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琪 江蘇省常州市經濟開發(fā)區(qū)東方名園幼兒園
大自然中的自然資源都是最好的饋贈。在江蘇省課程游戲化精神指導下,要善用幼兒園的園內資源,開展好親自然園本、班本課程。為此,用發(fā)現的眼光和幼兒一起探尋幼兒園內的自然資源成為教師的必修課,幼兒園里的花花草草、樹木菜園、小鳥動物、沙石泥土都可以成為幼兒研究學習的對象。幼兒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看見了植物的變化,感受到了沙石泥土帶來的快樂。每一次和大自然親密接觸,都是非常珍貴的親自然教育課程和生命教育課程。
我園花草樹木等戶外植物資源較多,生態(tài)園內有大片的竹林、隨處可見的綠樹濃蔭,于是我們決定畫圈為地進行種植。我們開始思考可以尋找到哪些自然資源,又該如何利用呢。
合適的光源、水源、土壤等都為親自然課程的開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師幼共同對種植環(huán)境進行審議,最終決定將戶外各區(qū)域功能重新劃分,優(yōu)化菜園結構,將原先散落在園所各處的小菜園集中調整到南邊一處陽光充足、適合植物生長的綠地角落,清理灌木叢,增設飼養(yǎng)區(qū),進行親自然探索。
格局調整后,班班都有“實驗園”,大家多番勘測場地,分田到班。教師帶領幼兒一起規(guī)劃班級的菜園,并以繪畫和兒童表征的形式呈現出來。幼兒提出了許多意見,如:小菜園里的泥土太爛,不太好走路,可以增加一些鋪路石,方便大家走路;小菜園要取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名字,大家都有喜歡的顏色,那就叫“彩虹菜園”;我們想種紅薯,這樣等豐收了,就可以在野營園烤紅薯了……幼兒提的很多合理化建議讓教師感到驚訝。教師將這些問題進行分類匯總,一一落實到種植計劃中去,并挖掘會種菜的祖輩資源,請他們共同參與翻地、開墾、播種。
在幼兒的親自然探究中,我們更注重對幼兒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激發(fā)興趣、收獲經驗、拓展創(chuàng)新的形式促進幼兒認知、情感、態(tài)度、技能和價值觀的協(xié)調發(fā)展。
首先面臨的問題是種什么。有的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認識了不同的種子。有的幼兒選擇了“盲種”,帶來了吃剩的火龍果、西瓜種子等等。而大班的幼兒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調查、記錄、規(guī)劃,并通過自主勞動換來零花錢,買了心愛的種子。大三班的幼兒想種玉米,因為他們想喝玉米糊,還想吃爆米花。班里有個幼兒的爺爺是種玉米高手,于是他們第一時間請來了爺爺做外援。爺爺帶來的種子外形很像玉米粒,顏色卻是紅紅的,就像是曬干的玉米粒。幼兒突發(fā)奇想:自己剝玉米粒曬干不也可以嗎?既然有想法,何不支持他們去嘗試,讓他們用事實來驗證想法呢!于是,教師建議幼兒分為兩組,一半實驗田里播種的是爺爺帶來的紅色種子,另一半實驗田里播種的是他們自己晾曬的玉米粒。從選種到播種的幾天時間里,幼兒始終沉浸其中,心中的“種子謎團”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探索的大門。翻新泥土的時候,幼兒還發(fā)現了許多“不速之客”:小蚯蚓、小螞蟻、植物的根須……它們的家都藏在泥土里呀。幼兒對于自然的探索熱情正在被悄然點燃。


(1)記錄本,學會表征探索過程。“彩虹菜園”里每天都會發(fā)生一些趣事:給植物松松土,量量小苗多高了,用手中的畫筆記錄下有趣的發(fā)現……但是慢慢地,教師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怎么又要記錄了?”“我的植物沒有發(fā)生變化啊,該怎么記呢?”教師的困惑產生了:觀察記錄本留白,就是讓幼兒自由記錄,大膽發(fā)揮,為什么幼兒會不知道記錄什么?菜園里的植物都是按照幼兒的意愿種植的,為什么他們會沒有興趣觀察與記錄?如何讓觀察記錄變得生動有趣?通過教研組的交流、分享,教師嘗試改善觀察記錄本,提供了多種記錄形式。小組記錄本:幼兒自由組隊,成立養(yǎng)護小分隊,當個人無法同時觀察某一植物或動物時,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自由交流,共同完成記錄;個別化記錄本:自由觀察自己想觀察的植物,根據自己表達水平進行記錄;菜單式記錄本:針對個體差異,對于繪畫能力、觀察能力、表現能力較弱的幼兒可提供簡單的菜單式記錄本進行記錄。
(2)種植區(qū),感知植物生長變化和基本條件。在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時,比如豆角等剛開始的變化不易察覺,有的甚至不發(fā)芽,待發(fā)芽后在短時間內變化明顯,于是教師增加了觀察日志的形式,便于幼兒一目了然地發(fā)現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幼兒自發(fā)制作了“豆角生長過程”示意圖,并展示在表征墻上分享經驗。
(3) 實驗區(qū),掌握初步的探究方法。同一批小麥種子放進三個不同光照程度的小屋,都有麥苗長出來,只是麥苗顏色深淺不同,原來這是因為光合作用;不管是水培、土培甚至是沙培,只要濕度把握得好,種子都能發(fā)出苗……在對比實驗中,幼兒掌握了探究的方法,有了相關經驗。
(4)飼養(yǎng)區(qū),體驗生命的神奇和珍貴。大班的幼兒通過觀察、提問、猜測、查閱資料等方法,了解了田螺的外觀特征、生活習性,并用圖畫、符號、語言等方式進行記錄和表達。當觀察到自己種植的紅薯葉子因生蟲而“生病”、自愈后綠葉生機勃勃的場景時,幼兒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頑強;當看到聰明的絲瓜寶寶自己找到藤架爬上去時,幼兒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神奇;當發(fā)現兔寶寶因照顧不當死去時,他們也會為生命的脆弱感到惋惜,幼兒漸漸懂得生命很頑強,也很脆弱,需要被呵護——幼兒對自然物的生命意識在潛移默化中被喚醒了。
(5)小菜園,形成自主管理的責任意識。幼兒每天在菜園里認真勞作,澆水、拔草、移栽、搭架。有天,大家發(fā)現有的菜葉子上出現了小洞,怎么會這樣呢?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菜園里藏著小蟲。再仔細觀察,他們發(fā)現了菜葉上的小黑點,應該是蟲子糞便吧,還有的葉子上有一條條白痕,應該是蟲子爬過留下的痕跡。果然,不多久大家逮住了一只不速之客——蝸牛。捉蟲行動就開始啦!幼兒提前商討,分工部署,翻土抓蟲,農藥除蟲,細心呵護著蔬菜的生長,參與著菜園的管理。在親身實踐,參與管理的過程中,幼兒養(yǎng)成了敢于想象、樂于探究、熱愛勞動、勇擔責任的良好品質。
有付出就有收獲,田里的芹菜豐收啦!一起動手摘芹菜,聞一聞味道,清香撲鼻。蠶豆也成熟了,動動小手剝一剝。采回來的蘿卜腌一下,會是什么味道呢?豆苗長了一茬又一茬,剪下來嘗一嘗,自己種的豆苗真好吃!……幼兒真實地感受著勞動帶來的收獲與喜悅。
在探索自然、利用資源的過程中,課程參與者與自然有了親密的聯系:幼兒在積極動手、主動探索的過程中,獲得了新經驗;教師在和幼兒共同種植的過程中,順應兒童天性,認可了生活的教育價值,并學會將自然資源轉變?yōu)檎n程內容,賦予幼兒生命成長的實際意義;在家園協(xié)作參與種植的活動中,家長看到了種植的教育價值,收獲了專業(yè)的眼光。在這個不斷生長的樂園里,實現了幼兒、教師、家長的共同成長。我們的探索不會停止,我們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因為耕種不在一時,而在四季,成長不是一瞬,而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