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為
(睢寧縣睢城鎮中心小學,江蘇徐州 221200)
習作通常表達的對象都是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但學生卻出現寫不出的情況,不會從學習和生活中尋找習作素材。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習作中學習開發素材的方法、策略,讓學生學會隨時隨地抓取習作素材的本領。
中年級是習作的起步階段,仿寫是重要的學習方法,因此文本中的素材,與學生的生活相同或相似,學生自然可以嘗試著去寫。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學生選擇素材,并引發學生思考。
如教學《燕子》,開頭第一段描寫小燕子的外形美,屬于觀察并表達出動物的外表特點。小動物是學生都接觸過的對象,或許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時,他們都能不停地講述,但如果讓他們寫出小動物的特點,他們反而又覺得無話可說了。換句話說,動物的特點明明就在那兒,可是學生寫不出來。教師需要提醒學生關注作者是如何抓住可寫的素材的:課文寫小燕子外形上的哪些東西?(羽毛、翅膀、尾巴)如果課文寫的是“一身羽毛、一對翅膀加上尾巴”,這樣的小燕子外形有特點嗎?你覺得課文中小燕子外形的特點是怎樣突出的?(以“烏黑的”“輕快有力的”“剪刀似的”加在不同部位上)由此啟發學生認識到,課文寫動物的外形特點是選擇不同部位進行觀察,抓住特點寫出來的。之后讓學生從自己喜愛的小動物身上挖掘可寫的素材,并互相交流。
中年級學生習作時,寫作內容都是他們經歷過的活動或事情,且他們在活動中都表現得很積極和投入,可當學生拿起筆時還是覺得無話可寫。針對這種情形,教師需要在學生開展相關活動前后或將要經歷某一事情前后,組織、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從親身體驗中抓取素材。在開展活動(游戲、比賽、參觀等)或將要經歷某事之前,教師需要提醒學生不能光顧著玩樂,還需要重視從多個方面進行體驗: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參加活動的人的具體表現,別人交流的感受和自己真實的感受,哪些感受值得記錄。
如教學《我做了一項小實驗》,做實驗作為一項活動,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都躍躍欲試,但實際上他們也只有一股新鮮勁,新鮮勁一過,他們的注意力可能就轉移了,再讓他們說實驗的事,他們好像沒做過一樣,這也正是學生無話可寫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需要提醒學生根據實驗目的確定體驗的重點內容,如課文《蜜蜂》中的觀察類實驗,就需要關注如何等待實驗對象的出現和對象出現時的心情怎樣,這些內心真實活動都是體驗的重點內容,也是記錄的重點內容,習作中寫出了這些體驗性的內容,所表現的才是“我”做了一項實驗。
在實驗完成后,教師不要急于讓學生把做實驗的情形寫下來,而是需要做一番引導:一是做完了實驗,你最想告訴別人的是什么?為什么?學生不同,在實驗中的體驗自然不一樣,想告訴別人的內容自然有區別;而在學生說出自己為什么對此最感興趣之后,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反思一下,自己最想告訴別人的東西是不是這一實驗的目的,如果不是的話,今后做實驗的時候需要如何做。二是完成實驗后,最值得告訴別人的是什么?為什么?通常情況下,這是學生在實驗中感受最深的內容,也應該是實驗中有深刻體驗的內容。三是你想怎樣清楚地告訴別人實驗中最深刻的體驗?也就是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說什么。學生能夠完成上述問題的思考,就能夠從實驗中獲取習作需要的素材了,寫起來就會顯得游刃有余。
想象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閱讀還是表達都離不開想象。在閱讀教學中,許多時候文本中的留白需要借助想象進行補充,尤其是童話、詩歌,更是以豐富、大膽、奇特的想象為特點。習作中,虛擬世界的表達整體上都需要想象支撐,即使寫實的習作,當作者的視角不是全知全能時,那些不可知的情形就需要通過想象來完成;這樣用想象帶來的表達素材,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習作表達時干巴巴的幾句話完事的問題。因此,中年級學生習作素材的開發,需要注重從想象的角度進行。
一是關注閱讀中出現的想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抓住相關想象進行分析,比如想象是由什么觸發的,想象的結果有什么特點,二者是如何完成對接的。這樣做的目的是在熟悉大量想象的過程中,學習作者展開想象的多種方法、路徑,為自己在閱讀、習作中能夠迅速打開想象之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把握與理解想象之后,讓學生進行一次類似的想象,使其產生通過想象開發素材的真切感受。
二是學會運用想象擴充素材。教師可以隨機選擇一組詞語,如“天空、大地、小貓、花朵”,讓學生展開大膽的想象,編出一個有意思的童話故事,尤其是多人同編一個童話故事,還可以在交流與比賽中使相關想象顯得更加豐富多彩。比較復雜的訓練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開展,常見的有續寫、擴寫、改寫等,都需要運用想象補充必要的素材才能完成任務。這樣的想象需要符合所給定的具體情境,包括環境、人物、故事等,但又要有所發展,體現出新的想象意味。
這里的現象不僅指學生在校園里的所見所聞,而且指社會上發生的各種被學生關注或影響學生的事件。這些真正稱得上新聞的內容,在學生的習作中卻難以看到影子,足見從學生到教師對生活現象、社會現象的重視不夠,導致習作中所寫的多是那種單調、乏味、陳舊、雷同的東西。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從社會生活中尋覓素材,那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源頭。
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各種現象。學生的身邊主要是指校園或家庭,這是他們活動最多的兩個區域;而關注則意味著需要帶著一雙發現的眼睛觀察周圍的生活,如教室里引起圍觀的事情,班級開展的新鮮活動,校園里出現的新景觀;家里新買的家具,讓爸爸媽媽感到害怕的事情,出現在家里的陌生客人等。當這些事情發生時,如果學生都能夠及時捕捉到,那么學生就會逐漸形成從身邊的現象中尋找素材的能力。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新聞。互聯網給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關注社會新聞。當然面對鋪天蓋地的社會新聞,教師及家長需要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專題,如體育比賽中的籃球、足球、乒乓球;也可以是體現國家進步、發展的專題,如航天航空方面的探月工程、空間站建設等;還可以是影響國際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專題,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與防控形勢等。其實,值得學生關注的社會新聞,都可以成為習作素材,為習作增添亮點,體現學生具有比較開闊的視野。
綜上所述,教師從素材開發的角度,指導學生從課本到生活去收集素材,讓各類素材有機地匯聚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素材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