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期間,我國率先控制國內疫情并進入“常態化”疫情治理,西方國家以栽贓、詆毀中國的方式在國際場合公開發表不友好言論,以孤立中國來緩和社會恐慌和轉移社會矛盾。面對國際不友好言論,我國民族主義情緒得到顯著發展,民眾在凝聚民族共識上和信任國家上得到提升,然而在民族主義情緒表達上出現非理性發展傾向,給社會穩定發展和政府疫情防控帶來了潛在風險,因此應當加強黨和政府對思想工作的領導、加強意識形態主導與普及、加強資本管控與引導,及時撇清民族主義中的非理性成分,保證我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冠疫情;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愛國主義;資本邏輯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62
民族主義是近現代以來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思潮之一,在推動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中曾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民族主義的主要發展空間,其虛擬性、互動性、隱匿性特征放大了民族主義的兩面性,激化了民族主義的非理性成分。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我國民族主義非理性因素再次被激發出來,暴露出我國民族主義情緒依然存在盲目、極端的一面。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思潮,盡管當下的力量和影響力相對較弱,不足以決定民眾的情緒,但是從政府疫情防控和國家長遠發展來看,在各種不確定因素的變動中,也充滿了潛在的風險。因此,洞察民族主義情緒非理性表達的原因,揭露和剔除民族主義的非理性因素成為必要。
1民族主義及其發展歷程
1.1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是在民族這一概念上建立起來的。民族是具有相同血緣,共同的心理文化活動和生活方式,并對這個共同體有著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社會共同體。民族主義是基于對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強烈認同、歸屬、忠誠的情感與意識之上的,旨在維護本民族權益、實現民族或其國家的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或意識形態。可以說,民族主義是本民族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對非本民族的一種情緒、思潮、意識形態,以及在這種思想觀念作用下的社會活動的集合。
民族主義本質上是一種情緒、思潮、意識形態,以及在這種思想觀念作用下的社會活動的集合,這就決定了它本身必然具有非理性成分。微博、抖音等自媒體平臺的普及,民族主義在網絡空間迅速發展。網絡民族主義實質上是民族主義在網絡上的接續發展,但網絡民族主義并非“網絡+民族主義”,它以大眾化的網民為主體,以互聯網為場域,與以政府主導的愛國主義、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精英民族主義有顯著差異。由于網絡的種種特點,使網絡民族主義呈現出新的樣態,主要體現在情緒表達和制造輿論兩方面上。當今的網絡民族主義是指在互聯網上,民眾顯性或隱性的表達民族主義情緒和思想,傳播和制造民族主義情緒和言論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以宣揚和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為出發點,以互聯網為依托,表達民族情感和擴大其影響的網上互動,并試圖以此來影響政府決策行為。
民族主義曾在歷史的發展中起過十分積極的意義。民族主義在抵御外敵入侵、在建構民眾的政治認同和國家認同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力量。同時民族主義情緒也有非理性的成分。如果說在抵御外敵入侵、建構政治認同和國家認同中民族主義情緒可以極高的凝聚共識,那么若把這種高漲的情緒放在國家日常管理和運轉中,其非理性的情緒則會對國家治理構成挑戰。
1.2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歷程
中國民族主義提出于清末民初,形成于五四前后,發展于抗日戰爭。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在遭到西方侵略的背景下產生的,在對“外族”的反抗中從民族“自在”轉向民族“自決”,從而形成的中華民族之共同體意識。重新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這一期間的民族主義具有強烈的反美情緒,民眾在對民族命運的擔憂中,關注著民族的利益。90年代至今,隨著中美摩擦愈演愈烈,民眾的反應性民族主義情緒逐漸成為非理性情緒的主要因素,同時在國家綜合實力日益增強的背景下,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也得到了相同程度的發展,至此,對西方的反抗和自身自豪感的提升成為現階段民族主義的催化劑,民族主義也不可避免的重新興起了。
在這一時期,網絡的普及為民族主義提供了一個重要舞臺。一方面,網絡技術的普及成為民族主義的表達載體。最早在1999年中華網的“強國論壇”中被固化下來,2003年《國際先驅導報》的報道使之流行開來,被稱為“網絡民族主義的發軔年”。網絡民族主義最早的特點是發表愛國主義言論,反對狹隘民族主義,以網絡集結志同道合者,共通闡發情緒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民眾愛國情緒高漲為網絡民族主義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在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2009年釣魚島事件、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國際熱點事件中,使網絡民族主義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同時,民族主義中的非理性因素也得到了同樣程度的發展。
2民族主義情緒非理性表達的成因
2.1不友好言論引發的偏激愛國主義催生了民族主義情緒的非理性表達
疫情治理中,我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我國制度所發揮的優勢。從過程來看,高效的疫情治理彰顯了中國的制度優勢;從結果來看,又建構起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使我國民眾愛國情緒不斷的高漲。面對中國的疫情防控,西方一些國家出現了一些不友好的言論。疫情初期,他們從種族主義的狹隘視角出發,以白種人是優等人種自詡,惡意貶低黃種人。疫情爆發期,狹隘的種族主義言論不攻自破,他們又以“中國毒源論”“中國集權論”“中國責任論”“中國索賠論”和“去中國化論”等一系列反華言論紛紛“甩鍋”中國以轉嫁國內矛盾。這五種言論在邏輯上相互承接并構成了因果鏈,對已陷入恐慌和危機的西方社會具有很大的蠱惑性和欺騙性,以此煽動出西方社會普遍反華。
疫情期間,我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主要來源于在抗疫中取得的成績與國外不友好言論之間的挫折感,民族主義非理性情緒是以愛國主義與極端排外兩者相結合的產物,表現為在網絡空間中對國外不友好言論的強烈反對。部分民族主義者打著愛國的旗幟,以極端的、盲目的非理性情緒反對國外。這些行為與情緒在民族主義者自身看來,認為他們是愛國的且政府應當提供相應的支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凝聚我國民眾,發展民眾的愛國情懷和增強民族團結的作用,然而其實質上是非理性的短視行為,是對愛國主義的曲解。這些民族主義者以綁架愛國主義,發表不滿情緒來紓解內心的挫折感,其并未從國家長遠的政策安排上進行理性思考。
2.2網絡民粹主義思想助長了民族主義情緒的非理性表達
面對國外不友好言論,民族主義者的情緒表達呈現出非理性的一面。民眾因普遍缺乏對國際形勢的綜合研判和對復雜外交的理性分析而產生誤判,甚至在網絡上為國家“出謀劃策”,并出現“不轉不是中國人”“是中國人就轉發”等言論。這種情緒和觀點在網絡空間迅速蔓延,甚至成為網絡輿論,在這一過程中,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也相同程度的得以再次加強。實際上民族主義者的情緒化觀點根本上無法提供關于國家的建設性意見和問題解決辦法,甚至會為國家治理帶來沖擊和阻礙。
這些言論實質上是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合流的集中體現。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兩者既有區別也有聯系。民粹主義也就是極端的平民主義,反對權威、反對精英為民粹主義的主要特征。近年來,西方民粹主義盛行,在其“外溢”效應的影響下,國內也產生不同于主流意識形態的“雜音”。從理論來看,民粹主義將社會劃分為“純潔高尚的人民”和“腐敗墮落的精英”,而政治應屬人民普遍的意志。民族主義橫向上強調“本族”與“外族”的對立,民粹主義縱向上強調“人民”與“精英”的對立。民族主義補充了民粹主義中“人民”的內涵,而民粹主義為民族主義提供了動員策略。從現實來看,網絡空間中信息傳播的迅速性與民眾參與的廣泛性恰好與民粹主義的人民大眾反抗社會精英的需要相耦合,如果政府的行為得不到人民的充分理解,就會導致民族主義中夾雜著民粹主義思想。根據民族主義表達的需要,民粹主義扮演了非理性表達的工具,不斷推動民族主義情緒向狹隘、盲目的方向發展。民族主義者需要利用民粹主義來動員,而民粹主義者也樂于給自己貼上“愛國”的民族主義標識。這些現象對國家政權的穩固、社會的穩定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2.3資本運作邏輯加劇了民族主義情緒的非理性表達
資本利用民眾對西方不友好言論的憤怒和不滿心理,說出民眾內心的想法,以各種方式渲染烘托來激化民眾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民族主義情緒非理性表達。一方面,網絡媒體平臺上的一些“大V”、博主等意見領袖為增加流量,針對國內疫情這一熱點事件,發表滿足民眾心理需求的看法,不免存在情緒化觀點;另一方面,媒體平臺本身需要通過流量獲利,放松了對平臺自身的監管,對“擦邊球”的現象不能做到有效及時的管理。
媒體平臺充斥的非理性情緒觀點是由于因資本運作邏輯而不得不迎合民眾需要的軟弱性所導致的。以資本增值為目的的資本化輿論,存在無法避免的局限性:輿論觀點服從于資本收益的需要。能夠被資本的力量推動的觀點和情緒表達往往有利于資本增值,在觀點和評論不斷被資本化的輿論環境中,民眾接觸的信息早已被預先篩選,導致民眾的觀點和情緒向著狹隘的、片面的、孤立的方向發展。面對西方不友好言論,民族主義者的情感宣泄大于事實判斷,資本化輿論盯緊了民族主義者這一情感需求,通過醒目的標題、視覺得沖擊、傾向性解讀等方式引起民眾情感共鳴,使民族主義者成為資本利益代言的群體,進而形成“民意”的假象。因此,資本化輿論加劇了民族主義情緒的非理性表達,民眾的觀點被資本化的輿論異化,民族主義者的情緒也被資本化的民族主義情緒異化。
3消解民族主義情緒非理性表達的應對之策
3.1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正確把握民族主義發展規律
在面對民族主義情緒中的非理性成分時,我們要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黨的領導,保障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不斷提高網民的認知能力、辨識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必須注重黨對民眾思想的領導作用。首先,要準確認識民族主義的影響和作用。黨和政府機關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網民情緒與國際事件的關聯性,對癥下藥,充分發揮網絡凝聚民心的功能,要利用好網絡調動各界主流媒體、引導自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和傳播好中國聲音。其次,要正確把握民族主義的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黨和政府要全面、及時地把握民眾思想,對各類錯誤思想予以及時糾正,同時強化黨和政府在民眾思想中的引領作用,構建客觀理性的網絡氛圍。最后,要充分運用民族主義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盡管民族主義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我國作為一個有著共同的文化根源、不斷強大的民族國家,民族主義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現象,黨和政府要充分運用民眾的民族情懷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社會主義國家。
3.2注重民眾思想的科學引領,推動主流意識形態大眾化
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合流現象是社會經濟現代化帶來的必然結果。面對社會熱點事件,政府要及時參與并盡快予以答復,要提高對輿論的理性引導和處置能力,避免民眾的焦慮情緒被民粹主義左右。首先,要在包容中突出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社會熱點事件出現后,政府應謹慎處理對民粹主義的圍堵和打壓,避免加深民眾與政府的對立以及其帶來更嚴重的民粹思想。簡單地將所有與馬克思主義不相符的社會思潮對立起來予以排斥,形式上是維護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但實質上將非主流的思潮絕對的對立來有損于思想文化的繁榮發展。政府應在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引領的同時,對民粹主義思潮采取包容的態度,在適度范圍內進行引導。其次,要推動主流意識形態的大眾化。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在社會中的引導作用,就要不斷推進主流意識形態的普遍性,這就需要民眾有序參與政治,以此來建立廣泛的政治認同和思想認同。民粹主義的出現正是因各個階層表達自身利益的訴求得不到有效滿足,才將民族主義情緒當成民粹主義的宣泄工具。因此,政府需要搭建民眾表達訴求的平臺和渠道,加強政府各級與民眾的聯系,使民眾的訴求通過正確渠道有效地傳達給政府部門,既有益于消解民粹主義又有益于使主流意識形態大眾化。
3.3加強對資本的引導,實現資本需要與社會需要相統一
資本力量在社會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不能任由資本在社會中的無限制發展,必須深入認識資本的局限性,通過合理的方法約束資本在社會輿論中的無序擴張。首先,要做好源頭治理。資本來源決定資本服務對象,不同的資本結構會出現不同的社會輿論。外資比例占優的輿論環境,其主導的輿論必然服務于外資利益,私人資本占優的輿論環境則服務于私人利益。資本擴張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不可能自覺的服務于社會大眾,資本從結構上決定了自身的輿論傾向。因此政府要加強對社會輿論的監測,通過制度規范對資本力量的限制和約束。其次,要做好過程控制。民族主義情緒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傳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動,要遏制資本在其中的影響,必須將雙方的責任意識作為社會治理的主要內容,政府要逐漸營造起自覺抵制誘導性言論的社會輿論氛圍,同時要加強對資本的動態監管并分析其輿論傾向,當資本渲染過的社會輿論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時,政府要能及時地進行制止和糾偏。最后,要堅持資本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一。資本邏輯要求資本不斷擴大和增值,往往會因短期利益進行投機。社會輿論需要民眾對熱點事件能夠客觀公正的認識和客觀理性的發表言論。政府不能一味抵制資本進入來絕對主導社會輿論,而是要以社會輿論的需要來引導資本在輿論空間中的發展,通過對投機資本的約束以實現資本力量對社會輿論的理性帶動,這樣既有益于資本的發展又有益于民眾情緒的理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宏圖.民族與民族主義概論[J].歐洲,1994,(01):13-23.
[2]胡滌非.民族主義的概念及起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6-10.
[3]劉培功.網絡非理性民族主義的特征、危害與價值引導[J].河南社會科學,2021,29(06):46-54.
[4]卜建華,趙金亮.當代中國網絡民族主義探析[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2(02):109-113.
[5]鄭大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J].民族研究,2013,(03):1-14+123.
[6]任丙強.中國民族主義的重新興起:原因、特征及其影響[J].學海,2004,(01):78-82.
[7]韓軒.網絡民族主義發軔百萬簽名遞交日本駐華大使館[N].國際先驅導報,2003-09-19.
[8]Cas Mudde.The Populist Zeitgeist[J].Government & Opposition,2004,(4).
[9]范麗麗,林伯海.當前國內網絡民粹主義的基本樣態及糾治進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83-87.
[10]賀東航.警惕疫情大考中網絡民粹主義反向沖擊[J].人民論壇,2020,(08):18-21.
[11]陳聯俊.警惕資本邏輯影響網絡輿論導向[J].紅旗文稿,2018,(09):13-14.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人民日報,2018-08-23(01).
作者簡介:馮子超,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