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萍
在現階段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受到應試思想和制度的影響,部分教師對于教學細節的關注度不足,他們往往在帶領學生疏通文意、了解文本的主旨思想后,便不再重讀和審視文本的細節,也不會文本中隱藏的信息,所以在解讀細節時,由于學生尚未養成良好的細節閱讀習慣,便導致他們出現“一頭霧水”的情況。而還有一部分教師關注細節教學,以致力于挖掘文本中的細節,但是卻未能設定明確的目標,所以學生難以從細節中獲取有效信息,這也說明,這樣的細節教學僅是浮于表面。這些問題阻礙了文本閱讀和鑒賞分析的教學之路,教師應規避上述問題,真正體現出語文課堂的教學價值和作用。
情節是小說的主要元素之一,是推動故事發展的線索,它貫穿于文本的始終,眾多的情節構成了小說文本的整體,其中,依據事件的影響范圍和發展情況,又可將情節分為大情節和小情節,還有銜接大小情節的過渡事件,這些過渡事件便是人們常說的“細節”。由以上分析可知,細節具有銜接故事情節、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價值,在文本閱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指引學生牢牢地把握故事的情節,通過品鑒和分析細節的方式,了解文本的推進歷程和故事的前因后果,以幫助學生建構文本框架、理清主要內容。
《百合花》是一篇短篇小說,它以通訊員護送“我”到前線包扎所,“我”和通訊員一起去借被子,通訊員因救人犧牲,新媳婦將帶有百合花的被子獻給他,這三個內容為主要情節,而這三個情節又是由許許多多的細節聯結起來,才能使得各個情節之間過渡得十分自然和順暢。在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關注主要情節中涵蓋的細節,在分析細節的過程中明確文本的演進歷程。例如,在借被子的主要情節中,得由于第一次失敗經歷,通訊員獲不再愿去借第二次,當“我”提出再一次借被子的要求時,他表現出“像釘在地上似的”的執拗狀態,可是當“我”將聯系群眾的話告知給他后,他“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帶我走了”,這說明他自始至終都將群眾放在心中的主要位置。而在經過一番努力借到被子后,通訊員礙于面子不肯接被子,最后又慌張轉身,從這兩個細節可以看出他質樸的本性,也能看出他永遠將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經過這些細節的鋪墊,當聽見通訊員撲在冒著煙的手榴彈上時,便成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就是這樣一個舍己為人、一心為民的通訊員,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已經體現了他的美好品質,而最后他為保衛人民的安全而英勇犧牲,也成為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在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除直接描寫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之外,還可以通過細節描寫建構立體、多元和鮮活的人物形象,讓讀者在腦海中烙印人物形象的圖式。而且,利用細節描寫的方式刻畫人物,也不能單純地依靠某一個詞匯或者某一句話,需作者借助細致的語言描寫以及卓越地鍛造語言的功力,并將不同的細節整合起來,方能構成一幅完整的人物圖像。對此,在解讀文本內容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控文本的細節,將不同的細節疊加起來,一筆一筆地勾勒出人物的立體形象、組成人物圖式,促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人物的美好品格和性格特征。
從《百合花》的文本內容中可知,這篇小說以通訊員和新媳婦兩個主要人物為主,作者為了增強人物的鮮活性和生命力,利用豐富的細節描寫刻畫這兩個人物,為文本增添了亮點和活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焦點放在文本內容中,讓他們從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描寫中體會通訊員和新媳婦的美好品格。以“通訊員”這一人物為例,作者為了刻畫其質樸、害羞的性格,于文本多處埋下了伏筆,如,在護送“我”去包扎所的道路上,通訊員與“我”之間始終保持恰當的距離,作者在文本中提及“奇怪的是,我從未見他回頭看我一次”,通常來說,路上只有“我”與通訊員二人,在未回頭看“我”的情況下,卻能始終保持合適的距離,這也說明是他本意使然。而后,兩人在路上休息一段時間,作者以“他開始抬頭看看天,又掉過來掃了我一眼”表明通訊員催“我”起身的動作,于這一細節處說明他快速地看我一眼,又馬上撇開目光,這樣的描寫方式與前文的表述相契合,體現了通訊員質樸、害羞的性格,同時,在后文借被子的情節中,也借助通訊員的肢體動作再一次印證了他的個性特征。通過分析人物的動作、神態等細節,可以全面地了解其個性特征,也能使得人物更加鮮活、更具“人氣兒”。
審美意識和能力不僅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認識外界事物、陶冶情操的必備素養,正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強調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的能力。基于上述要求,教師應在細節教學中帶領學生解析文本中審美意境,由文本中的細節描寫獲得審美感悟,從而使高中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增強審美意識。
在《百合花》的文本教學中,教師可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于“百合花”這一意象中,從文本的標題和文本的末尾“百合花的被子”中展開審美鑒賞活動。首先,從“百合花”的本意出發,以“你知道百合花有哪些象征意義嗎?”為啟發性問題,讓學生明確百合花象征著“美麗”“百事順意”和“百年好合”等含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將“百合花”放在文中的語境中進行賞析和品讀,找出其獨特的審美意蘊;其次,學生從文中尋找細節,以“新媳婦將百合花被子借出去”的這一細節體會軍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并由“新媳婦將被子鋪在屋檐下”與“天邊涌起一輪滿月”的畫面結合起來,感受其中蘊含的審美元素,也可以體會到人們將美好的希望寄寓在“百合花”這一意象中,進而使讀者從“百合花”的審美畫面過渡到人們心底的期望,以此增強學生發掘美和欣賞美的素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挖掘和品讀細節,圍繞著“百合花”這一主要意象,感受文本中的畫面美以及軍民之間的人性美。
《百合花》記錄了革命戰爭年代的真實故事,以豐富的情節和語言贊揚了通訊員高尚的道德品質,展現出從平凡中感受偉大的人文主題。基于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分析細節的過程中感受其偉大之處,從上文中提及的“與‘我’保持距離”“掃了‘我’一眼”“偷偷地用毛巾拭汗”等細節中,明確通訊員質樸的品格,而后,從“慌慌張張地轉身就走”等細節中品味通訊員天性善良、少年期十足的特征,以及“毫不猶豫地撲在手榴彈上”的細節中,升華本文的思想情感,體會到紅軍小戰士為人民付出生命的偉大品格,從而通過細節的描繪和解讀,帶領學生感悟文本的思想內核。而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師也要引導他們針對某一個細節進行細致解析,在課堂上分析自己的思路,并在互動的過程中深化閱讀感悟,如此,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便能取得超越預期的成果。
從《百合花》的文本教學中可以看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握細節,引領學生細致分析文本中的情節、人物、審美意象等,既能夠發現文本中隱含的信息,也能培養學生挖掘信息和認真閱讀的良好習慣,有利于學生達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學習效果。而在教學進程推進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通過觀察法和針對性的指導方法,讓學生重視文本中的細節之處,以此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加強教學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