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力華
(廣州工商學院 管理學院)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提出職業倦怠概念,用于描述工作時間長、強度高、工作壓力大的狀態。到八十年代,確定了職業倦怠的核心內容,即情緒衰竭、去中心化、低成就感。如果人的情緒長期處于極度疲勞的狀態,則會喪失工作熱情,還會降低個體的自我評價。關于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倦怠,有學者認為,教師得不到學校、社會的尊重,缺乏職業成就感,從而出現冷漠、厭煩的情感。還有學者認為,當教師無法應對工作壓力時,則會表現出極端行為,處于情緒、行為的衰竭狀態。當長期處于此種狀態時,會影響教師的教學興趣,只能勉強維持教學活動,降低教學能力與效能。
按照相關數據可知,我國民辦高校青年教師中,<25歲的占比為16.4%,35-39歲的占比為12.3%,多為25-30歲群體,占比達到51.7%,以剛畢業的研究生為主。通過對A地區民辦高校的教師調查,在教師年齡結構 中,有82.13%為22-35歲,6.48%為35-45歲,11.39%>45歲。分析教師教學年限,有46.68%為1-3年,39.48%為3-5年,13.84%為5-10年。教師來源多為剛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返聘的教師等。此外,民辦高校的學歷結構、職稱不合理。高學歷占比10.28%,本科及以下占比89.72%;高職稱占比15.35%,低職稱占比84.65%。高校研究生擴招之后,多數碩士研究生愿意到民辦高校工作,且通過開展全國高校評估工作,緩解了民辦高校教師的學歷矛盾。
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青年教師工作倦怠情況,掌握工作倦怠程度,見表1,關于工作滿意度的調查,見表2。

表1 工作倦怠描述性分析(n=153)

表2 工作滿意度描述性分析(n=153)
通過表1數據可知,教師的工作倦怠為中度倦怠,情感資源消耗明顯,工作熱情低,容易出現精力喪失、疲勞感。同時存在工作能力體驗、成就體驗下降問題。通過表2數據可知,青年教師的工作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工作反饋性、工作自主性的均值高,可能與學校開展評教工作、教師工作模式相關,可以及時掌握反饋情況,隨時調整工作與心態,所以教師的滿意度高。在工作量、工作資源、工作多樣性方面,教師表現的滿意度低。由于教師不僅要做好日常教學工作,還要完成科研任務,存在休息時間不足問題,會加劇身心疲勞。教師講解課程時,也多以PPT、多媒體方式為主,工作內容與形式單一,容易出現倦怠感。民辦高校的教學設備不足,很難支持教師的各項工作,一般出現設備故障等問題,無法獲得及時的檢修與維護,會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降低工作能力的體驗感。
民辦高校教師很難享受到完整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與公辦高校教師的差距大。比如住房公積金,明顯不及標準水平。民辦高校的福利待遇也比較低,日常工作壓力大,導致工作滿意度下降。上述原因的影響,導致青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
民辦高校缺乏完整的評價體系,對青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影響大。民辦教師都希望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成就,提升學校對自己的認可。然而由于學校成立時間短,缺乏完善的教師評估、考核制度,無法體現出科學性,也不能起到激勵作用,對民辦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影響大。
學校沒有考慮到青年教師的發展,缺乏人文關懷。針對部分民辦高校而言,過度關注短期利益,希望釋放出教師的所有能量,不注重教師的深造、再培訓,導致青年教師出現倦怠情緒。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產生職業懈怠。由于民辦高校的學生質量不高,比如自我約束力差、文化基礎薄弱、管理能力不足等,學生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甚至存在不良習慣。上述問題的存在,都加大了教學難度,導致青年教師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處理學生存在的各項問題,加劇了教學過程的職業倦怠感。
人格屬于心理特征的綜合,即人的心理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比如家庭、社會、學校等,從而形成特殊的氣質。青年教師的人格特性,會對其處理事情、日常工作產生影響。研究指出,民辦教師的職業倦怠中,人格特征包括期望與現實差距大,自我評價、現實評價不相符等。部分教師存在不良的身心品質,認為自己在民辦學校教學沒有前途,當長期得不到自我滿足后,就會產生職業倦怠。此外,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多數重點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面臨就業壓力。由于公辦院校的門檻高,因此大量畢業生涌入民辦院校,但是卻不準備留在民辦學校,只是積累教學經驗、職業資質,當有了更好的機會后,就會離開民辦院校。所以在具體的工作中,教師很難認真負責本職工作,隨時準備“跳槽”,很難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價值感,容易出現職業倦怠。
民辦教師缺乏人事約束力,安全感較低,再加上短期行為的影響,會產生職業倦怠。高校應當加強凝聚力,注重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比如確立共同目標,鼓勵所有教職工為之奮斗。然而,凝聚力、向心力多源于成員的自覺性、價值觀。民辦學校一味建設硬件設施、完善管理制度,高薪聘請優秀教師,但是教學質量卻是影響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要激發出教師的特長,加強其對學校的歸屬感。此外,民辦高校很難和公辦學校搶奪教師資源,所以要為教師提供發展平臺、提升渠道,組織教師定期參與進修,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通過在職教育和培訓活動,可以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轉變固有的思想理念,能夠積極投入到教學、科研活動中。
民辦高校應當為青年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并且將進修計劃納入到學校建設計劃中,劃分專款提升青年教師的素質能力,促使其參與繼續學習活動。針對管理制度,規定教師工作年限達標后,期間正常履行教學、科研的職責,則可以為其報銷繼續學習、深造的費用。通過此種方式,可以加強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還可以降低人才的流失率。
在管理民辦青年教師時,應當實行激勵機制,可以采用精神激勵法、物質激勵法。針對前者,要滿足教師的情感、成就、發展的需求;針對后者,則要通過福利待遇、薪酬獎金等方式體現,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實現管理智能。在滿足物質激勵后,再應用精神激勵法。此外,學校應當將青年教師納入到統籌范圍內,給予職業勞務補貼,提升福利待遇,確保教師能夠獲得等量的價值回報,從而減輕生活壓力。高校關注青年教師的存在價值,提升教師的工作熱情與積極性,使教師可以正確認知自我價值,對本質工作產生滿意感。
青年教師參與到科研工作中,能夠緩解工作壓力,消除職業倦怠感。教師積極參與到教學研究中,處理好工作難題,注重工作方式的改進,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與質量。此外,為了滿足青年教師的學習需求、成長需求,學校應當建立學習型組織,確保教師可以及時認識到自身不足,通過對事業、知識的渴求,彌補心理缺失,加強心理素質能力。
雖然教師長期面對相同的工作內容,但是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卻是動態變化的,面對的學生也是情感綜合體,所以教學環境的活力強。教師應當加深探究與開拓,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熱情與積極性,從而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通過對工作目標的追求,提升自己的職業情感。
盡管我國民辦高校的發展時間短,但是對高等教育的貢獻卻很大。國家教育體制的改革發展,為民辦高校教育提供較多支持,所以民辦教育的未來前景廣闊。青年教師以發展眼光看待問題,結合自身職業發展、學校發展現狀,科學規劃個人職業,確保工作的目的性、客觀性。
很多人認為工作倦怠是消極表現,因此常常回避談論該問題。職場員工針對消極的事件,常常會產生畏懼心理,很擔心領導、同事發現自己的消極行為,工作效率與質量不高,從而受到懲罰。針對民辦高校來說,不太關注青年教師的發展問題,一味追求教學效率與質量。學校不注重引導青年教師的工作倦怠問題,教師自身也對倦怠行為的認知不足。
因此,高校應當開展心理講座,組織宣講工作倦怠、心理健康知識等,讓教師認為工作倦怠是正常現象,能夠通過自身調整來規避、消除倦怠感。教師要聽從內心聲音,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在日常工作中,能夠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反應。如果出現工作倦怠情況,不能從內心抵觸此種現象,而是要投入積極思維、調節心理情緒,從而實現自我調控。比如學習萬靈情感公式,調節自己的生理、心理狀態。當工作結束之后,能夠做好糟糕情況的心理準備,對不同結果都能提出相應的對策。客觀對待工作結果,能夠理性分析結果的產生原因,通過自我調節消除工作倦怠。如果教師能夠正確認知自我,才能夠不斷提升教學效率、科研質量。
互聯網、電子設備對工作的支持力度大,民辦高校不能只關注教材知識講解,還要加強學生的操作能力。通過開展實訓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但是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常常出現網絡故障、電腦卡頓等問題。提交保修申請后,很難及時檢修和保養設備,從而影響教師的教學效率,對教學進度的影響大,降低教師的工作滿意度。鑒于此,學校注重教學設備的優化,科學維護機房設備、網絡等,擴充設備檢修與維護人員,保障教師的工作資源。
現階段,高校建立心理咨詢中心,用于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為學生開設職業規劃課程,幫助學生規劃個人職業發展。但是在教師層面,卻沒有建設專門的服務機構。教師對教育教學質量的影響大,要求國家、高校重視教師的發展,建設教師發展中心,以滿足教師工作、學習中的需求。該中心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務,不僅包括教師的個人發展,職業規劃咨詢、心理咨詢等,同時包含專業發展領域,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民辦高校通過建設教師發展中心,可以促進教師的健康成長,并且形成優質的發展生態。
當前,多數青年教師覺得自己的日常工作量大、任務多。為了改善教師的職業倦怠,要減輕工作壓力。教師的工作壓力以教學、科研任務為主。但高校部分專業比較熱門,因此班級容量的超標情況嚴重,學生數量多,教師往往要花費大量工作時間與精力。合理控制班級容量,能夠確保教師合理掌控教學節奏與進度,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優化調整課程內容。合理控制班級容量,既可以使教師發揮出教學能力,緩解教學壓力、科研壓力,還可以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
當教師長期陷入職業倦怠中,則會影響教師的精力,常常感到身心疲憊。為了改善以上情況,要滿足教師的身心需求。高校教師為了提升教學、科研質量,積極配合學校的考核與評估工作,多數時間都用于教學探究、科研探討中,限制了教師的工作與生活,很少有空閑時間放松身心,嚴重缺乏獨立空間。鑒于此,教師要合理調控工作和生活的時間,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或者活動,能夠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將自己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留下充足的生活時間。通過時間的調控,教師可以感受到工作的樂趣,還可以享受生活,幫助其消除職業倦怠。
綜上所述,在民辦高校教師隊伍中,青年教師是重要組成,會直接影響民辦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要深入分析青年教師的職業倦怠,提出科學的應對措施。通過本文探究可知,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涉及到社會層、學校層;個人層,所以要提出相應的處理措施,使教師可以正視職業倦怠,通過自身理念、行為、心理的調整,消除職業倦怠的影響。學校也要提出一系列激勵措施,優化教學設備,提供工作資源,建立教師發展中心等,提升青年教師的職業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