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冬梅
“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的講話,引起研究者關注。研究者認為這是新時代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指導思想[1],是培育時代新人的路徑,并研究走出一條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高質量教育之路,同時開展以“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為目標的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2]。指導思想、路徑、目標等觀點及實踐經驗,開闊、拓展了筆者的眼界與思路,啟發筆者去研究“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內涵與特征,并遵循此道開展高職“民航服務禮儀”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研究。
培對根、鑄對魂、啟對智、潤對心,對仗工整,字字意深,邏輯嚴密,每一個字都值得并經得起反復推敲、實踐與檢驗。培,本義為有目的地使成長、壯大,引申為教育、造就人才。根,有徹底、根本的意思。培根,即有目的地栽培德行,讓德行生長,這是教育教學根本之所在。培根固本方能為正人、行正事。鑄,本義是陶冶、培養,亦引申為錘煉。魂,指人的全部心靈作用,這里特指崇高的精神。鑄魂,即通過錘煉,雕琢身心,堅韌性格,堅定理想信念,從而提升能力。啟,意為開導、啟發。智,有聰明、智慧之意,也指認識事物的能力。啟智,即引發思考,幫助學生領會知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進行創造性活動,從而建構知識,發展能力,豐富精神。潤,意為滋潤。心,本義是心臟,引申為頭腦、思想。潤心,即教學藝術中的藝術,以美潤心化為行。
“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各要素之間互為關聯,既全面系統又生動活潑,是對教育教學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也是對教學實踐哲學思考后的凝練,是科學的教育觀和方法論的辯證統一,至少具有3個特征。
1.辯證性。用“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之理念開“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之方法,用“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之法發展“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之理念。既是對教育教學的思想認識,也是開展教育教學的方法藝術,是理論與方法的辯證統一。
2.發展性。給出了一個基于理論的廣闊空間,教師運用該理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也是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的過程,與時俱進地探索創新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案,并在總結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過程中,拓展新視野,做出新概括,不斷豐富和發展該理論。
3.創造性。不僅解釋了教育教學規律,亦幫助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認識和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創造性地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創造,從而增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能力。
以高職“民航服務禮儀”課程的“塑造民航服務人員語言”項目中“傳遞微笑的表情”任務為例,闡釋該任務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具體做法。
笑,是友善、美好的情感表達,但只有當我們心中有愛時,笑才能傳遞出真、善、美的情感,而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就是國家之愛。教學立足于教學內容本身,將“愛”設定為“傳遞微笑的表情”思政育人總目標。運用還課教學模式,通過與校友微笑服務故事、中華優秀傳統禮儀、微笑表情規范、微笑服務情境等對話,激活課堂中人與物的情感,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幫助學生開“微笑”意,達“微笑”辭,潤“微笑”心,栽培“責任”,鑄就“勇氣”。
1.以使命培根,構建理想信念根基。教師課上展示征集的乘務員校友微笑服務照片,展現了畢業生揮舞國旗、高舉黨旗、在防護服上貼中國心、手舉助力復工復產標牌、迎接奧運健兒凱旋等形象,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有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在與3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對話后,教師鼓勵充滿好奇的學生,課后自己去探索,發現照片背后充滿“愛”的故事。
2.以思辨啟智,汲取智慧與力量。課堂呈現的照片人物形象大多都是戴著口罩的,學生為什么能感受到他們微笑的表情?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領會到:因為眼睛有光彩。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曾國藩亦言“一身精神,具乎兩目”,可見“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能最為真切地傳遞內心信息的“真相”。
目光的外在規范化表達,是微笑表情的核心要素,也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外現。目光是可以訓練的,人民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在其回憶錄《舞臺生活四十年》里說:“……眼睛老隨著鴿子望,愈望愈遠,仿佛要望到天的盡頭,云層的上面,而且不是一天,天天這樣做,才把這對眼睛不知不覺地治過來。”梅先生的勤奮,練就了光彩照人的眼神,亦成就了經典代表作品《貴妃醉酒》。
3.以篤行鑄魂,錘煉表里如一的微笑。汲取了優秀傳統禮儀智慧與堅持不懈力量的學生,以乘務組為單位,展示教師編創的微笑表情歌曲《你笑起來真好看》,教師予以指導、修正并示范,提升學生微笑表情規范性與韻律的表現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以乘務組為單位,創設“微笑服務”仿真情境,各組彼此交流互鑒,建立起學習經歷與真實世界的關聯,深化對微笑服務的理解。
4.以情感潤心,培養家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愛國,是一個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愛”的教育,必須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作為永恒主題,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一名青年學生心靈深處。學生演示《國家》的足跡遍布美麗校園,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勇于將“我愛我國家”的情懷傳遞給身邊的人,展現新時代中國青年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一起感悟家國情懷,連接起“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
“禮”,是中華優秀傳統禮文化的根,教師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禮儀養分,并創造性地融入當代“民航服務禮儀”教學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在民航待人服務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激發課程內在育德功能,夯實理論根基。
“儀”,是民航服務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與轉化。航空公司對乘務員的儀容、儀表、儀態、語言均有規范,以期乘務員展現高雅、大方、穩重的專業化形象,樹立維護公司及國家形象的意識。這些規范也是高職院校“民航服務禮儀”課程教學的主要參照,以期契合航空公司用人需求。
為了更好地將“禮”外化于“儀”,將“儀”內化于“禮”,教學團隊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行業標準,系統化地進行教學內容的重構。先以典型工作任務為抓手,在民航服務工作情境中對學生的儀容、儀表、儀態及語言進行全方位的塑造;再以民航服務工作流程為主線,將儀容、儀表、儀態及語言禮儀知識運用于民航服務工作中,在仿真的實踐中讓學生獲得職業行動能力[3]。通過教學內容的重構,打破平面教育,轉化為立體教育[4],讓中華優秀傳統禮文化在民航待人服務過程中煥發生機與活力,形神兼備,培根鑄魂、啟智潤心。
1.運用還課教學模式。在“先學后教”及“以生為本”教學理念指導下,運用信息技術將教師、學生、教學空間、內容、媒介等教學活動若干要素,按“示范·模仿·展示·探究·精進”等程式來安排,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進行意義建構的情境,給學生體驗、發現、思考、成長的空間,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技能融入原知識、技能體系后創造性再現,建構起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
2.運用禮樂教化法。教學中提煉“儀”的規范化元素編創韻律,以活潑性、抒情性等特點走進學生學習生活,在健康和諧的情緒體驗中完善真誠美好的儀式化表達,讓樂、禮、儀的交織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狀態,激活學生血脈里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勤勞、勇敢等基因,以禮樂正心,以儀正形。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講好思政課不僅有“術”,也有“學”,更有“道”。上好“民航服務禮儀”課程要不斷參悟“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教育教學之道,努力讓教學超越技法,更好地讓學生將知識、技能轉化為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