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炎 江玉軍 孫陽陽 李文文 沙凱輝(通訊作者)
(1 濱州醫學院護理學院 山東 濱州 256699; 2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山東 青島 266000)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報道,全球新發癌癥病例1929萬,女性923萬例[1]。其中,胰腺癌是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之一,致死率與發病率幾乎一致,5年總生存率僅約9%[2]。據估計,到2030年,胰腺癌或將成為惡性腫瘤中的第2位致死原因[3]。胰腺癌起病的早期癥狀不典型,80%以上的患者確診為胰腺癌時已出現明顯的遠處轉移[4]。其中胰腺癌轉移至卵巢及胃的病例文獻報道較少,故本文總結一例胰腺癌轉移至卵巢及胃,行全子宮切除聯合胃大部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護理,以期為臨床惡性腫瘤多學科聯合手術圍術期護理提供經驗積累。
患者,女,51歲,1年前(2020年)查體B超發現左側卵巢囊腫,大小約3cm,無腹痛、腹脹,無腰骶部不適。近1年出現食欲減退,進食后嘔吐,2021年1月19日于我院消化內科住院治療,電子胃鏡檢查示胃潴留,給予患者禁飲食、胃腸減壓、補液等對癥治療。復查婦科超聲提示:子宮肌瘤多發,大者直徑約1.5cm,左附件區見5.6x5.1x4.8cm囊性包塊,透聲可,后轉入我院婦科。婦科評估建議暫不行婦科手術,2021年01月29日行鼻腸營養管植入術以加強營養,于2021年2月2日出院,囑出院后1月復查。2021年3月3日復查B超結果提示:包塊直徑增長至8.8cm,2021年3月4日拔除鼻腸營養管,消化內科建議復查胃鏡,患者拒絕檢查。2021年3月8日為求進一步治療收入我院婦科,患者身高170cm,體重50kg,體重較前次出院增長5kg,神志清,精神較好,飲食較前好轉,睡眠較好,大便正常,小便正常,偶有下腹部不適,無腹脹,無陰道流血。入院后完善術前準備,2021年3月19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開腹姑息性遠端胃大部切除+腸粘連松解術”,術后轉入重癥醫學科,給予二聯抗生素靜脈滴注預防感染,靜脈營養、霧化等對癥支持治療,因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結果異常給予800ml冰凍血漿靜脈輸注。術后診斷:胰腺惡性腫瘤、卵巢繼發性惡性腫瘤、胃繼發惡性腫瘤、子宮平滑肌瘤、幽門不全梗阻病史。2021年3月22日病情平穩后轉回婦科,術后給予患者抗生素預防感染,靜脈營養等支持治療,患者于2021年3月30日順利出院。2021年4月16日于我院腫瘤科行替吉奧口服化療加區域環形陣列熱療。
2.1 減輕幽門水腫,改善營養狀況:給予患者禁飲食,留置胃管,胃腸減壓,300~500ml溫生理鹽水洗胃,每日2次,持續3天,以減輕幽門水腫[5]。給予奧美拉唑靜脈滴注,保護胃黏膜,靜脈補液營養支持[6]。
2.2 加強術前檢查評估:完善術前相關各項輔助檢查,聯合放射科、胃腸外科、消化內科、介入科、麻醉科、營養科,進行多學科會診。
2.3 心理評估及護理:向患者及家屬交代病情,講解手術的必要、風險及相關并發癥。同時評估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變化,安撫患者及家屬緊張、焦慮情緒,給予手術相關知識講解,減輕恐懼心理。
2.4 積極進行術前準備,持續觀察病情變化:考慮術中出血風險,術前備紅細胞2個單位。術前一日給予患者清潔肚臍內污物,標記手術標識,備好術中用藥,給予穿衣及穿脫彈力襪指導。
3.1 病情觀察:患者安返婦科病房后,給予患者心電血壓監護6小時、鼻導管吸氧6小時,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變化,觀察面色、末梢循環情況,注意保暖,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
3.2 營養支持:囑患者禁飲食,給予患者胃腸外營養靜脈輸注,靜脈滴注人血白蛋白,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建議患者留置PICC導管,預防靜脈炎的發生。靜脈滴注奧美拉唑,保護胃黏膜。靜脈滴注蔗糖鐵、輸注紅細胞糾正貧血。給予患者超聲波治療,奧曲肽0.6mg加生理鹽水50ml以4ml/h泵速24小時持續泵入,減輕腹脹促進排氣,預防腸粘連。腸功能恢復排氣后當日可每1-2小時飲水或米湯20-30ml,第二日進半量流質飲食,每次50-80ml,第三日進全量流質飲食,每次100-150ml,第四日可進半流質飲食。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稀到稠、少量多餐,以患者主訴無不適為標準,忌生冷、油炸、及辛辣刺激性食物[5],避免難消化、過分堅硬、產氣過多及含粗纖維多的食物,飲食中適當添加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以有利于骨骼鈣化。進食后注意觀察有無腹脹、嘔吐或膽汁反流、傾倒綜合征等。逐漸加用腸內營養混懸液經鼻腸管泵入,以20ml/h開始,根據患者反應,逐漸上調速度及泵入量,抬高床頭至少30°,觀察患者有無腹脹、腹痛、惡心嘔吐、不耐受等不良反應[6]。
3.3 管路護理:患者術后留置尿管、胃腸管各一根,腹腔引流管兩根,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折疊、受壓、脫出。保持引流通暢,觀察液體的顏色、性質、量,及時傾倒引流液,定期更換引流管。若出血量較多,且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煩躁不安、血壓下降,提示胃內出血,應準確記錄引流量并通知醫生處理。胃腸減壓期間注意口腔、鼻腔護理。做好管路護理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屬留置導管的目的和重要性,保護導管,防止意外脫出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護。嚴格交接班,防止脫管等意外事故的發生。
3.4 血栓預防:指導患者穿脫抗血栓彈力襪[7],遵醫囑給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8],鼓勵患者床上活動及早期下床活動,給予患者肢體加壓治療[8],及時監測相關檢驗指標,重視患者主訴,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3.5 抗感染治療:關注患者體溫及血象變化。靜脈滴注舒普深和奧硝唑預防感染。固定陪人,限制探視。嚴格執行手衛生,各項操作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范。
3.6 生活護理:保持床單位舒適整潔,骶尾部貼減壓敷料、定時翻身,避免壓瘡的形成。保持空氣清新,室溫適宜,定時開窗通風,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康復環境。做好術后健康宣教,保持大便通暢,術后第4天指導患者進行盆底功能鍛煉,切口拆線1周后可淋浴,避免從事會增加盆腔充血的活動,未經醫師同意,避免陰道沖洗及性生活,術后2月內避免提重物[9]。
3.7 心理及疼痛護理:及時關注患者及家屬心理變化,評估患者疼痛情況,減輕患者因情緒過度緊張引起的焦慮情緒,以及術后疼痛引起的悲觀心理,必要時應用鎮痛藥。采用傾聽、音樂療法、局部熱敷及按摩等方式及時疏導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3.8 胃大部切除術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術后早期并發癥胃出血表現為術后短期內從胃管引流出大量鮮血,甚至嘔血和黑便,持續不止,趨向休克。處理多采用非手術療法:禁食、止血藥和輸新鮮血,如果治療無效則采用手術止血。胃腸吻合口破裂或瘺一般出現在術后5~7天,患者早期會出現明顯的腹膜炎癥狀和體征,一旦發現應立即手術,后期可形成局限性膿腫或向外穿破而發生外瘺,可采用局部引流、胃腸減壓等方式進行處理。胃排空延遲一般出現在術后7~10天,患者表現為進食流質數日、情況良好的狀態,在改進半流質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后,突然發生上腹飽脹、鈍痛,繼而嘔吐帶有食物的胃液和膽汁,可指導患者口服促胃動力藥(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同時做好晚期并發癥:堿性反流性胃炎、傾倒綜合征、潰瘍復發、營養性并發癥、迷走神經切斷術后腹瀉、殘胃癌觀察的健康宣教。
通過醫護精心的治療和護理,該患者住院期間未出現術后感染、靜脈血栓、管路脫出、壓瘡等并發癥。飲食逐漸過渡,未出現胃出血、胃腸吻合口破裂及胃排空延遲,身體營養狀況恢復良好。但該患者由于住院頻次多、住院時間長、治療費用高、聯合手術復雜、擔心疾病預后等多方面情況,患者情緒波動較大,多次出現拒絕配合治療情況。為減輕藥物刺激、減少頻繁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同時考慮到患者禁食時間長、血管彈性差的情況,醫護建議患者采用PICC導管,雖然與患者及家屬多次溝通,患者仍強烈拒絕,住院治療17天后雙前臂出現了靜脈炎三級,給患者的治療增加了困難。針對以上情況,科室將該患者列為重點病人,每日專人負責,持續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及時寬慰患者不良情緒;嚴格交接,加強巡視,尤其關注患者夜間睡眠及安全情況,觀察患者有無自殺傾向;使用賽膚潤液體敷料及馬鈴薯片減輕穿刺部位疼痛腫脹;同時做好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工作,增加家庭支持系統,增強患者努力康復的信心。經過醫護人員多方面的努力,患者重新樹立信心,好轉出院。
惡性腫瘤聯合手術較為復雜,手術難度大,時間長,風險高,對護理工作要求高,需多學科護理知識和能力儲備。貫穿于手術前和手術后的全程護理,即圍手術期護理,將患者圍手術期的相關護理工作做好,有助于降低術中危險。通過對此病例的分析和護理,既豐富全子宮切除聯合胃大部切除術患者圍術期護理文獻資料,也為此類疾病的護理提供了一定的經驗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