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火炮起源于中國,其出現后,逐步發展并形成了具有多種不同用途的火炮體系,成為在戰爭中進行火力作戰的重要手段。武器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人類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歷史,同時也反映出不同時代的軍事思想和民族精神。本文通過對營口清代火炮遺存的梳理與辨析,探索出晚清時期火器制造的進步思想與技術進步,總結出營口西炮臺遺址及火炮遺存的珍貴性,進而引申出加強文物保護及利用的重要性。
關鍵詞:清代火炮;制造;進步;保護
火炮起源于中國,1987年在內蒙古地區發現的一尊大德二年(1298)銅火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火銃,也是世界上所知最早火炮的鼻祖。火炮出現后,逐步發展并形成了具有多種用途的火炮體系,成為在戰爭中進行火力作戰的重要手段,同時反映出不同時代的軍事思想和民族精神。每個時期,人類都把高度的智慧、技能、想象力和上好的材料用在武器制造上,因而,武器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人類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歷史。清代時期的火炮在戰爭中被大量使用,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設立專業機構成功鑄造紅衣火炮,從此開啟了自己制造火器的歷史。
目前,營口清代火炮遺存多收藏于營口西炮臺遺址,成為營口清代火炮歷史研究的一個縮影。營口西炮臺遺址原名為營口炮臺,位于大遼河入海口左岸,渤海東岸。營口于1864年成為東北沿海第一個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上開港通商,使營口無論從軍事地位還是貿易往來方面來說,在當時都占有一席之地。清光緒年間,戰略防御工事即被納入清政府的統一戰略部署,在“水陸相依、艦臺結合、海口水雷相輔”的海防建設宗旨的指導下,達到筑建炮臺的一個高峰期。清政府在沿海七省修筑炮臺128座,其中奉天各海口15座、直隸6座、山東9座、臺灣9座……營口炮臺(因營口炮臺位于營口市區最西端,俗稱“西炮臺”,以下簡稱為西炮臺)是奉天各海口15座炮臺之一[1]。
西炮臺建于1882年,竣工于1888年,位于營口市西市區渤海大街最西端、大遼河的左岸,形狀稍成五邊形,占地面積8.05萬平方米,為夯土建筑遺址。據史料記載,“有炮十二門:其中,二十一珊克爾蘭甫加農二門、十五珊克爾蘭甫加農二門、十二珊克爾蘭甫加農四門、四珊克爾蘭甫加農四門,以及舊式炮五六十門,可以射到下流的遼河河身,對陸上可以射擊東、南、北三面。”此段記載中所說的“珊”即是“厘米”的日文翻譯,亦是火炮口徑的單位,且火炮根據口徑尺寸命名。“克爾蘭甫”則是“克虜伯”的日文譯音。
以上數據說明,僅營口炮臺內當年配置的火炮數量已在六七十門。其火力配備不亞于旅順口炮臺、吳淞口炮臺、威海衛炮臺等沿海重要炮臺的軍事設施配備。
一、西炮臺遺址內出土的清代鐵炮
克虜伯鐵炮由德國的克虜伯兵工廠生產,德國在19世紀中葉先后戰勝奧地利和法國,克虜伯鐵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自1987年以來,西炮臺陸續出土有十余尊清代鐵炮,其中,形狀、大小、完整程度、出土地點不盡相同。在所有出土的鐵炮中,尤以15厘米口徑的克虜伯鐵炮配件最為珍貴。
1875年,李鴻章根據督辦海防所需提出,無論是兵輪、炮臺還是兵工廠,在采購洋炮時,“專采由商克鹿卜一家,蔽處炮臺陸營大小炮亦多用克鹿卜”[3]。所以在晚清沿海防衛的炮臺火器配備上,克虜伯炮占比較大。
1990年、2002年,在西炮臺遺址北小炮臺上先后出土了兩個鐵鑄件,一個為“錐形”,另一個為“拱形”,兩鑄件出土時相距僅1米。“錐形”鑄件通高126厘米,底座為圓柱形大厚沿,周長628、高(厚)40厘米,沿面有透孔12個,錐體最頂端中心有一通孔貫通上下,外形從頂端至下逐漸呈錐形體,與大厚沿合為一體,約5噸重,通體為一次性澆鑄而成。“拱形”鑄件通長170、寬33、厚20、壁厚約3厘米。分為上下兩個平面:一面有十個透孔,排列有序,直徑為6厘米—9厘米不等;另一面為平面。此鐵鑄件內部中空,內腔正中位置有一縱向筋板,起到整體的加固作用。目測分析,如果將此鑄件左右一分為二,則大孔居中,小孔分別占四個角,按視覺常規對折效果,兩面的孔剛好重合。2011年8月,某機械制造廠火器制造專家到營口西炮臺遺址進行實地調研時確認,這兩件“錐體”和“拱形”鐵鑄件均為德國生產的口徑15厘米的克虜伯加農大炮配件。
通過這些零散文物的出土,可以確定當時西炮臺內配備有克虜伯加農大炮,為進一步研究西炮臺當年的火器配備情況和營口清代火炮的研究提供了更加翔實的資料。
營口西炮臺內現收藏有清代舊式前裝滑膛炮15尊,從5生的鐵炮到21生的鐵炮,大小相差較大,炮身長度最長285厘米,且為炮筒殘炮,最短80厘米。“生的”與前文所提“珊”相同,為厘米的中文譯音,均以測量炮口徑數據對炮命名。此類炮外形略有不同,部分為清代的“三匝鐵炮”。此種鐵炮體形略大,射程較遠,在清早期具備較大的殺傷優勢,但操作起來比較笨重,精準度略有欠佳,比較適用于攻城或抵御大面積敵軍的定點炮射。部分炮尾部手托為圓環形,即為艦船炮;若為圓球形,即為海岸炮。部分形體較多的炮形,筆者經查閱徐啟憲主編的《清宮武備》一書,參考第189頁圖片資料,個人認為系清代將軍炮。現存此類炮的炮口徑在10厘米左右,均以發射實心球形鐵炮彈為作戰方式;炮口偏小者,則以發射鐵砂球,達到擊中人體為目標。
同時,諸多鐵炮的出土地點遍布西炮臺遺址圍墻四周,可謂構建了周密的防御火力網,形成水、陸全方位戰略布局。在西炮臺東圍墻下陸續出土的小鐵炮已經可以明確證實,西炮臺當年的火力配備及海防戰略,不完全只限制在海上防御,在對陸路防御上,也進行了一定力量的安排。且在西炮臺經歷的甲午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也正是從陸路進攻偷襲西炮臺,并遭到駐防西炮臺內的清軍海防馬步練營的頑強抵抗。這些歷經戰火洗禮的火器與清軍將士們一同成為保衛民族尊嚴的英勇壯士。
二、西炮臺遺址外出土的清代鐵炮
西炮臺內現存兩尊21厘米口徑的前裝滑膛炮,也是現存火炮中最大的。遺憾的是炮筒均殘,炮身鑄有銘文“江南制造總局光緒壬午年造”,說明此炮為江南制造局于1882年制造的。江南制造局是一家借自強運動發展起來的大型兵工廠,設立此局,意在自制西式兵器。李鴻章認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制器之器與制器之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則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思可精,而才亦可集。”[4]19世紀50年代,英國兵工廠開始創制阿姆斯特朗火炮,其是由19世紀英國火炮專家W·G·阿姆斯特朗研制的系列火炮,有前裝炮和后裝炮兩種。此兩尊炮為前裝炮,是江南制造局仿制的英式阿姆斯特朗火炮,即阿式前裝炮。前裝炮在江南制造局建成后的生產能力與規模處于長期居首之位,但是在制造前裝小炮向重炮的技術過渡中并不十分順利,主要原因為缺少內行專家。1874年,馬格里從歐洲采買機器并考察火炮生產歸來,兼任江南制造督辦,此時以仿制英國阿姆斯特朗重炮為主導。1886年,江南制造局制造了40磅子、80磅子、100磅子、120磅子和180磅子等規格的前裝重炮近百門,標志仿制能力達到新的階段[5]。
1.皇冠標志鐵炮
在營口已經發現的鐵炮中,帶有皇冠標志的僅此一尊。此鐵炮為11生的鐵炮,1997年出土于遼河公園東側沿岸。營口開埠之后,英國領事館建于遼河大街現營口市人大辦公樓附近,與此鐵炮出土地點相吻合,可以確定為英國制造鐵炮。皇冠標志既是英國制造的標識,同時也是英國生產火器質量合格的標識。
2.仿歐式清代鐵炮
2022年8月,回收一尊在營口市遼河老街附近建筑施工時出土的清代鐵炮,此鐵炮外形與前文所提皇冠標志鐵炮大致相同,同為11生的鐵炮,炮身長度165厘米,比皇冠標志鐵炮長出10厘米,炮口壁較薄,且內壁呈放射狀。晚清時期,仿制西方的先進火器已經成為推動清朝火器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江南制造局成立后,前裝鐵炮的生產能力與規模與日俱增,1867至1876年的10年間,該局以仿制青銅、生鐵的小口徑前裝滑膛炮為重心,造出9磅子、12磅子、16磅子、24磅子和32磅子等多種前裝炮約130門[5]。在吸收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同時,不斷加以改良。
3.支架殘炮
2021年8月,在西炮臺遺址第二期墻體加固保護工程施工中,在南圍墻下靠近東面的土堆中,清理出一個殘炮部件。炮口處可見準星,部件通長49、炮口內徑8、尾部斷面外口徑21厘米,內口徑15厘米,與準星相對方向有三片類似羽翼的結構,均已經不完整,最長為36、最高為9厘米,銹蝕嚴重。從外觀看,此鐵部件從準星結構可以斷定為火炮前部的殘留炮筒,下面的三片類似羽翼的結構初步判斷為炮筒的支架。
在此前已經出土的所有火炮中,均未見有支架結構的火炮。此殘炮雖然已經不完整,卻能夠為營口遺存火炮的種類及炮體結構提供了新的研究與探索課題。
三、結語
多年來,筆者一直潛心于對營口清代火炮遺存的研究,并不斷總結新的理論見解,現把自己的些許拙見總結如下:
1.晚清時期,中國內憂外患,國門被打開,內亂不止,如何自立自強、抵御外夷,成為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洋務運動重臣李鴻章曾經用兩個“數千年”來概括清明時期的時局艱難和與西方的差距之大,“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對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洋務運動要以“自強求富”為旗號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來興辦各種新式工業,推動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為什么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來富國強兵,抵制侵略,實現軍事自強,挽救民族危機;同樣,也不難理解當李鴻章耳聞克虜伯火炮的先進技術及威力時,所寄予的期盼與厚望,從而對兵工廠投入最大力度,積極引進西方兵工技術,進行技術轉移。
2.清朝時期的火器制造已經逐漸吸收西方先進的火器生產技術,偏向于西方化的生產模式,引進克虜伯火炮的制作技術,成為當時軍事變革的重要手段。晚清時期的海軍和陸軍的近代化轉變的突出標志就是火器的升級換代,相對先進的火器進入中國后,促進了清政府軍事發展,在中國火器發展中有開創之功。
3.西炮臺配備十二門克虜伯火炮和五六十門舊式鐵炮,在當時清政府對各沿海炮臺軍工配備中,屬比較中高的配置。旅順口、吳淞口、威海等地區炮臺是由多個群體炮臺組成的,而營口僅一處炮臺便配備有六七十門火炮。另外,這個數字與目前留存的部分資料中“西炮臺當年配備有五十二尊炮”存在誤差,通過查找幾個資料記載,“五十二尊炮”的說法應該能夠確定是不準確的,遺憾的是目前具體炮的配備數字還未能從現有資料中查閱到,有待更進一步確認。但從六七十門火炮的數字中可以看出營口所處大遼河入海口處的位置之重要、清政府對西炮臺海防工事之重視,從而更加提醒我們加強遺址保護及利用的重要性,要積極努力地傳承歷史、弘揚精神、牢固記憶。
參考文獻:
[1]于珍.遼口要塞·西炮臺[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2]王兆春.中國火器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340+342+344.
[3]吳汝綸.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M].中國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4]孫烈著,張柏春編.德國克虜伯與晚清火炮:貿易與仿制模式下的技術轉移[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4:180.
[5]孫烈著,張柏春編.德國克虜伯與晚清火炮:貿易與仿制模式下的技術轉移[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4:225.
作者簡介:
陸艷(1973—),女,漢族,山東荷澤人。本科,營口市西炮臺遺址陳列館文物部主任,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物保護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