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奕 于芳
摘 要:體育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是產業升級發展的標志。伴隨政策推動、消費升級及產業轉型的需求,山西省體育文旅產業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初步形成了知名節賽事活動、體育主題公園、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融合產業,但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應從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協同和協作機制構建、體育文化旅游產品體系開發及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建立等方面不斷探索,以期加快山西體育文旅產業高質量融合。
關鍵詞:山西;體育文旅產業;產業融合;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4-0071-03
“多元融合、智能發展、低碳轉型”是全球產業升級發展的趨勢,其標志之一就是體育、文化及旅游產業的融合[1]。自2016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關于推進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合作協議》《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沖破體育文化旅游產業間的壁壘,實現“跨界融合”和“創新融合”,形成“三業融合”的價值鏈[2]。“體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是體育、文化、旅游產業協同共生的動態過程,以體育本體資源為核心,為文化旅游服務要素為載體,在技術、業務和市場層面深度融合,形成服務多元的新業態[3],也稱為體育文旅產業。“十四五”時期,是山西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期,應進一步落實國家政策,依托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加快山西省體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探究解決體育文旅產業融合困境的路徑,為促進山西體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依據。
一、山西省體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狀況
(一)政策層面
山西省在謀劃體育文旅產業的發展歷程中,緊跟國家政策與時代步伐,結合本省獨有特色,制定和頒布了若干政策法規,引導和保障體育文旅產業的跨界融合。2019年,山西省體育局與文化和旅游廳在太原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簽約,利用各自優勢,整合各自資源,在體育旅游休閑設施、賽事活動、綜合體、文創實體等方面合作共贏。2021年,山西省連續印發《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充分利用省旅游和文化資源,梳理重點體育旅游項目和精品路線,創建體育旅游精品示范項目,促進“體育+文化+旅游”產業多角度融合。
(二)融合模式層面
伴隨政策推動、消費升級及產業轉型的需求,山西省體育文旅產業融合從無到有,融合程度不斷加深,通過滲透、延伸、重組及一體化的融合過程,產生“1+1+1>3”的聚合效應。
1.科技推動下的產業價值鏈滲透融合模式。山西省體育文旅產業間的滲透融合模式表現為產業間融合的初級表現形式。一是以“體”興“旅”,山西省舉辦了多次國際、國家級體育賽事和體育會展。2020年山西省主辦太原國際馬拉松、“環太原”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山西省首屆體育賽事展交會等國內外知名賽事活動,最為典型的是“騎游山西、暢讀歷史”環太原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途徑六個賽段,涵蓋三大文旅精品線路,共吸引10支參賽車隊和800余名騎游愛好者參賽,為車迷及觀眾奉獻多維度視覺盛宴。二是依“旅”促“體”,依托省內豐富的山體、水系戶外資源,拓展體育旅游產品項目。如太行山大峽谷攀巖、崛圍山航空飛行、龐泉溝峽谷漂流等體驗型體育旅游項目,“戶外運動體驗區”的聚合效益日益體現,戶外運動俱樂部及公司迅速成長起來,參加戶外體驗的人數每年遞增30%。
2.利益驅動下的產業價值鏈互動延伸融合模式。山西省體育文旅產業鏈相互延伸,實現功能互補。體育主題公園、體育產業基地等就屬于此類融合模式,是以“體育”為主題,集運動健身、休閑游覽于一體。自2016年山西省首座主題公園——晉源區體育主題公園建立以來,相繼建設了西山奧申體育城郊森林公園、運城二青會主題體育公園等,以及河津、昔陽及靈石三個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比較典型的是晉源區體育主題公園和右玉縣馬世界主題公園。晉源區體育主題公園占地面積200余畝,擁有網球場、籃球場、羽毛球成等多類型標準場地,不僅能承辦各等級體育賽事活動,還能為群眾運動休閑提供健康舒適的園林環境。目前在建的右玉縣馬世界主題公園,包含馬術、小鎮、古堡等六大核心引擎項目,它的建成有利于推動右玉生態文化旅游與特色競技體育深度融合、共同發展。
3.需求導向下的產業價值鏈重組融合模式。為滿足游客“多維度、深層次”的休閑娛樂需求,山西省將體育、文化、旅游產業的產品和服務通過行業價值鏈的重新布局,形成新的業態產品,如體育節慶、體育文化創意旅游等產品。山西體育文旅產業重組融合產品有太行紅山自行車騎游文化節、介休綿山寒食清明文化體育旅游節、永濟五老峰全民健身登山節、代縣雁門關國際自行車騎游大會等一系列知名節賽事,這些活動由多部門聯合承辦,使旅游業態從觀賞型旅游向觀賽型、參賽型旅游轉變,吸引大量人流,帶來所在地經濟的大幅增長。如2019年代縣雁門關國際自行車騎游大會,通過文藝展演、騎游、徒步登山等賽事和活動,吸引了15個國家和地區的1 000余名職業、業余選手參加,顯著提升了雁門關的旅游層次和品質。
4.價值增值下的產業價值鏈一體化融合模式。體育文旅產業依托特定空間區域,建立多種功能產業基地及健身平臺,以實現三業在運動休閑、健康、旅游、文化的高度融合[4]。運動休閑小鎮正是實現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兼具運動休閑與體育文化內涵。2017年,山西省芮城圣天湖、大同市御河及榆社縣云竹鎮3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首次入圍國家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項目[5]。2019年,山西省認定了長治市沁源縣靈空山戶外運動休閑小鎮、運城市河津市小梁賽車文化特色小鎮等10個運動休閑小鎮。這些小鎮是進行體育、休閑、文化、健康、旅游業及培訓等的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基地,是體育文旅產業融合的高級表現形式。如芮城圣天湖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依托湖泊、陽光、沙灘、湖岸等獨特自然稟賦,開發了濱湖滑雪場、滑沙場、水上飛機及勇士探險等20多種活動項目和國家級標準垂釣池,不僅能滿足人們運動健身、生態旅游、休閑娛樂等多方面需求,更能有效利用資源,精準脫貧。
二、山西省體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策略
隨著國家及省級一系列政策綱要的出臺,山西體育文旅產業融合的腳步加快,但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具體表現在:一是政策保障制度不健全,缺乏體系化、準對化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二是體育、文化旅游協同和協作機制尚不完善;三是融合產品的品質、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不高;四是體育文旅產業復合型人才缺乏。因此,需要積極梳理體育、文化、旅游產業中的融合點,探尋切實有效的融合路徑,逐步推進體育、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
(一)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
體育文旅產業是一種兼具體育、文化和旅游特性的新型服務業態[4],其穩定發展離不開有效的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山西省“十四五”規劃明確了“發揮華艦體育控股集團龍頭企業作用,整合體育資源,打造體育新媒體,促進體育文旅產業融合”的發展方向。在政策引導和龍頭企業引領下,厘清體育、文化和旅游局的職責,明確山西省體育文旅產業發展目標、任務及策略。支持華艦體育控股集團、山西文旅集團等一批新型大型體育文化旅游企業做大做強,形成以融合發展為特色、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建立科學的政策保障制度,促進政策的重點落實和實施。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體育、文化、旅游產業,放寬市場限制,簡化體育文旅項目的審批手續,提供政策、資金支持,最大限度將項目、資金等要素向體育文旅產業融合傾斜。
(二)構建體育文旅產業協同和協作機制
山西省體育局、文化和旅游廳的合作戰略簽約僅兩年多,各部門之間的整合效益不高,在思想認識、觀念、意識上尚未達成統一,協同和協作機制尚不完善。因此,在體育、文化和旅游業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首先應將所有權、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實行政府管理和企業經營的模式。其次,跨行業組建產業集團,推動優勢互補,促進資源共享,構建完整體育文化旅游產業鏈。最后,加強對體育、文化及旅游市場的研究,不斷挖掘區域文化特色,提升體育旅游的內涵,將文化資源要素融入體育旅游產品,形成“文化提升體育旅游質量,體育旅游擴大文化消費”的良好發展格局。
(三)促進資源融合,打造體育文化旅游產品體系
依托“十四五”體育文旅產業發展規劃目標,對山西省體育、文化、資源產業發展資源進行全面普查、挖掘和梳理,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原則,厘清融合方向、路徑和業態、產品等。堅持精準定位、精心設計、精致建設,以“三晉文化”“晉商文化”為主線,明確“黃河、長城、太行”旅游板塊的主體定位、空間布局、業態分布、產品體系及保障措施,打造和培育山西體育文化旅游產品品牌。梳理山西省各地市的傳統民俗體育,如撓羊賽、騎竹馬、背棍鐵棍、高蹺等,形成具有地方文脈特點的體育文化旅游產品;注重大眾健康娛樂需求,將山水地貌、森林田園與戶外運動、休閑、健身、觀光等相結合,形成特色運動小鎮或體育服務綜合體。利用山西省獨特的自然資源,將攀巖、定向越野、漂流等賽事與旅游產品相結合,使其形成兼具“賽事+文化+旅游”的特色旅游產品,以滿足游客體驗、娛樂、健身等多方面需求,提高旅游景區的影響力和重游率。
(四)完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憑借豐厚的文化底蘊、多樣性的旅游資源,山西省體育文旅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但是相關人才的缺乏是山西省體育文旅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應加快對相關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作為新型服務業態,體育文旅產業發展涉及領域眾多,且各領域之間又相互依托,致使其人才需求特點上表現為既“專”又“融”,除了具有組織協調等基本能力外,精通相關的法律環境和國際慣例,對行業間運作的各個環節有一定認識。此類復合型人才培養主要集中在綜合類院校,具備各行業所需的教師教學資源。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應走政校企聯合發展的道路,依托山西省體育院校及綜合性院校的教育資源,設立與體育文旅產業相關的專業,為合作企業定向培養所需人才,以滿足融合企業的需要,同時也為大學生就業方向提供借鑒。
總之,山西省體育文旅產業融合之路任重道遠,應搶抓“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時間窗口,認真對接國家和省級戰略,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思路[6],在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協同和協作機制構建、體育文化旅游產品體系開發及完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方面不斷探索,推進空間布局優化、龍頭企業培育、體制機制創新等工作,構建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方永恒,周家羽.體育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2):93-98.
[2]? 伊宏,王蘋.文化、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理論、經驗和路徑[J].黨政研究,2019,(2):120-128.
[3]? 楊強.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與路徑機制[J].體育學刊,2016,(4):55-62.
[4]? 田學禮,趙修涵.體育特色小鎮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3):45-52.
[5]? 體育總局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一批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項目名單的通知[EB/OL].國家體育總局網站,2017-08-10.
[6]? 張彥波.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山西文化建設研究[J].生產力研究,2020,(7):5-7.
Development Path of Sports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FU Yi,YU Fang
(School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s a sign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development.With the demand of policy driving,consumption upgrade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the integration degree of sports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 has been deepening,and the integration industry of well-known festivals and events,sports theme parks,sports and leisure characteristic towns has already taken shape.How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so we should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policy guidance and system guarantee,the construction of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and tourism product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ound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ion of Shanxi sports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Shanxi province;sports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industrial integr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