的常規練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常常會在放學之后,布置大量的課外練習,旨在借助大量的數學練習,掌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點以及解題技巧.但教師在布置練習題目的時候,常常存在大量的常規性題目,且多數題目之間存在極高的重復性、相似性.如此,不僅增加了學生的作業負擔,甚至還導致學生滋生出厭煩的情緒.而這種重復性的常規練習,與素質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馳,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第二,學生還面臨著大量的課外輔導班作業.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小學數學教學也隨之發生轉變,更加關注學生的素質能力.但是,學生的家長依然束縛在應試教育觀念中,家長在焦慮和擔憂中,常常會借助課外輔導班進行充電.于是,學生在放學之后、周末常常會被安排到多個輔導班進行補習.學生在學校作業與課外輔導班作業的雙重壓力下,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第三,部分習題的難度逐漸增加.還有的數學教師在布置家庭課后作業的時候,常常會給學生布置一些難度比較大的作業,片面地認為只要學生掌握了這些有難度的題目,就能完全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在這種錯誤的決定中,學生面臨的難題越來越多,耗費的時間也隨之上升,難以保障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
目前,小學生數學作業負擔沉重已經成為一項社會性問題,其產生的原因也非常多.首先,學校管理方面.盡管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已經推行了很多年,但是多數學校在實施教育的時候,依然沿用傳統的“題海戰術”,認為只有大量的練習,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在這種教育理念中,學校放松了作業負擔現象的監管,而是聽之任之.其次,教師層面.在學生的學習中,教師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自身的教學觀念、方法,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目前,仍有一部分數學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只寄希望于題海戰術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由于教師并未意識到作業負擔過重帶來的后果,致使作業沉重現象日益嚴重.最后,家長層面.學生家長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理念下,再加上社會上關于奧數、趣味數學的過度宣傳,致使家長形成錯誤地認知,爭先恐后將孩子送入到課外輔導中.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每天除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還面臨著大量的奧數作業,致使學生身陷“題海戰術”中無法脫身.
第一,控制作業總量.“雙減”旨在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對小學生的作業時長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必須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了解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面臨的困難,結合學生學習中存在的短板設計作業,科學控制作業總量,將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以內,使得學生在放學之后擁有更多的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第二,精心選擇作業內容.要想真正發揮作業的優勢,面對“雙減”下的要求,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必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具體來說,可結合學生前一個階段的學習內容布置作業,還應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加工處理,設計課后作業時還可結合學生的短板調整作業內容和形式,真正提升數學作業的針對性、有效性.
第三,創新數學作業的形式.以往,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采用書面作業的模式,引導學生圍繞某一個知識點,進行反復地訓練,這種作業模式難以真正突顯作業的價值.在“雙減”視域下,必須要堅持創新的原則,關注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層次性等,增加實踐類、活動類的數學作業模式,旨在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并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為了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目的,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必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避免采用“一刀切”的作業設計模式.否則,一旦忽視了這一點,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就會覺得這部分作業難度過小、沒有挑戰性,嚴重浪費了自己的課外時間,也無法在數學作業中獲得成長和發展;還有一部分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則會因為難度大,常常耗費大量的時間也無法完成作業.因此,為了真正契合“雙減”下的目標,滿足所有學生的數學學習要求,必須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結合數學知識的難易、深淺,按照小學生的數學實際水平,將作業層次進行劃分,以便于所有學生均可在針對性的作業訓練中,有所提升、有所發展.
在最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了數學學習并非是簡單地掌握數學知識,還應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最終實現數學知識的靈活應用.但在教學實踐中,當前小學數學作業形式以書面作業為主.這種書面作業類型不僅毫無新意,也阻礙了作業價值的發揮.因此,在“雙減”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唯有突破書面作業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增加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在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化所學的知識,并真正實現數學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同時,由于實踐性作業價值比較高,可促使學生擺脫“題海戰術”的困境,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提升作業的有效性.
傳統的數學作業不僅數量大,且極為枯燥,學生在海量的訓練中,常常會喪失學習的興趣.鑒于此,為了真正契合“雙減”下的要求,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必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增添數學作業的趣味性,使得小學生從內心產生探究的想法和欲望.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之前,必須要詳細觀察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其學習興趣點.在此基礎上,結合教材中的內容,不斷增加數學作業的趣味性元素,真正提升小學數學作業的吸引力.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激發小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促使學生在作業中獲得輕松愉快的感受,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例如,在“數的整除”教學完成之后,為了增添數學作業的趣味性,就將作業設計為:小明家的電話號碼是一個7位數組成的,最后的四位數是0632,前三位數分別是最小的質數、6最小的公倍數、最小的自然數.那么,你是否能夠猜想出來小明家的電話號碼?如此一來,使得枯燥的數學作業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可促使學生快速投入到數學作業的思考和探究中,最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掌握這一部分的知識.
在最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還應關注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引導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掌握和理解數學知識,拓展自身的思維品質,并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鑒于此,面對“雙減”下的要求,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必須要精心設計作業,減少書面重復性練習,結合教學內容增加探索性的數學作業,使得學生在探索性作業的思考、分析和解決中真正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并促進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完成“比例尺”教學之后,給學生布置了一些探索性的作業,指導學生對自己的客廳進行觀察,制作一個平面圖形,并根據所學的知識,思考“自己家客廳的設計和擺設是否合理?有什么改進措施?”在“節約用水”這一數學課活動中,給學生布置了探索性的作業:引導學生對家里一年中的用水情況進行調查,并結合調查數據結果制定統計圖、設計數學問題,最終形成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議書.如此一來,通過探究性作業的設計,不僅減輕了小學生的數學作業負擔,也彰顯出數學知識的魅力,使得學生在作業探索中,構建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輕松完成了數學知識的學習.
數學這一學科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數學的影子.同時,在最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目標.鑒于此,面對“雙減”下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作業設計理念,增加生活元素,使得枯燥、抽象的數學作業變得更加真實、接地氣.如此,有效縮短了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降低了學生的作業難度.同時,學生在生活化作業中,也循序漸進地提升了自身的知識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提出,積極推進數學作業改革,不斷提升數學作業設計質量,是減輕小學生作業壓力、提升學習效果的重中之重.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作業設計模式,結合“雙減”下的作業設計要點,靈活設計出多樣化的數學作業,使得學生在層次性、實踐性、生活性、探索性、趣味性的作業中,最終達到新課程、雙減下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