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曉,鄒松岐,邢麗榮
(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 山東 淄博 255000)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實施,跨境電商成為當前發展速度最快、帶動作用最強的一種外貿新業態。與此同時,跨境電商人才缺口日益凸顯。跨境電商產業需要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端運營人才,因此各地高校開始思索并嘗試改變理論教學為主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展跨境電商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目前中國高校國貿專業培養人才與市場需求相差甚遠,學生業務動手能力和專業綜合素質與社會需求相互脫節現象日趨嚴重[1]。各大高校都通過實踐教學環節來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多采用的是課程教學、課內實訓、實習、創業和就業的培養模式,先學完理論再進行實踐的思想,難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為促使高校轉向實踐型人才培養,由教育部、各專業行指委、各省市舉辦各類技能大賽,各院校都在思考如何將教學與競賽進行有效銜接,積極嘗試和探索“課賽融通”的培養模式[2]。技能競賽不但能提升教學水平,推進跨境電商教學改革,而且能促進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建設[3]。
受疫情影響,傳統外貿快速轉為跨境電商平臺交易,帶來跨境電商的飛速發展,對跨境電商人才需求旺盛,有71%的跨境電商企業認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跨境電商專業人才缺乏”。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教育部、各專業行指委、各省市舉辦各級各類的技能大賽,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4]。根據智聯招聘《2021外貿行業人才形勢研究報告》顯示,在2021年第1季度外貿崗位招聘職位中,占比最高的是外貿銷售人員,其次是跨境電商運營類人才,且跨境電商運營職位數同期相比增長近兩倍。根據阿里巴巴國際站對1萬多家國際站賣家線上調研結果,跨境電商企業最缺外貿業務員和跨境電商運營人才,86%的國際站商家對外貿業務員存在用人需求,68%的商家需要平臺運營人才,而技能和經驗等是他們招聘時考慮的主要因素。
目前熟悉跨境電商數據運營、外貿業務的人才質量及數量遠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跨境電子商務企業要求從業人員綜合能力較強,具備電商平臺操作和外語交流能力,并能開發海外客戶、進行營銷策劃和數據分析。因跨境電商產業發展迅速,產業人才少,而高校的師資、教材、實踐環節配套等都遠遠跟不上專業人才培養需要。
各高校為了滿足跨境電商人才需求,多在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等專業開設“跨境電商理論與實務”“跨境電商英語”等課程,但課程設置多局限于主流跨境電商平臺的基本操作流程介紹,課程內容與崗位所需的跨境電商運營能力和操作技能有較大差距,多數高校只設置一個學期的核心課程,難以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雙創型跨境電商人才,僅會店鋪開通、產品上架等簡單操作,不具備跨境電子商務運營、營銷推廣、數據分析等核心業務能力,缺乏利用跨境電子商務進行創新創業能力與商業決策能力。
跨境電商實訓環節主要依賴于模擬軟件來進行,通過跨境電商的業務模擬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跨境電商模擬軟件功能相對單一,循規蹈矩地讓學生體驗到跨境電商流程的大致操作步驟,無法體現真實的市場競爭環境,學生很難掌握在對抗狀態下店鋪運營和決策能力,培養出的學生只會按部就班地進行業務流程的操作,忽視企業整體運營思維,缺乏跨境電商運營分析和決策能力,不符合目前企業對跨境電商高端人才的需求。
多數跨境電商類課程的任課老師是由原教授“國際貿易實務”“電子商務概論”等課程的教師,對于跨境電商這一外貿新業態并不算熟悉,他們對于跨境電商知識的獲得主要來源于教材和短期培訓,缺乏跨境電商實際工作經驗,在實踐教學指導中較為吃力。為彌補在校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劣勢,很多院校會邀請具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導師進行講座和短期授課,但企業人員有其本職工作,很難做到長期系統性地來教學,且他們的講授方式更適合企業培訓人員,多缺乏整體的教學設計,不太適合高校的專業課程教學,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目前高校跨境電商教學與企業合作的深度不足,大多高校僅僅通過設置跨境電商實訓環節或畢業實習環節,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5]。但在校內跨境電商的教學過程中,缺乏真實的市場競爭環境,學生缺乏對市場敏銳度和市場風險的判斷,很難在短期實習中參與到企業的實際運營。實習環節、校內實訓基地等方式僅能讓學生對業務流程等有淺顯的認知,無法建立起跨境電商運營思維,難以提升跨境電商業務的運營和決策能力。真實企業賬號的操作會給企業帶來經營風險,企業不愿意讓學生來進行賬號操作,學生也只能多以觀摩的方式在企業進行學習,個人能力提高極為有限。
基于“課賽融通”的雙創型跨境電商人才模式,是將創新創業競賽作為抓手和突破口,利用對抗性競賽平臺作為實踐教學平臺,以企業需求為指引、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目標、以比賽進行訓練和檢驗,推動專業教學改革,構建起“課賽融通”雙創型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在“課賽融通”的教學模式改革中,教學課程的設計應貫穿人才培育的始終,使教學內容與競賽技能相結合,以競賽拉動專業教學內容、專業教學模式、專業教學體系的改革。圍繞技能競賽要求和就業崗位來設計本專業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素質和知識,優化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考核,培養雙創型跨境電商專業人才。
“課賽融通”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賽融通”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是將競賽項目設計與課程體系設計相結合,圍繞技能競賽要求和就業崗位來設計所需要本專業的專業技能、素質和知識,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考核。探索“課賽融通”的跨境電商新型教學模式,構建由“課賽融通”到創新創業發展的育才模式,優化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崗位競爭能力,培養雙創型跨境電商專業人才。跨境電商類競賽充分反映了跨境電商企業的崗位需求,專業教師在指導參賽過程中,能夠快速覺察競賽內容的變化及企業對人才的核心需求。根據國家級、省級跨境電商類比賽內容重構跨境電商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使學生掌握跨境電商的核心工作流程,并具備競賽中所需的產品運營、數據分析等核心操作和決策能力,將競賽內容轉化為任務驅動教學項目來設計教學任務,突出課程內容的實戰性。
進行“課賽融通”的跨境電商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首先要做到雙創競賽項目與專業課程內容相融合,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啟發創新創業思維,建立起商業運營思維。確立以“跨境電商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的考核評價方式,建立基本操作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多維度考核評價模式。
結合跨境電商類雙創競賽,構建起課賽融通的跨境電商教學體系,通過在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上進行改革,推進“課賽融通”的跨境電商教學模式改革。具體擬采取的方案如下:
重構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針對跨境電商專業的實踐性特點,對學生競賽活動進行系統設計,使之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提高競賽活動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貢獻度。
優化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建立起平時練習、期末考核、競賽賦分的“課賽融通”考核方式。充分利用跨境電商運營具有的對抗性特點,采用競賽平臺,鍛煉學生的跨境電商運營能力和商業決策能力,彌補課堂教學實踐鍛煉不足的弱點。
實施“老帶新”學習小組,實施導師制與競賽相結合模式。根據競賽要求,按不同競賽方向成立興趣小組,“以老帶新”,調動學生參與競賽的積極性;建立導師和學生雙選制,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參與競賽全過程指導。
以競賽為導向,以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為目的,優化課程設置,對跨境電商類課程內容進行重構。跨境電商競賽大多是與知名平臺企業進行合作,考核參賽者的跨境電商選品及定價、listing優化及運營決策、數據分析等能力,充分體現企業對跨境電商人才的要求。根據競賽內容開展相關課程教學,有助于學生靈活掌握對抗性競賽環境中的各項知識技能,能夠在復雜市場情境下運用跨境電商思維進行運營和決策。
重塑教學評分體系,創造性地將競賽賦分納入課程評價中,使課堂知識學習與雙創能力提升并舉。競賽成績納入課程考核評價中,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通過競賽使所學知識與實戰能力充分融合,兩者形成良好的雙向互動和協同效應,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實戰運營能力。
我校將跨境電商雙創教育融入跨境電商人才培養中,創新跨境電商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不斷優化,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課堂活躍度。以競賽提升創新創業能力,“課賽相容”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跨境電商實踐運營能力。在實施改革的近一年內,創建指導教師專業團隊進行跟蹤指導和培訓,通過參加各類大賽體驗對抗性市場競爭環境,增強學生的跨境電商運營思維和實操能力。這一年來,學生參與多項國家級、省級等跨境電商類比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第八屆OCALE全國跨境電商創新創業能力大賽(春季賽)獲得國家級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在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跨境電商賽道比賽中,獲得省級特等獎一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
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跨境電商的崛起也對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課賽融通”跨境電商雙創型人才培育模式建設,使競賽逐步成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推力,為高素質雙創人才的培育探索更清晰的改革思路,更好地服務地方及區域經濟建設,為跨境電商發展不斷培養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