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心理健康;勞動;自信;意志;人格
心理健康是指持續(xù)的心理狀況都能保持良好適應的狀態(tài)。同時,心理健康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指標。對于小學生而言,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滲透勞動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可以讓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還可以促進學生五育并舉、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學生能夠保持愉悅和自信,并對生活充滿希望。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存在自卑的心理,這主要是由于學習不理想或者自身行為無法得到肯定造成的。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結合勞動教育,通過勞動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通過勞動讓學生收獲贊美,從而讓學生心情愉悅并提升自信,從而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
例如在進行自信方面的心理健康課程時,我不僅僅從理論方面引導學生要擁有自信,更通過布置實踐活動收獲自信。我通過家校合作,讓學生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并讓家長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表揚和贊美,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自信,讓學生從勞動中的自信遷移到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
心理健康的一個特點就是具有較強的自律性和自覺性,意志果斷堅韌,心理承受力好,既有實現(xiàn)目標的堅定,又有克制干擾的能力。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備堅定的意志力才可以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堅定目標、抵制誘惑,最終學有所成。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勞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讓學生為今后高效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
例如在關于意志品格的心理教育過程中,我嘗試引入勞動教育的種植、養(yǎng)殖活動,通過種植蒜苗、薄荷、蘿卜等植物或者養(yǎng)殖小魚、小蝦等動物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zhì)。學生需要每天堅持澆水或喂養(yǎng),還需要在種植過程中持續(xù)不斷進行一系列活動,途中可能因為一系列的原因種植、養(yǎng)殖失敗。如果成功了,則培養(yǎng)了學生堅持不懈的好習慣;如果失敗了,可以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讓學生不要放棄繼續(xù)嘗試。這樣的勞動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大有益處。
在心理健康要求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一是能與人和諧交往;二是在交往中不卑不亢,形成獨立人格;三是學會揚長補短,友好相處。健全的人格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是學生將來走向社會不可或缺的心理要素,也是學生不斷發(fā)展的前提。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嘗試運用勞動引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例如在各種勞動活動中,我嘗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探究活動,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可以與同學和諧共處;同時在小組活動中既能夠尊重其他人的觀點,也可以保持自己的見解;另外在小組活動中,需要觀察他人的長處,互相學習互相進步。通過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學生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綜上所述,本文從勞動教育走進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進行了探究。在時代發(fā)展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學生在要求下五育并舉,成長為社會所需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楊婷.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研究[J].神州,2018(23):1.
[2]鞠鳳.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學子:教材教法研究,2017.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五園小學 邱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