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武漢輕工大學)
大學期間是年輕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構成及思想逐漸成熟的重要時期,而此時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部分學生會選擇出國留學,在經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時,幫助學生牢固樹立愛國情懷、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尤為重要。而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英語讀寫課程具有課時多,教材內容既符合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特點,因此將思政內容融入到讀寫教學,通過跨文化交際和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方式,能正面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時也能激勵學生在努力學習先進科學技術之時,不忘報國之心,努力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祖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發憤圖強。因此,本文將重點探討如何將課程思政有機地融入到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讀寫教學中。
在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讀寫教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中,我院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為主要教材,輔以官方對外宣傳的主要網絡媒體(如:學習強國、人民日報、中國日報雙語新聞、CGTN、CGTN Culture、China Daily等)發布的雙語音視頻材料,結合課程特點,全程設計課程思政環節。
該探索還將通過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從人際關系、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等層面培養學生的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和個人道德。從社會維度來說,培養學生的溝通和表達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與他人進行情感交流、深入交流,進行團隊合作的能力;從職業維度來說,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工匠精神、責任意識、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思維;從個人維度來說,培養學生把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緊密結合起來的意識,把個人成長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去。
探索實踐中,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遵循立德樹人的原則,旨在傳授外語知識,提高學生英語閱讀和寫作水平的同時,通過挖掘、提煉課程內蘊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倫理規范、科學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交際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以便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能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求。而就教師團隊而言,通過該探索實踐能逐步實現融入思政元素的英語教學改革,建立思政素材資料庫,從而完善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讀寫課程大綱。
在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讀寫教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中,教師擬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和我校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文件的精神,制訂每學期英語讀寫課程思政版課程實施方案。通過兩年的教學實踐,逐步實現融入思政元素的英語教學改革,建立思政素材資料庫,從而完善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讀寫課程大綱。具體實施方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制定思政版課程實施方案階段。在每學期期初讀寫組教師將根據英語讀寫課本每單元的主題集體研討,挖掘思政元素,設計課堂活動,制作PPT,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在開學前,各年級組讀寫課教師制定該學期思政版課程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為教學實施階段。每學期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各個環節始終遵循立德樹人的原則。授課前,教師團隊結合時事,根據每個教學單元的具體教學目標及育人元素融入契合點,搜集相關資料,輔以多媒體教育技術及網絡技術,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到教學資料及課件中。例如,在講授《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五單元Pioneers of Flight課文之前,教師可搜集講述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圖片視頻故事等資料,將之設計成測試題的形式,供學生課堂搶答。這樣做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的了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發憤圖強之心。
授課中,教師將通過創設思政語境,翻譯思政例句,觀看思政視頻,賞析相關中華傳統名言警句,角色扮演榜樣人物事跡,“文學圈”式的分享閱讀,自由式討論和問答等方式,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同時潤物無聲地厚植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The Pursuit of Dreams為例, 該單元作為中外合作辦學大一新生開學第一課,課程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遠大的人生目標。因此,圍繞著《追逐夢想》的主題,教師通過“追夢人”與“中國夢”子目標的設計,從五個環節設計教學活動,通過啟發式教學、合作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及任務型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語言教學與立德樹人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四個思政育人目標:
(1)緊扣“追逐夢想”的單元主題,引導學生討論個人夢想、學習名人夢想、理解“中國夢”的含義;
(2)通過學習課文《耳聾的打碟師》以及討論更多殘疾追夢人的故事,引導學生學習他們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引發學生全面思考并踐行追夢人需要具備的優良品質;
(3)通過“追夢人”與“中國夢”子目標設計,引導學生樹立遠大人生目標,激發學生的職業感和使命感,鼓勵學生將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出貢獻,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者與筑夢者;
(4)在語言學習、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塑造品格,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將“追逐夢想”內化為精神,外化為行動。
具體課堂教學設計環節如下:
在導入(Lead-in)- 普通人的夢想部分,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單元標題及主題介紹,導入追逐夢想的話題。分享習總書記在新年賀詞及黨的十九大中提到的關于“追夢人”和“中國夢”的雙語金句。通過學生討論未來夢想,教師分享自己的“大學教師夢”、校慶、校歌等圖片,激發學生愛校之情,職業感和使命感,引導學生牢固樹立不負青春,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和人生目標。在課文閱讀前(Beforereading)- 名人的夢想與中國夢部分,教師則通過課本上錢學森“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的事例,引發學生對各行各業“追夢人”事跡的討論(如:周恩來、袁隆平、蘇炳添等名人的夢想),學習他們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相結合的志向與抱負;通過觀看“錢學森歸國66周年”及“孟晚舟歸國”等視頻,感受祖國的強大,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中國人民的團結,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及民族自豪感;通過個人夢想引出國家夢想,即“中國夢”的含義;通過“中國夢”相關視頻賞析激發學生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意識。在課文閱讀中(While-reading)-耳 聾 的打碟師的夢想部分,學生將快速閱讀課文《耳聾的打碟師》,完成文章概要填空,把握段落大意并提取段落關鍵詞,總結耳聾的打碟師在成功逐夢的過程中所展現的優秀品質,學習他身殘志堅,不拋棄、不放棄的追夢精神。在課文閱讀后(After-reading)-殘疾人的夢想部分,基于課文內容,教師啟發學生討論分享更多殘疾人的故事。通過講述貝多芬、瞎子阿炳、海倫凱勒、邰麗華、張海迪、華羅庚等殘疾人身殘志堅,為夢想奮斗的故事,討論東京殘奧會上中國健兒克服重重困難為國爭光的事例,引出習總書記講話,鼓勵學生學習殘疾追夢人身上的寶貴品質,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堅韌不拔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克服困難,逐夢人生。在最后的課堂小結及課后作業(Summary & Homework)-實現夢想部分,教師總結課堂所授內容,引出習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強調作為新時代的中國大學生,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教師鼓勵學生樹立遠大人生目標,好好學習,將個人夢想與家國夢想相結合,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出貢獻。
授課后,教師則會通過發布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翻譯、寫作、閱讀訓練題等方式以達到檢測語言掌握情況的目的。在練習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素材,以實現育人元素的內化,包括形成信念、態度、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心理觀等。在《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追逐夢想》學習完后,學生將通過段落寫作,回顧總結追夢過程中所需重要品質;通過閱讀雙語材料《生逢其時,肩負重任—習總書記寄語青年匯總》,進一步理解“中國夢”的含義,以及作為大學生肩負的責任。理解高校學子應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
第三階段為教學評估、整改與結果分析階段。每學期結束后,讀寫教學團隊完成對各年級學生的教學效果評價,并于新學期開始前,針對上學期的教學效果對新學期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進行整改及撰寫研究報告。
將課程思政融入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讀寫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中可能出現以下問題,如:
思政素材的搜集可能存在素材內容過時,素材來源單一,或方向不明確,搜集過程如同大海撈針的情況。擬解決途徑為,在思政素材搜集前教師需充分了解課本單元主題及內容,材料的選取可以黨政文件報告為主要依據,輔以官方對外宣傳的主要網絡媒體發布的音視頻及文字資料。教師在搜集相關素材時還要大量閱讀最新資料,做到與時俱進。
思政素材與語言教學的融合可能出現兩張皮,或過度思政等問題。擬解決途徑為,思政素材的甄選要與課本內容相結合,思政素材的融入需要教師發揮創意,通過設計不同的課堂活動,自然貼切潤物無聲地融合。
增加思政內容可能成為教師和學生額外的負擔,甚至影響語言教學的正常課時,造成師生反感。擬解決途徑為,增加思政內容不應該影響語言教學的正常課時,而應該做到有機融合,做到語言知識點不變,只不過換了一些教學的方式與內容。
將課程思政有機地融入到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讀寫教學中,能實現在傳授外語知識,提高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同時,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落實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到讀寫教學中,亦能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交際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以便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能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求。總之,該探索實踐力求實現一種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的英語讀寫課堂,需要教師的不斷學習、積累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