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君(副教授)
(三江學院法商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2)
自2014年開始,國家相繼出臺多個文件和制度,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2014年2月20日,原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指出:經濟升級版的關鍵是推動經濟轉型,會計工作升級版的重點是發展管理會計。2014年10月財政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4]27號)強調推進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建設、推進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建設、推進管理會計人才隊伍建設、推進面向管理會計的信息系統建設。2016年財政部發布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財會[2016]10號)。2016年至2018年財政部先后發布了34條《管理會計應用指引》,涵蓋了管理會計的34個工作重點。2016年財政部發布《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財會[2016]19號),《綱要》指出: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實施會計人才戰略;加快推進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力爭到2020年培養3萬名精于理財、善于管理和決策的管理會計人才。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推動,顯著加快了我國管理會計實踐和理論的發展,契合了我國經濟轉型背景下企業財會工作轉型的新需求。企業和高校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管理會計工作及其研究成為財會領域的熱點和重點。
“大智移云物”時代,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飛速發展,財務共享中心、業財一體化(業財融合)、財務機器人等不斷出現。企業財會工作變化巨大,對財務會計人才的需求明顯縮減,企業財務會計崗位已基本飽和。2014年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爭取3—5年內,在全國培養出一批管理會計人才;力爭通過5—10年左右的努力,使管理會計人才隊伍顯著加強。由此可見,未來十年內,會計行業的人才結構將發生根本轉變。2017年,BC基于劍橋大學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個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發現普通會計(即財務會計)的被淘汰概率高達97.6%。
“大智移云物”時代,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巨大,但由于供需對接不暢,管理會計人才一直存在較大的缺口,財會人員轉型迫在眉睫。財會人員既可向下轉做業務會計,此轉型容易但被替代性較高;也可向上轉做管理會計,此轉型有挑戰性但不易被替代,轉向管理會計顯然是企業財會人員的主流選擇和趨勢。
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專業招生多年,培養了大量財務會計人才。為了適應形勢發展,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緊扣企業財會工作的新變化,培養契合“大智移云物”時代企業需要的管理會計人才,將財會人才的培養重點轉向管理會計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應對企業對財會人才的新需求。如果高校僅培養財務會計人才,則學生可能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境地。基于此,應用型本科高校需高度重視管理會計課程,結合企業需求改革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管理會計職業能力。
管理會計課程雖然逐漸受到應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視,但與財務管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課程相比,仍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相關課程對比情況見表1。

表1 應用型本科高校管理會計等課程課時對比 單位:學時
從表1可見,財務管理課程包含各48學時的中級財務管理和高級財務管理,中級財務管理設有實訓課,財務管理課程總計120學時。財務會計課程含中級財務會計和高級財務會計,中級財務會計設有實訓課,財務會計課程總計高達136學時或152學時。理論課和實訓課組成的成本會計課程總計56學時。但管理會計課程只有48學時,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少數應用型本科高校將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合并為成本管理會計課程,該課程以講授成本會計為主,管理會計內容很少涉及。此外,管理會計人才在具備傳統管理會計知識的基礎上,還需具備商業智能分析、財務編程、智能會計等知識,以適配“大智移云物”時代的企業需求。但是,目前高校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仍以傳統管理會計知識為主,未增加財務共享、業財一體化(業財融合)和財務機器人等內容。
當前,企業財務共享中心、業財一體化(業財融合)和財務機器人等迅速發展,企業需要財會人員能夠從“互聯網+”的數據環境中挖掘管理會計工作所需信息,進行高效的數據挖掘、數據統計和數據分析等工作,根據整合出的管理會計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支持。只有具備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管理會計人才方能滿足企業需求。
應用型本科高校財會學生較多,管理會計師資相對緊張,而且不少教師的教學和科研以定性分析為主,欠缺計量經濟學和量化軟件等方面的知識,在管理會計實務中財務編程技能、管理會計研究的量化分析技能等弱化,知識斷層顯而易見。另外,很多教師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工作,普遍缺乏企業財會工作經驗,更加缺乏管理會計實務經驗,實務知識缺口明顯。
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實務性,其教學內容與企業運營息息相關,如企業的本-量-利分析、經營預測與決策、成本管控、預算管理和業績考核等。因此,管理會計課程教學須強化實踐能力培養。由于管理會計工作常常涉及企業的商業機密及戰略規劃等關鍵內容,學生實習時通常是初級會計崗位(會計助理),參與出納、記賬、費用結算等基礎性財會工作,很難接觸管理會計工作;校外實習基地等也較難實質性提高學生的管理會計實踐能力,管理會計實踐能力培養面臨困難。此外,應用型本科高校基本都配備財務會計校內模擬仿真軟件和實驗室,但配備管理會計軟件和實驗室的應用型本科高校不多。
應用型本科高校財會專業學生眾多,筆者所在高校財會專業每屆學生多達263至390人之間;每屆教學班3至5個,各教學班學生多達80至100人。大班授課對教師精力和學生專注度都是不小的考驗,人數眾多不僅影響教學效果,還加大了師生溝通難度。管理會計課程本身需要輔以大量習題用于訓練和鞏固,教師批改作業工作量較大。管理會計日常教學耗費了教師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教師可用于教學提升和教科研的精力和時間捉襟見肘。
應用型本科高校財會專業學生每天課程較多,學生用于作業及復習的業余時間有限,課程過多容易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由于學生人數較多,平均到每位學生的答疑和師生交流時間有限,學生對課程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師生熟悉度和教學互動配合度有待提升。
由此可以看出,應用型本科高校管理會計師生負擔繁重,“教與學”“師與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師生“教”與“學”互相促進的良性互動不足,無法實現教學相長。
為緩解應用型本科高校管理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優化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具體見圖1。

圖1 應用型本科高校優化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思路圖
不少應用型本科高校管理會計課程只有48學時,因課時緊張,部分章節來不及講解或粗略講解,如預算管理、作業成本法、業績考核等章節,但這些內容在企業實踐中卻具有重要作用。為此,高校在修訂教學計劃時可將管理會計課時增至64課時,或者在管理會計課時中增加“課內實踐”或“集中實踐”,約16學時,以此強化學生的管理會計實踐能力。
財務共享中心、業財一體化(業財融合)和財務機器人等已在一些企業中得以應用,可以將與此相關的知識進行整合并納入管理會計教學內容中,構建“大智移云物”時代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內容和體系;培養學生的商業智能分析、財務編程、智能會計等新型管理會計能力;增加管理會計課程配套講座,邀請管理會計理論界或實務界專家進校園,與師生面對面交流,拓寬管理會計視野,鏈接校內教學與企業實踐。
管理會計教師亟需進行在職培訓,更新知識體系,了解財會新業態和管理會計實務等,彌合知識斷層。首先,教師只有掌握財務共享中心、業財一體化(業財融合)、財務機器人等管理會計新知識,才能外化輸出并教會學生上述知識和技能,學生只有具備商業智能分析、財務編程和智能會計等知識,才能適配“大智移云物”時代企業的管理會計人才需求。同時,管理會計教師還需進行量化分析軟件培訓,至少能使用一個統計軟件進行管理會計量化分析和研究,如SPSS、Stata、Eviews、Python等軟件,以助力管理會計的財務編程和科研所需。其次,鼓勵教師進入企業進行半年至1年的掛職鍛煉,深入了解企業管理會計工作,豐富實踐經驗。再次,可從外部招聘、引進或柔性聘用企業資深管理會計人士,補充實踐型師資。
由于學生在企業實習時較難接觸到企業管理會計工作,為此,可以通過管理會計軟件、財會競賽和財會類雙創項目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管理會計軟件、財會競賽和財會類雙創項目提供了最現實可行的管理會計模擬仿真環境,如“企業管理決策模擬實驗”“ERP沙盤模擬實驗”“管理會計案例大賽”“大學生財務決策大賽”等,學生以角色扮演等形式參與這些活動,通過切身體會深入了解管理會計工作實際,感受企業管理會計的工作流程和重點難點,提升實踐能力。自2019年開始財會競賽(如江蘇省企業價值創造實戰競賽、江蘇省大學生財務決策大賽等)中管理會計分值不斷增大,為此,教師可鼓勵優秀學生參與財會競賽(或財會類雙創項目)等,通過競賽等檢驗和夯實學生的管理會計實踐能力。近幾年,中級會計師、高級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考試中,管理會計所占分值越來越高,可以鼓勵優秀學生提前復習備考中級或注冊會計師等證書(大四畢業后秋季參考),通過考證歷練和提升學生的管理會計實踐能力。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變了教師單向輸出知識為主的模式,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式學習”,提升學生自律性和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管理會計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見圖2。

圖2 管理會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循環圖
如圖2所示,教學課時延展到課前、課中和課后,教學場所擴展到教室、宿舍、圖書館和校園外。學生線上預習和復習、作業和考試不受時空限制,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學習自由度加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課后作業質量。筆者所在高校管理會計課程作業與考試在網中網和MOOC等平臺無紙化運行多年,系統自動批改作業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師有更多精力用于教學效果提升。學生請教教師不再受限于實體課堂或辦公室等,QQ或學習通等可隨時隨地線上答疑解惑?!敖獭迸c“學”和師生溝通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線下線上互相促進、良性循環,教學相長。
管理會計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散思維分析、多維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能力。為了扭轉學生可能平時學習散漫、期末考試前強化突擊等不良傾向,采用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小組案例分析與匯報和開放性問題等方式強化過程考核,將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有機結合。小組案例分析及匯報、開放性問題等能夠實現有效的過程考核,較好地培養和考量學生將管理會計知識內化后再外化輸出的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線上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無法做到閉卷,因此,線上作業均設置完成時長限制,如30至60分鐘不等,避免學生答題時互相交流和參考,而且作業增加了兼具靈活性的開放式題目,督促學生發散思維,并進行資料查閱和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區分學生在管理會計課程中的不同態度和能力。
綜上所述,應用型本科高校優化管理會計課程教學迫在眉睫。應用型本科高校亟需增大教學課時,革新教學內容;培訓和引進師資,彌補知識斷層;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持續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只有不斷優化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才能培養出適配“大智移云物”時代企業需求的新型管理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