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濤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修訂稿)》反復強調了“語言文字運用”,由此可見,“語言文字運用”至關重要。但語言文字運用的觀念確立和能力培養往往在初中的實際教學和測評中被忽略,長期以來教師們習慣于遵循著以考定教的原則來進行語文教學,這樣的教學難以引導學生真正把握語言文字運用規律,加之語言文字運用涉及的范圍廣,這就要求學生要廣泛涉獵各個領域知識并在不同的情境下進行實踐。因此,語言文字運用過程中存在多重困境。語言文字運用是新課標的聚焦點,是語文教學目標和內容的核心,是個人和文化進步不可缺少的一環,為逐步解決語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就中考語言文字類試題進行分析,探求其命題依據,歸納試題特點,總結語用題編制與測評的規律。
語言文字運動類試題雖在中考語文試卷中的占比不大,但是卻對考察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語用能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考語言文字類試題命題依據主要有兩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初中語文教材。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2019 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指出“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嚴格依據課程標準科學命題。”2011 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相較于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表述上更強調了語言文字的運用,并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細致的要求,如要求語言材料的文化融合,要求學生具有初步進行表達與交流的能力。這些要求也可能直接影響語言文字運用的測評內容與方式。此外,新課標區分了生活中的“聽說讀寫”活動和語言的“聽說讀寫”活動。在明確兩者的內涵之后,新課標首次提出了語文學習的概念,這也為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和測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指導,即緊密聯系生活中,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跨學科的學習等等。因此,中考語言文字運用類試題的編制與測評要以課標為基礎,充分理解課標體現的新理念,將課標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要求落到實處,并且梳理與之相關的評價標準,提高試題編制的科學性。
語文教材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教學用書,是學生在學校中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教材作為語文知識的主要載體與考試密切相關,中考試題往往滲透著教材內容。以2021 年浙江省省轄市中考卷的語用題涉及的教材內容為例,浙江省各地區中考卷語用題與初中語文教材存在一定關聯。一方面,語用題主要通過主客觀題的形式呈現,要求學生寫出相關的教材內容,如湖州市初中學業水平測試是通過表格的形式設置了4 個情境,讓學生根據提供的篇目名稱,寫出與之相符合的詩句。另一方面,部分地區的中考卷語用題則直接選用教材內容,如嘉興市初中學業水平測試圍繞“水文化的理解和傳承”進行設計,分成“方案設計”“學習實踐”“成果構建”三個階段,正好與“身邊的文化遺產”綜合性學習的步驟相對應。
學生的語文學習首先要讀懂教材。每一篇課文的學習都包含著對詞語的積累,對語言材料的分析、體會,對語言現象的梳理總結,而這些也正是語用題要考察的范圍。因此,中考語言文字運用類試題的編制與測評要充分研讀教材,在整體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化對于教材中語言材料的理解,提高試題編制的深度。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目的是衡量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習要求的程度。雖是由各地區自主命題,但是其命制要求統一,程序規范,命制結束后還會分區域、分學科開展考試命題評估工作。因此各地區中考卷語用題呈現出了一些共通的特點。以下主要就2021 年全國各省會城市語文中考卷中的語用題從試題形式、內容和能力出發來分析其特點。
2021 年全國各省會城市語文中考語用題在題目位置、題型上表現出了相對穩定。就各省會語文中考板塊命名來看,與“語言文字運用”有關的命名方式就有很多種,如福建省中考卷第一版塊就叫積累與運用,北京市中考卷則叫基礎·運用。由于板塊位置的限制使得語用題的位置也相對固定。題型上主要分為兩類——主觀題和客觀題,客觀題主要考察語文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觀題則主要考察語言的表達與應用。但隨著新課標理念的逐步內化,語用題表現出情景化的特征,以2021 年杭州市初中學業水平試卷為例,板塊一中結合慶祝黨成立100 周年設置了這個關于“家國天下”的綜合實踐活動,以贊美家鄉的材料、古詩文朗誦會等形式貫穿了對字音字形、古詩文的考察。這樣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命題過于單一的形式,使情景化逐漸與試題融合,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運用語言文字。
《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 年)》指出語言文字事業具有四個特點,關乎國家經濟歷史文化發展、國民素質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要大力推廣,規范使用。基于發展綱要的引導,命題人員在命題過程中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關注現實生活,貫通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將傳統文化、社會生活、時事熱點、跨學科知識等都納入到語料范圍,使得試題創作來源更加豐富、多元,比如2021 年重慶中考卷B 卷中的語用題就圍繞“和”這一主題,讓學生針對班級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消極的情況擬定“班級議事規則”。這樣做不僅能有效拉近語言材料與學生的距離,還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留意、思考社會現象,廣泛涉獵各學科知識。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評價要體現整體性和綜合性,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以提高語文素養為目的的語用題也逐漸表現住綜合性的特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比如2021 年上海市中考卷13 題在考察概括能力的同時,對語言的表達的簡明準確作出了規定。太原市中考卷第8 題則兼顧了對學生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考察,即要求學生理解楊絳和錢鐘書先生的生平事跡背后的內涵,又要用準確、得體、連貫的語言進行表達。
語用題選材來源廣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等方面存在關聯,題目形式呈現多樣,甚至有時候會結合最新的網絡形式,表現出新穎性和靈活性,能有效訓練學生整合處理信息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語言文字類試題的測評要以新課標為基礎,努力落實課標理念。新課標強調了在“語言文字運用”中體現語文的特征,即怎樣在選擇和運用語言來進行交流溝通和表達。這也給與語用題的測評一定的提示:首先,語用題測評要明確測評的指向性,測評應指向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語感的培養而不是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因此,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實際進行測評。其次,語用題測評要擴寬測評材料的廣度和深度,注重多領域、跨領域語料的引用,挖掘語料的深層內蘊。最后,語用題測評要兼顧人文性和工具性這兩大特征,在對學生的知識積累進行考察的同時,發揮語言材料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中自主進行言語經驗的建構,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由于學習任務重、課時緊張,中學教學過程中有時候經常會出現教師選擇性放棄一部分教學資源的情況如跳過一些自讀課文,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簡單梳理其中的基礎知識,更有甚者,直接忽視綜合性學習等綜合性較強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不僅將學生對語文的理解局限在一些重要的選文之中,也將語文和生活、文化等割裂開來。但就中考卷的語用題測評而言,這些教師忽略的地方正是中考的考點。若是教師對教材的關注都是局限的,自然在測評過程中無法準確把握重點,無法感知語用題背后的深意。因此教師必須要端正自己的教學觀念,充分研讀教材,若無法開展“語文文字運用”專項教學,也應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努力挖掘選文與語用題之間的聯系,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對每次考試的語言考點進行歸納總結,嘗試總結語用題的命題規律和未來趨勢,不斷提高自己對語言文字的敏銳度和洞察力,例如2020 年湖南中考卷第7 題就讓學生針對避諱的語言現象發表看法,而這一語言現象正是統編版七年級下冊《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中會涉及的。
雖說考試是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各項能力的考察,但換一個角度來看,測試實則是體現所處時代對學生的素質等方面的要求,社會生活作為試題的編制的來源對編制過程發揮著重要影響。所以,無論語用題的測評形式發生多大的變化,其本身都不可能脫離時代而存在。所以,教師要想做好語用題的測評,在理解體悟新課標之余,要培養自身了解社會生活,觀察時代動向,關注社會變革的習慣。如2021 年浙江省紹興市的適應性測試就涉及了2020 年十大流行詞等新型媒體帶來的新詞語和新華社2021 年度關于三星堆的新聞報道。教師既要以課文為基礎,又要將眼光投向世界,看向不斷進步發展的時代,從生活中發現感受語文。教師要跳出語文的傳統框架,讓生活中的語文進入視野,這樣做既有利于教師基礎知識的鞏固,又能提升教師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度,更好地對語文題進行設計和打磨。
綜上,在語用題的編制上,命題人員能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不斷與時俱進,跟隨時代發展的浪潮不斷變換題目形式等,表現出了強烈的改革意識,大體上實現了多角度多方面考察學生綜合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而在試題的測評上,教師也需要努力進行思想變革,基于課程標準總結測評標準,基于教材和時代發展提升測評能力,基于教學實踐把握測評規律,逐漸促進語用題測評向規范化和科學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