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碧荷,李艷,王紫薇
(西安財經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00)
“框架式教學法”源自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及“最鄰近發展區”理論,維果茨基將該方法定義為:“教師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從知識的整體結構出發,提供一種概念框架,讓學習者建立清楚的完整知識結構,然后依據組成結構的主體框架的知識點,把重點難點講透徹的一種教學方法”[1]。框架式教學法在高等教育教學中大多應用于內容繁多,知識點之間聯系緊密的課程。“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內容的邏輯線條清晰,極易將其特定主題按照邏輯順序進行組織架構;課程的知識點、線、面清楚,易于通過概念框架進行知識管理;課程教學的情景和導向的實用性極強,極易借助不同的框架完成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可見,“中級財務會計”自身條件為框架式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與現有研究成果相比,框架式教學法在“中級財務會計”中的應用會有哪些類型?又該如何應用?
框架式教學的基本程序是教師搭建教學框架、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啟發學生獨立探索與協作學習、實施科學效果評價等[2]。框架式教學也是框架的搭建、應用及其效果評價的過程,其中框架搭建決定了知識架構的起點高度、應用過程的深度及其教學結果的有效度。基于此,“中級財務會計”教學框架的搭建也是考慮最鄰近發展區以及教學目標、內容和組織等,因情施策,選取以下類型的框架。
向導框架。即給出課程學習的總體框架和知識體系,引導并啟發學生建立對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的整體認知。向導框架一般用于課程導論、每一章節教學內容的導入、教學內容的小結等。
圖表框架。即給出特定主題相關知識的點、線、面之間相互銜接或者相互比較的圖表,如思維導圖、組織圖、流程圖、比較矩陣等。圖表框架用于財務會計相關概念、理論和方法的比較,會計賬務處理流程的學習等。
范例框架。即通過舉例,給出與特定主題學習相關的最重要的理念、步驟和最典型的研究成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接。該框架用于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和課程思政教學等。
問題框架。即事先預測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會遇到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問題,并不斷地在教學過程中逐一解答。借助這種螺旋式的問和答,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框架用于財務會計關聯知識辨析、案例解析、會計報表分析等。
工具框架。即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到的教學工具,如智慧教室、實訓平臺、課程在線教學平臺等。工具框架突破了傳統教學時空的限制,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便于教學回顧和反思。該框架用于該課程的慕課、微課和金課的建設。
框架式教學法實踐路徑重在知識結構的搭建,搭建的框架既要與課本內容相結合,又要考慮到實際的操作情況。根據“中級財務會計”教學實際,分別搭建學科體系框架、模塊框架及單元教學框架三種級別[3]。
現代企業會計可劃分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大分支。財務會計即服務于內部管理,又對外提供財務報表[4]。財務會計的雙重目標,造就其學科內容的多層性,運用向導框架,可以較好地體現學科不同內容之間的關聯度,幫助學生認知“中級財務會計”在財務會計學科體系中的地位。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生引入向導框架的第一臺階,即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使學生明白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區別。然后再將學生引入框架的第二臺階,即初級財務會計、中級財務會計和高級財務會計,采取提問、答疑、討論等方式,使學生掌握初級財務會計“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具體內容;中級財務會計普適性與高級財務會計特殊性的具體內容;熟知初級、中級、高級財務會計的聯系與區別,了解學科劃分的目的與意義。最后,根據“中級財務會計”的教學內容搭建課程體系框架,即第三臺階,使學生明白本課程是研究企業最普遍、最基本的經濟活動,是揭示企業最廣泛的經濟關系,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其現金流量信息的一門專業課程。
會計確認模塊框架的搭建。會計確認是確定交易或事項能否列入會計系統的首要環節。會計確認既要考慮交易或事項的本質,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也要考慮會計理念和文化等內容。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會計確認的相關知識鏈,列出其相應知識的框架。如資產要素中的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按照各項資產的初始確認、后續確認和終止確認的條件,以及各項資產確認過程蘊含的會計文化、會計理念、會計法規制度等,搭建該項資產確認框架。
會計計量模塊框架的搭建。會計計量是確定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對會計要素的數量影響程度。會計確認與會計計量之間相互關聯、各有側重,確認是定性的過程,計量是定量的過程。構建會計計量模塊,既要考慮經濟業務的特點,又要考慮會計準則的規范要求和不同會計要素的特性,科學地選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或公允價值進行計量。
會計記錄模塊框架的搭建。會計記錄是指將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對會計要素的影響性質與數量采用一定方法記錄的過程。會計記錄是通過填制記賬憑證和登記賬簿完成的,其中填制記賬憑證是指會計人員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確認經濟活動所涉及的會計分錄的過程;登記賬簿是以審核無誤的會計憑證為依據,將會計憑證記錄的經濟活動,分類、連續、完整地記入有關賬簿中的過程。可見,會計記錄是將經濟活動“翻譯”成會計語言的過程,其中填制記賬憑證是會計記錄的核心。因此,會計記錄的框架,應圍繞記賬憑證的會計分錄展開。
會計報告模塊框架的搭建。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點日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5]。會計報告應包括會計報表、附注和其他應該在會計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會計報表至少應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圖表框架”“導向框架”“范例框架”等形式,搭建會計報告模塊的框架。
本文選擇“中級財務會計”的“流動負債”教學內容為例說明。
第一步,情景導入。由于學生此前已經學習了負債概述,所以學生對負債有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等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引出問題情境:流動負債反映哪些經濟業務?運用哪些賬戶?學生協作學習,深入探究并回答問題;教師可以從不同的債權人、對應的經濟業務和運用的會計賬戶三個維度進行框架設計,進行總結并引領學生向下一臺階邁進。如債權人是供貨企業或提供勞務單位,對應的經濟業務是應付購貨款或勞務款,運用的會計賬戶為“應付賬款”與“應付票據”;如債權人是股東,對應經濟業務的是應付現金股利或利潤,運用的會計賬戶為“應付股利”;如債權人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對應的經濟業務是短期借款,運用的會計賬戶為“短期借款”;如債權人是稅務機關,對應的經濟業務是按照稅法規定應交的各種稅費,運用的會計賬戶為“應交稅費”;如債權人是單位職工,對應的經濟業務是應付職工的各種薪酬、應付職工薪酬以外的款項,運用“應付職工薪酬”“其他應付款”賬戶;如是單位內部職能部門及其他債權人,對應的經濟業務是其他各種流動負債,運用“其他應付款”賬戶,以此類推。
第二步,構建相應的教學節或者知識點框架。流動負債核算涉及哪些會計問題?如何解決?教師拋出問題,學生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探究并完成相應框架的構建,學生向下一臺階繼續邁進。本文以短期借款教學節為例說明,教師可以根據“短期借款”“銀行存款”“財務費用”三個核心的總分類賬戶,按照“借入本金—分期計提利息—分期支付利息—償還本金與支付最后一期利息”的經濟業務順序,畫出短期借款會計核算流程圖,以彰顯短期借款會計處理知識的點、線、面之間的鏈接。
第三步,將相應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導入構建的教學節或者知識點框架之中。如上述的短期借款核算,教師可將短期借款的取得、短期借款的利息費用和短期借款的償還的會計處理導入其會計核算框架之中,引導學生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權責發生制”“配比”“重要性”“相關性”等會計理念,啟發學生透過框架剖析經濟業務的本質,幫助學生解釋財務現象、解決財務問題。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學會計學分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等現象,激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由創新的精神。
框架式教學法在“中級財務會計”教學中的應用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概念框架或知識點以及最鄰近發展區,對相應知識的點、線、面以及框架結點進行選取,設計相應的實踐路徑,并將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轉移給學生[6],引導學生進行高階思維。框架式教學法在“中級財務會計”教學中的實踐路徑和手段諸多,但是其教學效果完全取決于師生的認知與實踐,教師作為教學的設計師和管理者,既要有鉆堅仰高之志,又要有負重致遠之技,不斷地與時俱進和創新性工作;學生作為學習者,既要正確運用社會文化理論和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內化心智功能,也要充分發揮主觀性和能動性,才能實現學習上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