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經管學院,福建福州 350202)
大學輔導員作為學生教育路上的引導者,高校在滿足黨的十九大對高等教育事業的相關要求時,需要準確定位輔導員角色,完善其工作方法,使其在學生專業學習過程中,積極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全身心投入學生日常教育工作。同時能夠根據新時期大學生認知特點,與其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互動關系,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思想指導。
大學輔導員處于高校學生管理的最前沿,是學生進行基礎性教育的領路人與指導者。隨著黨十九大的召開,積極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為社會經濟發展儲備人才成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要求大學輔導員在學生日常管理中,準確定位自身角色,并在順應時代新趨勢、教育政策新變化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大膽創新、完善輔導員的日常管理工作,構建高效、利于學生成才以及道德品質培養的工作模式[1]。除此之外,高等教育階段中,生源來源地愈發廣泛,生活環境、生活經歷、家庭、地區不同的學生群體中,學生個體差異非常明顯,其興趣偏好、習慣、價值觀念、性格特征區別明顯,大學生輔導員在管理學生過程中,應更新自身教育觀念,堅持“差異化”的“因材施教”原則,深入細致的運用輔導員管理權力。
現階段,大學輔導員的角色不再是傳統權威型的管理者,而是能夠與學生平等對話、輕松交流的引導者。在當代社會中,大學生心理狀態、個性特征較為復雜,輔導員管理學生或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若采用傳統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學生則會產生排斥心理,繼而不配合輔導員的管理工作,難以順利的對學生展開道德品質教育。因此,輔導員應改變自身角色定位,懂得結合大學生認知特點,與其建立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的對話關系,從而確保師生對話的順暢性,發揮輔導員、學生平等互動的優勢,有效的對學生實施思政教育,為學生形成良好人格、高尚品質打好基礎[2]。
大學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會從原有的“管理型”教育進行轉變,逐步成為可謂學生提供指導的服務型教師。在此過程中,輔導員需要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需求為導向,轉變日常管理、教育方法,構建“服務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一方面,輔導員應堅持學生為本的原則,主動學習新型教育理念,樹立服務意識,及時在學生專業學習、成長期間給予其多方面的服務于幫助。另一方面,大學輔導員應圍繞學生校園生活、學習生活,適當給予學生教育服務,讓學生成長為高素質、綜合能力強的技能型人才,能夠在教師服務指導下,成為具有正確價值觀念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輔導員所處理的教育管理事務較多,無法全面兼顧學生校園生活,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時,需借助班干部的作用,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生活情況。同時發揮班干部、優秀學生的示范、榜樣作用,潛移默化的對學生思想道德、學生態度進行教育指導。首先,教師應重視班干部隊伍的建設工作,從專業學習能力、管理能力、工作態度等多方面,評估班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打造能力強、素質高的班干部隊伍。用具有感召力、責任感強的班干部隊伍,為學生樹立榜樣,使其團結向上、主動學習[3]。其次,教師可將其作為學生日常管理的一線管理者,以點帶面的干預學生,帶領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最后,大學輔導員可引導班干部定期開展班會,組織班級活動,定期上報學生實際情況,使輔導員通過與班干部的交流,感知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基本需求,清晰定位自身角色、工作職責。
大學生高中畢業前期,多由父母監督教育,升入大學后,學生更自由意識明顯增加。但由于大學生所處環境的復雜性,以及學生性格的差異性,學生與父母分離后悔伴有不適應校園生活、人際交往不順利等情況。甚至會在多元網絡環境作用下,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良文化,繼而染上惡習,或是在打擊后產生較大的心理問題。因此,大學輔導員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領路人,其在教育管理過程中還應加強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承擔起將學生培養為身心健康人才的責任。
一方面,大學輔導員應結合班內學生的實際情況,樹立責任意識,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同時持續鍛煉自身洞察能力、心理輔導能力,重視與學生的日常溝通。溝通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行為、言語,并于學生建立良好關系,爭取取得學生信任,讓學生在壓力過大、遭遇挫折或傷害后能夠向輔導員傾訴。便于輔導員針對性的處理學生面臨的問題,給予學生必要的心理輔導、相關幫助[4]。
另一方面,大學輔導員應定期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排查,鼓勵學生定期向輔導員進行心理咨詢。在此過程中,輔導員可聯系專業的心理學老師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逐步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此外,輔導員可應用新時期網絡技術,全面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符合社會主旋律的文化作品、藝術作品,對學生進行生活指導、心理輔導。
良好的班風學風會對學生思想認知產生極大的影響,為學生人格塑造、能力提升帶來更多積極影響。所以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還應推進學風、班風建設,并在與學生定期溝通的基礎上,組織主題式班會,凝聚所有利于學風文化建設的力量,改善學生校園生活環境,潛移默化的對學生文化理念、思想認知進行教育干預。此外,班風建設時,輔導員可與其他學校優秀教師學習,然后結合班內學生特點,確定符合學生發展的班風文化[5]。從而利用班風、學風文化,培養學生愛國意識,滲透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相關內容,針對性的增強學生團結同學、熱愛學校的精神觀念,為大學生專業學習期間的思政教育工作打好基礎。之后,輔導員可與班干部保持溝通,對于少數極端分子,可通過說服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重視專業學習。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價值,樂于通過學習、努力改變自我,實現理想,成為新時代的追夢人。
首先,重視日常工作中思想教育、學生價值觀的尹林。大學輔導員應基于黨的十九大在教育領域的相關精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國夢相關內容融入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針對性的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使其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為學生塑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確保學生思想行為的正面、積極。在此過程中,輔導員還應從學生擇業、就業、交友、學習、生活等多方面入手,匯總大學生教育管理需求,豐富其教育管理內容。
其次,推進班級黨團建設,定期組織班干部、班級團干部開展相關會議,選擇優秀黨員、團員,并對優秀學生給予獎勵,使其堅定共產主義黨員、團員的政治信念。最后,做好學生就業、創新創業指導。大學生就業、創業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嚴峻課題,輔導員在其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為提高大學生就業率,讓學生順利擇業,輔導員應引導學生重視職業規劃課程的學習,定期讓學生分析自身未來規劃,使其清楚的了解后期就業安排,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在此期間,輔導員應為學生提供優質、全面、系統的指導服務,如就業信息、創業信息、招聘信息等,隨后依據學校要求、學生需求落實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推薦工作,承擔起大學生就業、擇業的責任。
大學輔導員工作實踐中,其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將相關教育理論、管理經驗落實到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中,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指導。使學生在輔導員的幫助下,身心健康發展,順利的畢業就業。但是為滿足大學生校園生活中的相關需求,輔導員還應持續提高自身專業能力,懂得定期總結工作經驗,分析優秀、先進的教育理論成果,促進大學輔導員工作的專業化。
首先,加強學生校園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學會跳出固有的思維圈子,多角度思考、審查工作模式,創新學生日常管理流程,梳理大學生教育管理技巧。其次,作為新時代的大學輔導員,其在學生教育管理中還應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為自己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增強自我培訓,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職業水平。比如大學輔導員在崗位實踐中可定期與其他優秀輔導員保持交流,學習學生教育管理經驗,了解新時期大學生日常管理要求。
最后,為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性,輔導員還應樹立正確思政觀念,確立“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基本目標,堅持以身作則,為學生發揮榜樣作用。同時用過硬的政治意識、職業道德素養,適應差異明顯的大學生群體,專業的處理大學生心理輔導、就業指導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大學輔導員是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其角色定位是否清晰關系著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效果。因此,輔導員群體應基于新時期高等教育目標,準確定位自身職責,積極創新、優化輔導員工作方法。同時圍繞“立德樹人”理念,科學規劃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持續提高自身職業能力,給予學生全方位的服務指導,保障學生道德品質、專業能力的培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