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禮 劉冬云
達爾文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傳承文明,更在于傳承創造文明的方法、能力。語文的方法的知識,包括建模和范例,如語文知識的建模與范例、學習過程的建模與范例、考試答題的建模與范例等。建模與范例,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1.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編碼系統理論為建模提供了依據
編碼系統,是指學習者對各類信息進行分組、組合、重組的內在系統。編碼系統有正遷移和負遷移屬性——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整理錯題本,歸結建模要點。
編碼系統形成要依靠定勢、需求狀態、掌握具體知識、訓練多向性等四個方面,這對語文教學的啟示就是:定勢——建模和習慣養成;需求狀態——與高中生的高考需求密切相關,與個人成就需求密切相關;掌握具體知識——各類教學要歸結到知識建模和答題建模這個基本點上,綱目清晰;訓練多樣性——訓練是為了總結知識和應用知識,要做好有代表性而又貼近具體教學的仿高考題型的訓練。
2.布魯納的智慧生長理論為建模提供了依據
根據布魯納的智慧生長理論,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一是要做到建模的開放性,做到模式更新、內容延伸;二是要與時俱進,運用信息化成果和手段促進教學。
布魯納認為,智慧生長和認知生長是同一概念,而知識是隨著環境變化和時代發展而生長著的。為此,我們要建立表征系統,即認識世界的規則。這一規則,就包括建模。
3.皮亞杰的“圖示”理論為建模提供了依據
根據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學習過程有一個圖示、同化、順化、平衡的意義建構的過程,而建立在問題基礎上的語文教學正是把知識建構成體系,做好建模是有效的途徑。
任務與問題的終極目的是建立“圖示”——建模。通過任務驅動與問題導向,學生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圖示,通過類似的任務訓練進行認知結構即圖示擴充——同化,在完成新任務(新知識)的時候舊平衡被打破,而圖示得到了修改或創造——順應。這個圖示,就是我們各科教學所致力于的建模。
1.文言文建模的教學范例
2021 年新高考語文I 卷中的文言文題型包括:斷句、文化知識、內容概括、譯文、語句解析等。
為了提升學生的文言文考試能力,讀懂原文是基礎,譯文是讀懂原文的高級層次。譯文教學應該圍繞以下方面做好建模。
(1)知識建模:以掌握120 個文言實詞和“之乎者也、因為所以、何其而且、若乃焉則、于與”等18個文言虛詞為主要內容。教師要掌握實詞和虛詞的范疇,在高一到高三的文言文教學中把實詞和虛詞的識記教學作為重中之重。如在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第16 課《赤壁賦》的教學中,結合120 實詞,引導學生記住如下句子及加點的詞語的含義: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在上兩例中,教師再歸結重點字詞的含義知識模板,比如“固”: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鴻門宴》)固:本來。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固:確實,實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固:固然。
固請,召有司案圖。(《廉頗藺相如列傳》)固:堅持,堅決。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固:頑固,固執。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過秦論》)固:牢固、險要的地勢。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固:牢牢地。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天時不如地利》)固:鞏固,安定。
(2)方法建模:教師引導學生歸結如下文言文譯文方法。
譯文的基本原則:信、達、雅。
譯文的基本方法:對譯;字落實,句通順;直為主,意為輔。
譯文的具體方法:擴、換、留、調、補、刪、合、轉。
(3)譯文教學過程建模。
自主譯文一文兩行:抄寫原文,下面兩行對應單個字解釋及譯文。
課本譯文:紅筆標注與字典查閱。字典可以用網絡“漢典”查找、篩選。
合作探究:同學交流疑難與教師解疑,小組檢查訂正。
積累存儲:重要知識和方法,整理存儲在“微信——微云”上。
2.現代文建模的教學范例
我們在統編版必修下冊第10課《習近平博鰲講話》群文閱讀教學設計附錄了如下建模要點。
(1)客觀題建模要點。
①答題步驟建模。答題按五步進行:速讀—審題—跳讀—定位—對照—判定。
②選項設題陷阱:斷、過、強、答、混、張、無、以、偷、篡、曲。其中,斷:斷章取義;過:過于絕對;強:強加因果,強加條件,強加關系;答:答非所問;混:混淆時態,混淆已然未然,混淆偶然必然,混淆范圍,混淆程度;張:張冠李戴;無:無中生有;以:以偏概全;偷:偷換概念;篡:篡改原文;曲:曲解原文。
(2)主觀題建模要點。
①答題步驟建模。答題也按五步來進行,其中“速讀”與客觀題合并進行:速讀—審題—跳讀—定位—建模(題型、知識點、模板、采分點)—作答。
②現代文主觀題建模,要注意以下幾點。確定題型:內容(知識、理解、篩選、概括、分析)——鑒賞(作用、語言、技巧)——探究(運用、評價)。根據題型明確知識點,如論證特征題可以從論證結構、論證方法、論證語言、論證角度以及其它顯性特征等方面作答。答題過程模板,一般有分條式、點析式、總括式、提煉式、作文式、對應式等幾種,也可以混合,如“點析式+分條式”。采分點,如3-4 分有2 個采分點,5-6 分有3 個采分點,并遵循“要多多益善,不要畫蛇添足”的原則分點分條。
1.德國范例教學法為我們提供了依據
“范例”一詞出自拉丁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16 世紀以來歐洲的夸美紐斯與康德等人都對范例的作用有過論述,而近代裴斯泰洛齊的“要素教育”概念、布魯納的“學科結構”教學論也對范例教學提供了實踐與理論基礎,而中國的葉圣陶等人多次提到“教材就是例子”,也是這個道理。
范例教學法,是20 世紀50 年代在前聯邦德國出現并最終得到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法,是對精選的、具體的、簡潔的事例、題例等范例進行教學和學習的一種教學法,是為了適應大規模的工業化和科技快速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教學法,這對今天快速發展的中國同樣適用。
范例教學法按照“個—類—規律—體系”的順序形成知識、方法體系,其中范例是起點。也可以這么說,“個”就是范例,相當于理科的例題、法院判案參考的高法經典案例等;“類”和“規律”相當于前文談到的“建模”,建模要有范例支撐,而范例要上升到建模。如《〈祝福〉披題入文教學設計》中,標題的作用歸類就是“知識建模”,是“類”和“規律”;《祝福》標題的作用就是范例,是“個”。在教學中讓學生記住經典例子,并由此在答題時遷移、借鑒,就是這個道理。
2.奧蘇貝爾的命題學習理論,提示范例教學的重要性
奧蘇貝爾運用同化理論,將概念學習一般分為三種:下位關系學習——概念應用、例證,新知識是由于對舊知識的理解、應用而產生的,附屬于舊知識;上位關系學習——概念歸類,新知識是對原有的知識進行概括而產生的,統領舊知識;組合關系學習——概念遷移,新知識和舊知識非上下位關系,但它們之間可以因為有意義的聯合而構成新的體系,新舊知識是并列的。
我們發展奧蘇貝爾的理論,將學習中的項目任務分為三類:下位任務——利用已有的知識、建模成果、范例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相當于達標測試,而高考本質上也是一種達標測試;上位任務——對已學的知識進行建模提升、擴展遷移,歸納出易識記、可作為標準的范例;組合任務——舊知識的建模成果、范例對學習新知識的啟示、借鑒作用。
1.作文教學建模及范例
我們結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和必修下的課文《勸學》《師說》《六國論》可以歸納出如下議論文建模要點:
觀點式或論題式標題。
首段論點或首句論點、首句分論點。
“引論—本論—結論”式論證結構。
例證、喻證、引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含正反論證)等論證方法。
開篇入題、就事論事、旁征博引、首尾呼應、一段一意等寫作方法。
而這3 篇課文或3 篇課文的部分內容,就是議論文全文或部分建模要點的范例。
2.小說戲劇環境描寫的作用建模及范例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祝福》一課的環境描寫建模要點概括如下:
點明時間地點;創設故事背景。
渲染環境氛圍。
暗示或交代故事情節。
奠定感情基調;寄托作者情感。
表現人物形象或品質。
突出主題。
線索作用,貫穿全文,結構嚴謹。
設置懸念,引發思考,吸引讀者。
隱含比喻象征意義。
我們可以用下面例題作為范例,要求學社結合范例記住建模要點。
小說一共描寫了4 次“祝福”情景。開篇和結尾“我”又回到魯鎮看到的祝福場景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參考答案如下:
(1)渲染環境氛圍。祝福本來是歡樂祥和的,但行文間籠罩著冷漠壓抑的氛圍。
(2)推動情節發展。祝福夜祥林嫂離世,她是被迫害致死。
(3)逐步點明主題。祝福是祥林嫂的受難地和傷心地,禮教是殺死她的背后黑手。
(4)表現人物性格。這些描寫,側面表現出魯四老爺的迂腐、頑固、殘忍,“我”的自私、軟弱和逃避,祥林嫂的抗爭和麻木、絕望。
在這個范例中,既有知識建模的內容,又有答題建模的內容,如“分條式+點析式”,又如6 分3 點以上的賦分意識等。
建模相當于數學中的公式,而范例相當于數學中的例題。公式屬于抽象的邏輯思維,是根本,是“里”;而范例屬于具體的形象思維,是實踐樣例,是“表”。范例與建模表里結合、形象抽象配合,既利于學生理解,又便于學生記憶,效果會更加明顯。
我們一直提倡自主學習,但自主學習的前提是自主者要具備必要的知識儲備、能力儲備和習慣養成,而建模與范例相結合的教學就是為提升自主能力而準備的。學生借助于建模和范例,能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學習效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效果會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