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平
陶行知提出:“任憑自己的小孩去玩游戲,或許在其中可以走出一個愛迪生來。”他認為讓孩子大膽嘗試、自由玩耍,有著無窮的教育力量。游戲是幼兒在園的基本活動方式,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一些幼兒園在開展游戲活動時,將游戲材料和游戲內容限制在某一范圍內,導致幼兒只能被動參與游戲,游戲質量不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在區域游戲中的價值,提出了在區域游戲中運用陶行知思想的方法,以供參考。
陶行知在《教學做合一》一文中提出了“教學做合一”思想,即“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他認為“教”和“學”要以“做”為中心,真正的“做”是在勞力上勞心,用心以制力。所謂勞心是指依靠個人的經驗和主觀意識,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其物化的“一切工具”來推動目標的達成。“做”具有“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的積極特征,陶行知認為行動產生思想,行動創造價值,“做”表示積極的行動和創造性的價值取向。他對“做”的意義進行了理論總結,強調了學校教育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必要性。
區域游戲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方式,教師可借助區域游戲完成教學目標,提升教育質量。在幼兒教育中,區域活動具有以下幾點價值。
幼兒的身心發育尚未成熟,教師應關注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求,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喜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在區域游戲活動中,幼兒能夠主動與同伴、教師進行溝通、交流,這有利于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培養其良好的性格。
區域游戲是幼兒自主進行活動的一種方式,能夠體現幼兒的主體性。比如,在開展自主活動時,教師可以放手,讓幼兒獨自思考、解決問題,這能夠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讓幼兒在區域游戲中有所收獲。
在開展區域游戲的過程中,幼兒的身體、大腦充分運作,這能夠鍛煉幼兒的身體,發展幼兒的智力,從而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
陶行知提出:“勞力而不勞心,則一切動作都囿于故常,不能開創新的途徑;勞心而不勞力,則一切思想難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證于經驗。勞力與勞心分家,則一切進步發明都是不可能了。”他主張“真正之做須是在勞力上勞心”。“在勞力上勞心”是協調游戲“適應環境”和“體驗自我存在”兩種教育功能的關鍵,有學者認為游戲本身就是生物有機體在適應環境的進化過程中獲得的一種重要的適應機能,而有的學者認為傳統教育的錯誤就在于把“適應”作為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把教育看作是向學生灌輸或傳授某些東西。實際上,教育應當為個人而存在,強調個人存在和主觀體驗的重要性,反對規定某一種課程的內容。
“在勞力上勞心”強調幼兒在游戲中適應環境的重要性,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重視幼兒獲得的直接體驗和直接感知。游戲活動是實現教育“適應環境”和“體驗自我存在”的媒介。幼兒游戲的過程即“在勞力上勞心”的過程,他們在游戲過程中通過真做、真想、真感知,不斷豐富經驗,增強各方面的能力。
陶行知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他認為“在勞力上勞心”的目的是根據實踐過程中獲得的知識經驗,建構完整的知識系統。教師將游戲活動作為幼兒園課程的主要內容,有利于突破幼兒園“重上課,輕游戲”的教學困境,可以給予幼兒充分的實踐和體驗機會,幫助幼兒獲得完整、系統的知識。
陶行知提出:“因為惟其行動,到行不通的時候,方才覺得困難,困難而求解決,于是有新價值的產生。”他認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斷產生新價值的創造過程。陶行知進一步提出“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幼兒的頭腦、眼睛、雙手、嘴巴、空間和時間。在游戲所營造的自由、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和不斷出現的新問題能夠解放幼兒的頭腦;不斷操作和體驗的游戲過程能夠解放幼兒的雙手;同伴之間和師幼之間的交往能給予幼兒更多表達和提問的機會;幼兒在游戲中探索世界,不再局限于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幼兒在游戲中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體驗、思考及創造,游戲不僅是增強兒童創造力的手段,更是保護兒童創造力的重要形式。

教師應重視區域游戲的開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玩中求進步。搭建游戲是大多數幼兒喜歡的一種游戲,教師可為幼兒提供開放的游戲時間、空間、材料,利用廢舊的牛奶盒制作有一定高度的圍欄,并在圍欄里面鋪上軟軟的地墊,放入一大筐的木質積木,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游戲氛圍,讓幼兒無拘無束地進行游戲,依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搭建的內容、合作伙伴等。在這種游戲中,幼兒成了游戲的主人,他們參與游戲的愿望和興趣進一步被激發。例如,在搭建高樓的過程中,幼兒發現大樓總是不牢固,容易倒塌。經過多次嘗試,幼兒將大的積木放在底層,成功地搭建了又高又牢固的大樓。在搭建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學會了思考,還形成了耐心、細心等品質。
通過開展“娃娃家、理發店、超市、小菜場”等游戲,教師可讓幼兒了解社會各領域的分工。在游戲開始之前,教師要帶領幼兒參觀每個活動區域,向幼兒介紹各個區域里的材料,然后通過啟發性的提問,比如“娃娃家里有什么、娃娃家里應該有哪些人”,引發幼兒的思考。教師還可讓幼兒自己分工,如誰來扮演爸爸、媽媽、寶寶等,給予幼兒自主選擇的機會。在游戲過程中,幼兒不僅能體驗到游戲的樂趣,還能增長不少知識。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為學。”這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真言。適當的游戲活動,可以帶給兒童快樂、愉悅的情緒,使兒童獲得愉快的學習體驗。要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教學做合一”思想,教師應抓住契機、適當引導,比如在各個區域投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幼兒再次操作材料,以加深幼兒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比如,在數學活動“大和小”結束后,筆者將課堂中的操作圖片投放到數學材料區,讓幼兒按大和小的分類對材料進行整理,并在幼兒掌握以后,引導幼兒按照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以發展幼兒的思維。又如,在美術活動“有趣的糖果”結束后,筆者在美工區投放了不同種類的包裝紙和海綿,讓幼兒自主動手制作各種各樣的糖果。對于大班的幼兒,教師可適當提高制作難度,如讓幼兒自主設計包裝紙再進行包裝。在游戲中,教師不能過分追求游戲的結果,打擊幼兒在游戲中的積極性,應該讓幼兒大膽地去探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要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名幼兒都能獲得發展。幼兒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教師的介入和指導要把握好時機和分寸,以不干擾幼兒的游戲為前提,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指導。比如,有些幼兒具有新奇的想法,有一定的組織能力,但是對待同伴不夠友善,教師可發揚他們的長處,幫助他們克服缺點,以游戲的口吻進行提醒,如“你很能干,如果你說話的時候能再溫柔些,做事的時候能多聽聽別人的想法,那你的朋友就會更多哦!”又如,有些幼兒比較膽小、孤僻,很少參加游戲,總是看著別人玩。對于這類幼兒,教師可拉著他們的手,帶領他們參加其他幼兒的游戲活動,或邀請其他幼兒一起游戲。慢慢的,這類幼兒就會和其他幼兒接近,并積極、主動地參與游戲。
另外,大班幼兒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教師可引導幼兒與同伴共同商量角色的分配,使其懂得角色要輪流擔任,學會相互謙讓。教師也應有意識地讓幼兒輪流擔任各種角色,讓幼兒在更多方面獲得鍛煉與發展。
綜上所述,游戲是幼兒教育的基本活動方式。幼兒在游戲中通過積極探索獲得知識、經驗,通過與同伴、環境的互動發展自身社會能力,在跑跳、攀爬等運動中提高身體素質……游戲是幼兒學習知識的寶庫和樂園,“教學做合一”是提升兒童游戲質量的關鍵,教師要處理好兒童游戲和教育的關系,讓幼兒在游戲中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