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樹(江蘇省如皋市東陳鎮(zhèn)丁北小學)
統編版教材最大的特色就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協同并進的編排方式。因此,精準解讀語文要素的內涵,努力體現編者的設置用意,是彰顯語文要素的重要基礎。但是一線教師在落實語文要素時,仍舊存在著相對孤立、機械生硬、純粹片面的弊端。只有糾偏這些弊端,語文要素的設置價值才能得到真正體現。
2011 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這就意味著統編版教材中相對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彼此之間是融合的,語文要素不是孤立、單一的存在,而是糅合在單元的人文主題之中。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并沒有真正認識到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之間的聯系,而將語文要素置于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之中。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將兩者統整,基于文本的內容情境,促進兩者之間的協調發(fā)展。
以教學統編版三下第六單元冰心的《肥皂泡》一文為例,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多彩童年”,而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教師可以緊扣語句中的關鍵性詞語,引導學生先回顧前面單元中理解詞語的方法,順勢引入“難懂句子”的學習。比如教師組織學生圈畫出課文中表示“輕”的詞語,并進行分類:一類是描寫肥皂泡的,另一類是描寫吹肥皂泡動作的,那這兩者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呢?很多學生認為原本肥皂泡就是很輕的,所以吹肥皂泡的動作也必須是輕的。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理解描寫吹肥皂泡的語句,孩子們在吹肥皂泡時,生怕把肥皂泡吹破了,所以動作就顯得十分小心翼翼,這也可以幫助學生從另一個側面意識到孩子們對肥皂泡的喜愛之情。再比如“肥皂泡飛到哪里去了”,并探討“真正想上天過海的人是誰”,學生結合文本的信息內容,認識到肥皂泡飛到了天上去、飛到了海上去、飛到了山上去,而真正想要這樣上天過海的,并不是別人,也不是肥皂泡,而是作者冰心奶奶。
這兩處的教學,教師都是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優(yōu)美的描述之中,想象了作者內在的心情,同時也明晰了語句所表達的外顯意思,體會了作者蘊藏在語句中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之情。縱觀整個過程,教師并沒有對語文要素進行機械、生硬地訓練,而是巧妙地融合了語用訓練與文本的內容、單元的人文主題,真正做到了美文美讀,巧妙而高效地落實了語文要素。
縱觀統編版教材中的語文要素,編者是依循語文能力體系邏輯和生語文能力的生長規(guī)律安排設置的。要素與要素之間有著鮮明的邏輯進階聯系。這種聯系相互之間有著鏈接和交集之處,只有抓住了這一點,不同學段的要素落實才能依照循序漸進的方式有序落實,否則一個學段一個訓練要求,彼此失去了聯系,終將回歸到機械落實的尷尬泥潭之中。
以復述為例,編者在不同的學段中設置了不同的復述要求:第一學段,重在練習完整復述要求;第二學段,重在練習簡要復述;而第三學段,則重在練習創(chuàng)造性復述。看似三個不同的復述層級,但彼此之間有著內在邏輯的勾連。以第二學段與第三學段為例,無論是簡要復述,抑或者是創(chuàng)造性復述,其中一個共性就是不再將課文作為復述的唯一載體,而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本信息進行必要的處理,從而避免機械訓練的尷尬。以教學簡要復述單元中的《西門豹治鄴》一文為例,針對課文“調查民情”“懲治首惡”“興修水利”這三個部分,教師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整體性視角出發(fā)進行考量:哪些內容可以做簡要處理,哪些內容還應該相對詳細地復述?學生可以從課文最終的中心主題入手,確定相對次要的“調查民意”和“興修水利”這兩個部分作簡要處理,而對于故事的核心且最能展現西門豹精神品質的“懲治首惡”作為詳細復述的內容,因此就可以采用提煉信息、合理刪減的方式,對兩個簡要處理的部分進行信息調整,凸顯核心部分,將簡要復述這一語文要素落實到位。
汲取了這一經驗,教學五年級中“創(chuàng)造性復述”的內容,我們就可以借助學生原始認知經驗,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針對故事內容,選擇可以開展“創(chuàng)造性調整”的語段和方式。正是由于學生有了簡要復述所形成的經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就有了經驗支撐。比如教學《獵人海力布》時,就有學生提出了海力布來到龍宮之前的內容可以簡要處理;有的學生則對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順序進行調整,先講述洪水即將來臨,海力布勸說鄉(xiāng)親們離開,但大家都不相信。在萬般無奈之下,海力布以回憶的方式,講述自己救下小白蛇、得到寶物的經歷;還有的學生提出,可以調整講述故事的視角,將自己看成是海力布,將原本的第三人稱轉變成為第一人稱,從而以體驗的方式融入課文之中,將創(chuàng)造性復述真正落實到位。
從簡要復述到創(chuàng)造性復述,教師沒有將這兩種層次完全割裂出來,而是利用了兩者都需要“緊扣中心”這一認知點,使得兩個教學板塊成為了學生之間相互融通的橋梁,提高學生言語實踐能力。
統編版教材非常關注閱讀與習作之間的相互融通,體現出鮮明的讀寫一體化原則。因此,看似獨立的習作板塊,其實與閱讀之間有著深入而緊密的聯系。隨文練筆切不可為練而練,教師要克服對語文要素解讀的片面性,有意識地強化讀寫之間的交融,才能將語文要素真正地落到實處。以統編版四上第六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閱讀要素是:(1)學習運用批注的方式閱讀;(2)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體會人物的心情。緊扣這兩個要素,我們在教學單元中《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時,就設置了這樣的練筆:請你選擇一件事情,關注自己隨著事情的發(fā)展,會有怎樣的內心感受,可以嘗試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將自己內心的變化過程寫具體。同時可以設置兩個情境,供學生選擇,也可以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經歷的真實事件。
但事實上,編者在課后設置了這樣的選擇題:排練的時候,頭腦清醒,但到表演時,卻一點都記不起來了。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驗?寫一段話,與同學們交流。教師完全沒有必要舍近求遠,這一選擇題其實就關聯著兩個要素,既可以借助這道題,針對課文中的核心語段進行批注聯系,深化學生的理解,洞察作者的寫作方法,同時又為落實最后的習作要求做好鋪墊,完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讀寫一體化的編排方式,決定了語文要素不能將閱讀要素與表達要素割裂開來,要避免要素轉化的片面性,才能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總而言之,語文要素地落實與轉化,只有真正走出孤立化、機械化、片面化的泥潭,融合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之間的協調并進,才能真正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