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莉
(成都文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401)
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史上,建設的時間并不長。2014年,國務院印發《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1],教育部明確要引導一批高校向應用技術類轉變;2015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 號)[2]。從這兩個指導性文件可以看出,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多是由職業院校或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而來,其辦學歷史、辦學條件、辦學定位、師資隊伍、文化積淀等和“雙一流”大學之間都存在著較大差距。這些短板是否限制了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大類招生”?應用型本科高校能否開展“大類招生”?“大類招生”與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是否匹配?通過部分開展“大類招生”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分析,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大類招生”、分流培養路徑提煉出具有各自特征的觀點,結合自身學校辦學特色及優勢,逐步組建出一套符合學校建設需求的改革方案。
應用型本科高校辦學定位在應用型技術型,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辦學宗旨,辦學注重專業教育與生涯規劃對接,教學方式與生產過程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發展對接,學歷證書與資格證書對接等。可以說,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更需要適應多層次、符合多行業、發展多變的人才需求,是既有專業技術,又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而這樣的人才正是“厚基礎,寬口徑”[3]的培養結果。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需求已經從“要上學”轉變為“上好學”,除了對學校有所要求外,對未來學業、職業都有了自我規劃。因此,學生對學校和專業的選擇會更趨于理性。“大類招生”模式下,學生的選擇范圍不再局限于劃分細致的專業,不再是盲目地選擇專業,而是選擇未來自我發展的方向,其選擇面更寬。新生錄取進校后,學校應該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充分了解自身興趣、專業發展趨勢、社會就業方向等信息,讓學生清晰做出更加適合自己的選擇。因此,大部分高校的“大類招生”專業分流通常是安排在入校后的兩年內。屆時,當學生做出自己的專業選擇后,逐步將迫使一些社會需求量小或者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專業被淘汰,反促學校進行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更加鮮明地體現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應用型定位。同時,學校的各項有限資源得到更好地統籌利用,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
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用型辦學定位決定了最大的民生工程——學生的就業問題,其定位受到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高度關注。學校是否能夠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需要,是否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學生能否就業。“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建立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機制設計的重要內容。招生反映的是學生和家長的職業傾向,就業反映的卻是學生和家長對學校的認可和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滿意度。因此,學校試圖用通暢、優勢的就業口碑獲得社會及學生的認可,教育主管部門在監管過程中,就業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辦得好不好的一個潛在考核點,受到重點關注,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自然落腳在與學生就業能力相關的專業核心素養的培養上。實驗、實習、實訓等實踐教育在課程體系中被強化,占比往往超過30%,就業形勢良好的專業成為學校政策支持發展的專業,社會需求量小、就業形勢不好的專業被迫淘汰,專業建設結構調整的速度過快,不利于形成學科專業的建設積淀。因此,應用型辦學定位,重應用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應用型本科高校“大類招生”的開展。
當前,從“雙一流”高校“大類招生”來看,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按文理科進行“大類招生”。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文理科界限,多用于基礎學科招生。二是按照一級學科進行“大類招生”。這種方式一般是將相關或相近專業進行整合,采用一級學科作為招生名稱。學生入學后先進行學科通識教育,而后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及自我選擇再進行專業分流,這樣的學生其綜合素養方能夠得到有效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專業選擇起決定性影響力度。三是按照教學單位——各學院進行“大類招生”,這也是當前大多數高校采用的“大類招生”模式。高校內部學院經過多次拆分整合,已基本完成相關或相近專業的整合,成為高校組織和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基層單位。在這里,選擇了三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類招生”、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案例。
A 學校按“大類招生”培養方案的改革探索[4]。該校從2014年選取了土木類、計算機類、設計學類、教育學類4 類學科作為試點,采用“2+2”“1.5+2.5”“1+3”三種培養模式。首先由學生自愿提出申請,然后再依據學生的課程成績進行專業分流。在課程設置上,將培養過程先后分成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個階段。其中,在通識教育期間,高校主要強化學生的基礎教育,課堂上學習融通性較強的學科課程和通識教育課程;在專業教育期間,再讓學生學習專業方向、專業核心及專業實踐課程。課程體系先后由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學科專業課程平臺以及實踐課程平臺構成,形成一套“平臺+模塊”的結構。
B 學校對標《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全面修訂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方案[5]。建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成果為導向、持續并改進的教育理念,將課程體系修正為四個模塊,即通識教育、學科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和實踐教育。專業分流采用“1+3”方式,即學生第一學年學習通識教育和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后三年學生專業分流后進行專業教育和實踐教育。從2019年開始,該校以二級學院中的工商管理學院作為試點,實行工商管理“大類招生”,將市場營銷、旅游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專業進行大類整合。
C 學校按照新工科工程教育的思想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原則,以新工科發展和建設為標準,將C 學校原有的自動化、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及電氣工程四個專業進行了電子“大類招生”培養[6]。這個電子大類包含了3 個學科,課程體系的構建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基礎、學科特色為引領,實施“三平臺+兩模塊”,即通識教育課程、學科與技術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三大平臺和集中性實踐教學與第二課堂兩大模塊。構建基礎實踐教學、專業實踐教學、創新實踐教學、工程應用實踐教學、創新應用能力培養“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和學科與技術基礎課程培養時間達到1.5年,形成“1.5+2.5”專業分流方式。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應用型本科高校實施的“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在對“雙一流”高校的“大類招生”模仿、借鑒的過程中,既有共性,又呈現出各校個性。同時,三所高校在實踐中也有值得深思的問題:A學校由于新的教學班代替原有的自然班,迫切需要規范化、靈活高效地教學管理制度支撐;B 學校專業分流中,僅從片面的專業了解、市場需求就業率等角度去填報專業分流志愿,造成各專業冷熱不均,學生熱衷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與“冷門”的旅游管理專業選擇人數差距較大,只能進行分流限額,并沒有真正做到滿足學生專業志愿的要求;C 學校因為“大類招生”跨學科明顯,不得已延長了通識教育和學科與技術基礎課程授課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專業教育課程。
要充分認識到“大類招生”不僅僅是招生體制改革,更主要的是教學改革。應用型本科高校要解放思想,轉變教育觀念,積極參與到這項改革中,全面調整和修訂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建立起適合“大類招生”的各項教學管理制度,完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形成“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大類管理的聯動機制。
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堅持應用型辦學定位,認真分析學校的辦學實際和學科專業建設情況,尤其要關注學科發展前沿及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帶來的人才需求變化,以市場為導向,實事求是地構建“大類招生”方案,避免在同一大類中出現過熱或過冷專業。
要將“大類招生”改革轉化到人才培養成效上,積極探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相互融通,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高校應該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學方案,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納入融通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同時也將通識教育的相關要求及內容融入專業教育課程教學中,開發并建立起一套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教育教學體系。
學校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調研工作,對各專業未來的就業狀況和學生的專業選擇意向進行科學研判,要在分流前期科學考量學生的素養、成績、技能等情況,積極探索并建立起多維評價機制,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在幫助學生全面重識自我的同時幫助學生理性并合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做好學生生涯路上的引路燈。
當前,“大類招生”已經經歷了20年探索,各高校從盲目跟風到理性選擇,由點到面漸次推行。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已占有越來越重的分量。如何讓這類應用型本科高校更好地參與到“大類招生”改革中實現自身內涵發展,還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