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伯雷 翟盼盼 周琦穎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065)
2014 年4 月1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系統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維護國家安全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019 年以來,我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均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主題,動員全社會參與和維護國家安全工作。新媒體的發展為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全新的機遇挑戰。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關鍵是“總體”,強調大安全理念,涵蓋政治、軍事、國土、經濟、金融、文化、社會、科技、網絡、糧食、生態、資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人工智能、數據等諸多領域,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動態調整[1]。總體國家安全觀既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等理念的思想精髓,又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紀大疫情和復興大跨越,我國的國家安全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同時,我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各種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傳統安全問題和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2]。
深刻把握新媒體背景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和實踐邏輯,加強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國家安全素養,促進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持續發展,切實做好國家安全教育工作,成為新時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但在人類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期,中國的發展沒能跟上時代的步伐。1840 年到1949 年中華民族的百年沉淪導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羞、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國家和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1921 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際,時刻以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國家安全的首要任務。這是因為如果政治安全得不到保障,國家就會陷入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局面,中華民族的復興也就無從談起。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了28 年的浴血奮戰,依靠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武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順利完成“一五”計劃、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抵御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把國家安全緊緊握在自己手上,初步形成了以維護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為核心的傳統國家安全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國際國內局勢風云變幻,國內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利益格局深刻變革,國家安全觀念從傳統安全向經濟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等逐步轉變。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復雜多變的安全和發展環境,我們黨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國家安全進行統籌,把總體國家安全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不懈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我國絕對貧困的問題,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目前,大學生對國家安全的概念還停留在傳統的國土安全和政治安全上[3],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了解還不夠全面,還沒有樹立大安全理念,缺乏對這一思想的動態認知,對國家安全的認知仍然停留在書本上,還沒有上升到思想上,對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存在認知空白,對國家安全大事不夠關心,對身邊出現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行要么茫然不知,要么視而不見,不知如何應對[4]。因此,作為高校的大學生,要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對國家安全問題的歷史由來、發展過程有著清晰的認識,才能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產生背景和內涵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明白“貧瘠的土地上長不成和平的大樹,連天的烽火中結不出發展的碩果”[5]的深刻含義。
當前,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也正處于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所面臨的國內外的環境隨時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要面對各種風險挑戰,做好應對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必須要提高應對突發安全問題的能力。新時代的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我們必需清醒的認識到,當前我國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
現階段的大學生基本都是“00 后”,其出生成長的時代正是新媒體快速發展的階段,自身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特征。因此,我們必須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從思想上、認識上、行動上提升在校大學生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他們的安全素養,去應對各種新的風險和挑戰。(一)需求更加多維。“00后”大學生群體既有明顯的情感需求,希望父母給予更多的陪伴;也有顯著的獨立特性,在學習、生活、娛樂等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強的自主性,更愿意獨立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二)個性更加張揚。“00 后”大學生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網絡“原住民”。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大學生提供了實時互動交流的平臺,同學們可以在這些平臺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娛樂,充分展示和解放自己的個性,“B 站”、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深得“00 后”大學生群體的喜歡。(三)適應性更強。“00 后”大學生群體從出生以后就不斷的接觸新鮮的事物,從科技的迅速發展到教育制度的改革,從全新的生活方式到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使得這群“00 后”大學生的適應性更強,韌性更足。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國際環境日趨錯綜復雜,對大學生的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00 后”大學生群體的安全需求更加多元,對國家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6]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7]因此,青年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未來。
此外,新媒體的高速發展,也給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教育帶來了影響。(一)新媒體資源沖擊學生的思想認知。新媒體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帶來了海量的信息資源。當“00”后大學生群體面對這些海量資源,如果缺乏管理制度的約束就不能以正確的態度來使用,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產生思想上的偏差,甚至長期沉溺無法自拔。(二)新媒體帶來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新媒體時代承載的海量信息資源和平臺為高校國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更加靈活的教育方式,相較于老師授課、學生聽講、學生主要從老師的講解中獲得知識的傳統課堂模式,新媒體的使用不僅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和老師還可以進行實時互動,甚至可以“翻轉課堂”,讓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形象、生動起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在利用新媒體的過程中,老師和學生要對具體內容進行篩選,避免惡俗、低級的信息在課堂上出現,背離教學的初衷。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加快了新媒體時代的前進步伐。新媒體和國家安全教育之間的融合,成為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積極探索新媒體時代開展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實踐路徑。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00 后”大學生群體將個人奮斗與社會進步和國家富強結合起來,引導“00 后”大學生在追求個性化和個體價值時,把個人、集體和國家結合起來,實現有機融合,引導“00 后”大學生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素養、增強國家安全意識、筑牢國家安全思想防線的同時,為維護國家安全貢獻大學生的智慧和力量。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意識形態事關旗幟、關乎國家的政治安全,思想防線攻破了,其他防線很難守住。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沿陣地,不是象牙塔和桃花源。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陣地。特別是目前網絡信息層出不窮,一些錯誤的思潮和觀點在網絡上不時出現,搶占話語權。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大量的新媒體從業人員和網絡“意見領袖”不斷涌現,他們往往能左右新媒體傳遞信息的導向,針對出現的熱點問題,我們要深入研判,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和辨別能力,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牢牢把握住校園新媒體的主動權,強化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把握國家安全教育的思想高地。
在國家安全的問題上,高校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牢牢把握正確的教育方向,做到在各種重大斗爭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不能有任何的含糊和動搖,要在思想和行動上統一起來,動員各方力量堅決落實好國家安全安全教育的工作責任制。高校領導、輔導員、教師、管理人員要發揮各自的優勢,下沉到學生中間,真正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堅持貫徹總體戰,讓全體大學生認識到維護國家安全不只是國家安全機關、軍隊的事情,而是要全面動員,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統籌高校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工作。新媒體的形態和內容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迅速的發展,“00 后”大學生普遍對新媒體的適應能力較強,我們要鼓勵全體教師特別是對新媒體不熟悉的教師主動去接觸、了解、使用新媒體,借助新媒體補充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切實提升教學的質量,有針對性地滿足大學生對國家安全教育的需求和期待。
首先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推動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國家安全教育不同于其他的課程,除了在課程上進行授課之外,我們要利用新媒體所具備的互動性、快捷性、多樣性、開放性的優勢,不斷創新國家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路,提升教育活動的吸引力,特別是針對“00 后”大學生群體的特點,舉辦他們樂于接納,滿足需求的活動,從而提高國家安全教育的效果。舉辦“高校師生同上一堂網絡安全課”,邀請公安干警、輔導員代表從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樹立及個人信息保護和防范電信詐騙等維度共同打造一堂面向全國師生的網絡安全公開課;組織大學生通過微博、微信、QQ、互聯網絡等多個平臺參與學校舉辦的“國家教育安全日”國家安全知識競答等網絡活動中,利用新媒體技術,全方位多視角創建學校與學生的安全互動平臺,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意識,加強國家安全的公益宣傳;推出線上網絡安全知識學習專區,遴選高校活動成果、精品課程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幫助大學生理性看待新媒體中的信息,學會甄別信息,正確使用、生產和傳播媒介產品。
總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加強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重要意義,針對國家安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轉變教育理念和思路,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運用新媒體使國家安全教育工作活起來,推動國家安全教育工作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感染力,深入開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切實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扎實推進高校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