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蘭 李丹
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西省鷹潭市 335000)
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1]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高校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履行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大專院校是高校的一支龐大的力量,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升大專院校立德樹人水平,提高大專院校學生思想道德素養也同樣尤為重要。
1.政治觀念薄弱。大專院校大部分學生認為共產主義制度是人類最美好的制度,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總體政治觀念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多數人相信共產主義并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愛祖國,擁護祖國統一大業,認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中國人民能夠實現美好的幸福生活,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比較關心國內外政治大事。但據調查多數大專院校學生在政治觀念上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大多數同學贊同改革開放取得的矚目成就,但對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歷史意義認識不足。大多數同學也不夠深切的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中國共產黨的治國方略、指導思想、方針政策、思想路線也了解甚少。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個人的專業學習、就業創業、興趣愛好、交友健身等等,缺乏對時事熱點國家大事的關心,致使現實生活中,許多學生政治熱情不高,政治生活參與度不夠,時代激情不足,責任意識使命意識不強,一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家國情懷在許多大專生上體現不突出,許多大專生不敢面對現實,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的發展只是一味的想追求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甚至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2.社會責任感缺失。部分大專院校學生因過度利己化追求自我為中心的物質生活。然后忽視了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及集體利益。在網絡、電視等一些大眾媒體所呈現的高消費及時享樂的生活方式以及很多網紅因直播帶貨賺錢而擁有巨額財富的瀟灑生活的影響,部分大學生也會在不確定產品質量的情況下追求高額利潤在朋友圈出售商品,甚至夸大產品的性能和質量,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給親人朋友造成了經濟和精神損害。現實社會中也存在一些用獲取的財富多少去界定一個人社會榮譽的情況,尤其是一些企業家經常受媒體報道并受邀來到大學跟大學生分享他的創業之路和成功心得并受到極大表彰。此種名利雙收的案例給青年大學生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力影響力和誘惑力。在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和國際交流日益深入之中,敢于創新更富有個性的青年大學生們希望擁有更廣闊的施展個人聰明才智的舞臺,希望自己以后在社會經濟大環境中展現作用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但他們在社會現實與成功人士的講座中看到了社會就業日益激烈,和企業之間的無情競爭的事實,要想自己能夠功成名就,只有靠個人拼搏奮斗才能獲得。因此,一些大學生在就業難,創業難的嚴酷事實面前,設計自我,塑造自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對職業責任感的認識模糊不清,對個人責任感和集體責任感的觀念也十分淡化,一切以“我”為主,缺乏為他人、集體和社會犧牲精神,社會責任感較之個人發展被擺在了次要位置。
3.道德自律差。在當今21 世紀新發展的形勢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發展大繁榮,網絡信息資源發展快速廣泛傳播,對于大學生成長是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今的大專院校學生應提高自我防范辨識能力。在網絡道德自律方面,很多大專生在網絡問題上會出現賬戶盜竊,個人信息泄露造成個人財產損失。很多大專生自我素質要求不高出現散播謠言,發送或接受不良信息受騙案例。作為一名大學生,毫無疑問,獲取知識、提升學習能力是我們上學的主要目的。但是,大學沒有了高中升學的壓力,相對比較自由,但是很多大學生都不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業余時間及學習時間。出現了女生迷戀上了逛街,男生迷戀上了網絡游戲,少數學生出現“逃課”現象。有些大學生還出現期末掛科不要緊還可以補考的的態度,自律意識逐漸淡化。
4.價值取向功利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以及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大學生價值取向也逐漸趨向多元多樣甚至呈現了一些功利化。在價值目標選擇上,很多大學生們更多的是從現實的角度考慮對自己有用的方面,而不能更多地去考慮國家社會集體和他人的利益,從自我出發,更加重視個人和眼前利益。比如,班級學生擔任干部也不只是為了服務同學,而更多的是為今后找工作寫簡歷的時候能夠豐富實踐經歷。再比如有些同學入黨動機不是把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放在第一位,也不是把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個人榮譽擺在首位,為將來考公務員,進事業單位增加紅色籌碼。在平時的班級創建活動上,有加分就積極參加,沒有加分或者需要付出更多勞動精力的時候,就推諉,功利取向比較明顯。評價標準在價值取向上,大學生在肯定個體價值合理性的同時,逐漸走向極端,堅持索取大于奉獻的原則,只顧個人價值,忽視社會價值,對傳統道德不屑一顧[2]。
“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時代并沒有明確指出“內圣外王”這一概念,早先是道家代表莊子提出,但其思想涵義與孔子在《大學》提出的“大學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3]。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這一統治天下的規則,即把個人修身的好壞看成政治好壞的關鍵與以上的觀點相吻合[4]。“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被稱為“內圣外王”的基本措施,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被稱為內圣之業,而齊家、治國、平天下被稱為外王之業。儒家“內圣外王”意指個人通過提高自身的內在修養以內圣而達到的一種崇高理想的境界而外王;“內圣”是一種道德理想人格,是前提和基礎,“外王”是一種政治理想,是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內圣外王”就是由“內圣”到“外王”的實現過程。“內圣外王”思想在中國“政治、倫理、哲學”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5],是中國政治倫理一體化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對儒家“內圣外王”思想進行深入研究挖掘,一方面可以學習古典傳統文化精華和深刻內涵,了解儒家修身養性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從中探尋“內圣外王”思想智慧,為大學生道德修養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提供了借鑒之本和理論資源。
在現代社會,內圣外王主要是講“修己安人”,更多強調的是各自社會人等的道德修養和政治理想觀[6]。我們現在雖然處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大繁榮時代,但儒家的“內圣外王”思想對我們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塑造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作用。為了提高大專院校學生道德素養,我們有必要學習儒家“內圣外王”之道,讓我們的人格魅力和綜合素質有所提高。
當今大專學生道德修養方面存在政治觀念薄弱,社會公德下降、社會責任感缺失,道德自律差、道德意識冷漠和自我管理意識差等問題,而且在網絡傳播的負面影響和不良的社會現象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已經漸漸被資本的迅速膨脹侵蝕,“拜金主義”、“唯利主義”等惡性現象層出不窮。所以,培養其自我對于道德修養提升的必要性就顯得十分明顯,而儒家“內圣外王”的思想又恰恰對道德修養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大學》中說:“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排列次序來看,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道德意志來支配自己的道德行為,克己修身達到一定的道德修養,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加強大學生道德修養,不僅是學生發展的客觀需要,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程度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甚至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6]。同時也是“內圣外王”的一個重大體現。即個人通過提高自身的心性修養而達到的一種崇高或理想的境界臻于“內圣”,然后把這種高尚的理想的境界延伸實踐而“外王”于社會領域。從而使自身心正、身修,再由內而外,由己向人、向社會形成逐漸提升的良好趨勢,使家齊、國治、天下太平[7]。
1.開設儒家“內圣外王”思想專題講座,以教育提升學生道德修養
儒家“內圣外王”思想雖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取之處頗多,但很多大專生卻知之甚少,那就必須借助外力解析它,傳播它,讓同學們領略其精神魅力。所謂的外力,指的便是來自教育者與社會的力量。大學生作為在校的學習者,而教育者主要指的便是大學老師,正如《師說》中說到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育對于一個人自我人格品行、道德修養、文化涵養的養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教育也是促成社會進步的一大力量。那么對大專生開設儒家“內圣外王”思想專題講座,進行專題的教育,使“內圣外王”這一思想在廣大大專生中傳播并深深扎根于學生的腦海里,讓這一思想不斷熏陶大學生的身心,使其找到提升自身修養的方法,明確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的意義。
2.開設儒家“內圣外王”思想學習社,以自我教育提升自身道德修養
專題教育,可以讓同學們認識、理解、接受儒家“內圣外王”思想,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運用到生活運用到實踐,在實踐中踐行它,傳播它。為了更好的傳播運用它,可以成立儒家“內圣外王”思想學習社,同學們通過招募人員,組織活動,相互切磋相互學習,使儒家“內圣外王”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增強。并可以通過社團文化的打造這一方式,使這些思想融入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眾所周知,校園文化,尤其是一個有著共同志趣的組織對于一個人身心的養成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正要利用這一潛移默化卻有力的的方式來幫助大學生提升對于傳統文化及其思想的自我主動意識。
3.開設校園儒家“內圣外王”網絡頻道,以新媒體傳播滋潤道德修養
新媒體的出現,促使信息交流不斷的頻繁化,而大學生作為這信息時代的消費主體,對于新媒體的關注度也是與日俱增。比如現今火爆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絡直播,以及移動閱讀端的出現,都可以作為宣傳與發揚“內圣外王”的良好平臺。而且現今大學生的思想很大一部分都受著媒體影響,紙質的思想內容已經不被諸多大學生尤其是大專生所待見,或者說,他們都明白只是不重視。所以我們更需要用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思想內容引導年輕人的思想以及價值觀的健康養成。比如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推送儒家“內圣外王”思想專題講座信息、儒家“內圣外王”思想學習社動態,同學們的學習心得體會等,達到一種互動而又親切的交流,有傳播,有更新,有反饋,有交流,這樣在大家的共同參與中被廣大同學接受、認可和踐行,所以,使用新媒體這一途徑是確實可行的。
4.營造學習儒家“內圣外王”思想校園氛圍,以環境浸養道德修養
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力量,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修養的教育中,環境的引導和熏陶作用尤為重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專業特點,就業方向,社會輿論,社會發展實際,活動場所和相關實際情況,給大學生營造一種目標明確,方向良好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氛圍,讓同學們在良好的環境中受到熏陶,提升自我。比如在學生食堂、學生超市、過道、櫥窗、宣傳欄等地方粘貼儒家“內圣外王”思想標語,經典小故事,先進人物思想,溫馨提醒大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可以利用黑板報做專題的宣傳。這樣同學們在這濃重的良好的氛圍當中得到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教育。同學們的思想作風、行為修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熏陶,精神面貌也會有所提升。
“內圣外王”作為儒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我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員,雖說是千年以前的傳統思想,但它能流傳至今也彰顯了它的必要性與正確性,它包含了我們廣大大學生的自我修養提升的所需之處。這個所需之處其正是我們國家所需要青年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將自身的提升與國家興盛富強融為一體,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內練涵養,積極“入世”,這也恰恰印證了“內圣外王”的核心思想,證明了它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久興不逝的頑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