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扣 任麗艷
統編普通高中語文教材中專設了“勞動光榮”主題單元,對應“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設計了以下單元學習任務:(1)討論單元人文主題“勞動光榮”,認識勞動的價值與意義,樹立新時代勞動觀;(2)學習有關勞動者的通訊作品,討論人物通訊報道的角度和寫法,評選推薦優秀新聞作品;(3)學習有關“工匠精神”的新聞評論,理解新聞事實與評論的關系,理解評論的輿論導向性;(4)專項寫作“關注事例和細節表現熟悉的勞動者”。
統編語文教材本單元的創新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科育人”的教學思想,明確了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內容元素及活動方式,體現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學科擔當。近年來,筆者以在研省級重點課題為驅動引領,在高中語文教學的日常實踐中思考探索,形成了在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的有效路徑。
語文的魅力在于一種指引人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它像一盞不滅的明燈,照亮人們心中的真、善、美。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勞動專題單元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相關教育元素,發揮以勞育德、以勞養心的功能。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人間萬事出艱辛”,一切美好夢想的實現,都需要強大的精神激勵,都需要付出不懈的艱苦努力。本單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沈英甲)、《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林為民)、《“探界者”鐘揚》(葉雨婷)等一組課文,正是勞模品質的典型體現,正是需要引領學生深入學習、用心領會的。
《2004 感動中國頒獎詞》中說:“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沈英甲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一文,則描述了袁隆平是如何帶著專業知識下水插秧,幾十年如一日的勞動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他對勞動的踐行與堅持讓他成為勞動教育的世界范本。
同學們認真分享、解讀著鮮活的典型的文字,他們會更深刻理解:勞模精神是“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他們奮斗拼搏的精神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勞動的內涵在更新,勞模的標準在“進階”,但勞模精神始終是不變的秘笈。這24 字的勞模精神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在任何時候都會需要,都不過時。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通過單元文本的學習,浸染、養成勞動品質,這正是勞動教育的意義所在。
從古到今,我國有大量有關勞動題材的文學著作,不僅具有很濃郁的地方特色,而且洋溢著深厚的民族情懷,讓學生能從勞動文化中感受中華崇高的民族精神,了解勞動文化正是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從而得到美好德行的熏陶漸染。
帶領著學生在這樣的勞動題材作品中暢游,走進主人公充滿熱情地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活,并顯示出巨大的智慧與勇氣的精神世界,可以深刻的體會到他們不僅是社會生活的主導者,也是實現個人價值的自覺者。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從頭到尾都在歌頌一個主題:勞動的價值和光榮。孫少安是作品重點描述的人物,他從六歲開始砍柴,十三歲輟學在家,他留給我們的背影總是在勞動。正是這種對勞動的熱愛讓他的情感有了寄托,讓他在磚廠經營不善時可以用力頂住。從整部作品來看,只要作者欣賞的人物,都是熱愛勞動的。每一個階層的人,他們都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為了自己人生的美好,為了自己所愛的人努力地奮頭,只要勞動著,人就是美麗的。這部作品的卓越不在于華麗的辭藻,而在于用最樸實的語言譜寫了一首對于普通勞動者孜孜不倦追求幸福生活的贊歌?!皠趧邮切腋5模瑹o論在哪個時代”——《平凡的世界》清楚地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真諦。
在本單元學習中,讓身處新時代的高中學生拓展閱讀此類作品,可以激發當今青年學生追逐主人公的足跡,探尋并發揚他們骨子里的民族精神,成就自己非凡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是以多彩活動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學生對勞動的興趣需要多姿多彩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勞動習慣需要在勞動實踐中得以形成。在本單元教學前后,課題組團隊精心組織開展了多項活動,如結合“三八節”開展的系列活動“我為媽媽送禮物”、《媽媽您辛苦了》征文活動、“巧手裝扮我們的教室”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勞動的機會,給了學生全新的體驗。學生興致致勃勃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既培養了勞動習慣,也受到了愛親、孝親的教育,收到一舉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以情理引導正確勞動觀念的形成。某件事能否完成以及完成情況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行者的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因此,要幫助學生養成勞動習慣,就得先幫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課題組老師發動各班級開展了一系列以勞動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如《勞動最光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主題,可以深入淺出地講清勞動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懂得勞動光榮,不勞而獲可恥,每一個人都應該勞動,不僅用腦來勞動,而且要動手勞動。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念后,學生的勞動態度自然會發生轉變,也就更加樂意學習、樂意勞動了,從而主動去享受勞動帶來的快樂。
勞動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基礎,智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內容。隨著社會的進步,新時代勞動教育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對教育的目標對象也應有多項能力的提升。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提出的18個學習任務群中,“文學閱讀與寫作”“實用性閱讀與交流”“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等正是對學生語文能力要求在不同層面的體現。
新課標“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明確指出:“精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話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币虼?,通過對傳統勞動文化知識的了解,以點帶面,學生可以更深刻地體悟勞動主題文學作品的內涵,從而提升解讀能力。如舉辦“勞動之美”主題知識競賽,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勞動知識的熱情,加強對勞動精神的教育,使其在豐富有趣的競賽氛圍中增強勞動意識,共享勞動之美。通過競賽,學生加深了對勞動知識的了解,豐富了自己的勞動知識儲備,在參賽過程中還增強了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再如舉辦“勞動之思”讀書交流會。以閱讀與勞動相關的文學作品為主要內容,并把勞動教育巧妙地融入導讀、批讀、交流等活動環節,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相互促進。除推薦書目外,學生還閱讀了《駱駝祥子》《白鹿原》《人生》等作品,每次閱讀之后都會寫下自己的心得。讀書會為學生的交流溝通提供了平臺,大家暢所欲言,讓同伴、老師感受到他們對勞動的深刻認識與獨特見解。教師在補充勞動知識的基礎上,從作者、時代、主題等多個方面幫助學生深入分析,引導學生發掘作品的內涵,提升對傳統勞動文學作品的解讀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結合所閱讀的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寫作的一般規律,捕捉創作靈感,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和表達方式寫作,與同學交流寫作體會。嘗試續寫或改寫文學作品?!蓖ㄟ^對勞動作品的閱讀品賞,學生對勞動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教師進一步動員大家以經典作品為基礎,嘗試自己創作與勞動有關的作品,如詩歌、散文、小說等。學生興味盎然,都在自己的作品里表達或闡述對勞動的看法。如有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我從勞動人們身上學到了一種最寶貴的品質,那就是不管有無收獲,或收獲大小,從不中斷在土地上汗流浹背的辛勞;即使后來顆粒無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勞動。我愿和他們抱有同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勞動。我已經度過許多失敗的白天和灰心的夜晚,制造過一片又一片文字的廢墟,但我依然愿在這廢墟中汗流浹背地耕種。我相信這樣一句名言:人可以虧人,土地不會虧人。”
作家對于勞動的信仰應該是從農民群體上而來,從勞動人民的精神力量自然而然的生發。路遙就曾說過:“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不論什么人,最終還是要崇尚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如何對待勞動,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課題。”而學生們經過二度創作,對優秀的勞動題材作品增進了認識與理解。大家在作品中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愛生活,愛勞動。通過勞動體現自己的價值,通過勞動改變自己的生活。
桑新民說:“信息化的社會環境與對學生學習規律的研究成果相結合,正在創造出各種高水平、高效益的嶄新學習模式,如何盡快適應和駕馭這種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模式,已成為當今世界舞臺上一場最激烈的競爭;探索信息時代人類學習的一系列新挑戰和新規律,創造出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學習與教學新理論,則是教育工作者的時代使命?!痹趧趧咏逃校碌膶W習環境與學習模式可以得到更加便利的開發與運用,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跨媒介傳播認知水平與操作能力的提升。為革新學習模式,感受身邊人物,弘揚勞動美德,我們先后組織了“走進普通勞動者”系列活動,如“最美勞動瞬間”攝影大賽,攝影的意義在于記錄歷史,讓歷史定格在一瞬之間,讓瞬間成為永恒。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用相機捕捉勞動美的瞬間,讓這一刻定格下來、記錄下來,而記錄又是為了傳播、分享。僅通過文字、通過語言可能比較難以想象,而有了照片或者視頻的幫助,人們就能通過畫面了解勞動,這種方式更加直接、有效。在參賽的作品中,讓全體學生產生深刻感觸的是市區一位環衛工人工作的視頻:她認真努力地掃起地上的灰塵,大豆般的汗水不住地往下流,汗水濕透了她的衣裳,她也顧不得去擦一擦。她頭上原本淡黃色的草帽被太陽曬成了深褐色,在清掃的間隙里,她用袖口拂去額頭上細密的汗珠……從這段視頻中,同學們看到了環衛工人勞動的艱辛,感受到要尊重勞動者,要自覺地去保護環境。
再如“身邊勞動者”訪談大賽。首先,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在校內進行采訪,采訪對象有每天打掃包干區的同學、食堂工作人員及教師。校外采訪對象主要是環衛工人以及自己的父母等,從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真實地去感受勞動的美。各采訪小組要明確活動的宗旨與目的,圍繞既定的目的去確定對象、采集素材,做到準確、真實地反映勞動事件。采訪要想取得成功,事先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好的策劃能力與現場溝通能力。采訪之前,采訪者需要熟悉采訪對象的基本情況,擬定采訪提綱,確定采訪對象的時間地點等等;采訪過程中,應當緊緊扣住“勞動”這一主題進行提問,并做好詳實的筆記;采訪結束后,要及時整理,形成一篇內容完整、方法手段豐富的采訪報道,報送到學校參加大賽評比。學生們通過采訪身邊的勞動者,深入勞動者的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與耳朵真切地感受他們所認為的勞動是什么樣的,這既讓學生直接獲得了有關勞動的第一手信息,又鍛煉了學生的多媒體操作能力。
本單元教學實施中,我們可以以統編教材文本為基礎,將勞動作品鑒賞、勞動技能教育與手工作品制作活動穿插、結合起來進行,以培養學生的審美力、創造力和表現力,有效激發了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與追求,這種追求又反過來加深了學生對勞動生活的熱愛。
凱洛夫《教育學》指出,“除了養成學生對于勞動重要性的認識以外,同時,必須培養他們正常的勞動技能和習慣”“養成他們愛好和尊敬勞動的情感”“養成他們有計劃地、堅強地工作技能與習慣”“養成他們對勞動的自覺的社會主義態度”。勞動美學觀就是用勞動美的觀點去認識人類的勞動和從事勞動的人。勞動給人類提供了物質和精神食糧,勞動能改變自然環境、美化生活空間,體力勞動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給人以巨大的物質享受;腦力勞動利用科學知識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類更加文明與進步。勞動是美的,從事勞動的人更美。因此,對青年學生進行勞動美學教育,就是要幫助他們樹立“勞動光榮、不勞動可恥”的人生觀,實現青年學生勞動者身份的自我認同,以勞動者自居,以勞動者為榮,時刻不忘勞動人民的本質,不改勞動人民的本色。
本課題組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勞動者,體會、感悟勞動之美。正是在對勞動美的真切感受、用心欣賞與動態評價過程中,學生產生了對美的需要、追求乃至創造美的沖動。如組織開展“大美勞動”主題演講比賽活動,讓學生充分表達對身邊勞動者的贊美,弘揚熱愛勞動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尊重勞動者,號召學生自覺參加勞動,為更多的學生提供一個盡情揮灑創意、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學校在高一年級組織了“大美勞動”主題演講比賽。選手們以《勞動志強》《讓勞動賦予生命以價值》等為題進行了精彩的演講。選手將自己關于“勞動”的想法進行了闡述,倡議從學校值日、家庭衛生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從我做起,熱愛勞動,在勞動中幸福地付出。他們這樣講道:“勞動須從手邊起,或大或小,或簡或繁,或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但凡可為國家建設、社會進步添磚加瓦,皆是勞動?!毖葜v比賽的開展還有效地增強了學生書面語言、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為學生施展才華、豐富素養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又如,設計黑板報,在特色空間中傳播勞動理念。發動學生通過繪畫、作文等形式,制作“勞動最光榮”“我愛勞動”等主題的黑板報。不僅摘抄有關勞動的名言,如“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等;也有通過繪畫表現勞動的具體樣態,展現勞動之美。黑板報這個小小的空間,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特色鮮明,因而對學生擁有較強的吸引力。它讓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勞動在身邊,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增學生的審美品位。
這些活動既與教材文本中的勞動主題相關聯,又能凸顯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的特色,緊貼身邊人、身邊事,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反映勞動創造幸福、勞動實現夢想的觀念,表達出學生對祖國、對家鄉、對勞動、對生活的熱愛?;顒诱宫F了新時代高中學生的蓬勃朝氣,歌頌了勞動者的偉大品格和勞動精神,引導廣大同學體會勞動的艱辛與收獲的欣喜,感受到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激發了青年學生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讓他們自覺將個人發展夢與“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起,爭做新時代熱愛勞動的好青年。
課題組關于“勞動光榮”主題單元教學實施的實踐表明,在學科課程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語文學科有著較強的優勢與較多的便利。在后續跟進研究與教學實施中,內容上需要進一步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勞動精神與勞動品格教育,形式上需要探索主題引領下單元模塊學習任務的項目化實施,以更好地實現高中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貫通,幫助學生在發展語文學科素養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更積極地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