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環緯,邱佳雄,曹錦林,張 奇*
(1.武夷學院 茶與食品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錦川(武夷山)茶業有限公司,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自2015 年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下文簡稱“互聯網+”大賽)舉辦以來,共累計參賽團隊603 萬個、參賽大學生2 533 萬名,無不彰顯出廣大青年學子的創新創業活力與激情[1]。大賽將立德樹人理念與“雙創”教育有機融合,堅守育人育才“本色”,實現育人與發展的統一,進而培養出一批批創業創新的生力軍。在“互聯網+”大賽的創新意識與創業項目的聯合驅動下,不僅能夠促使大學生在學業方面形成專業知識框架,驗證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可行性。同時能增強大學生的自主思考、分析與決策能力,讓其實現由知識學習到能力兼備的過程轉化,實現對學習、生活以及工作發展能力升級強化的目標。“互聯網+”大賽因其特色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加之其賽事的比重和分值都位居學科競賽首位,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風向標”。本文以武夷學院(以下簡稱“武院”)茶與食品學院——《貢白計劃》項目的打造為案例,對地方院校項目打造和資源挖掘、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培養、項目孵化平臺創建等情況進行多方位分析,以期在廣度上發現問題、深度上剖析原因,進而探尋出路,以便更高效地促進地方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良性發展。
近年來,地方本科院校已將“互聯網+”大賽設立為學校A 類賽事,并以此賽事作為評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時效性,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有待思考和解決。
經調研發現,面對剛踏入大學校門的大一新生而言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有誤,不了解何謂創新創業,潛意識中認為就是要有好的點子,用創新的方式去實踐后獲取一定的利潤才叫創新創業,更有甚者將創新創業與自身畢業后的就業意向、薪資待遇劃上等號。再有部分高年級學生對“互聯網+”大賽的賽制理念及評分標準解讀不夠深入,自身想做的事情經過前期一定的市場調研后發現已有專業人士在從事,再加之所看到的已獲國賽優秀名次的項目數據及質量就望而止步,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無法精準把握社會動向、痛點問題、發展趨勢,進而導致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逐漸淡化,項目的挖掘受到瓶頸。
地方院校對于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不系統。各高校各院系之間對于是否開設創新創業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存在差異。二是課程形式、內容不具代表性。不能有效結合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理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通識教育內容較多,結合最新創新創業環境的實際案例相對較少,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創業現實需求。三是課程內容與專業匹配性較差。該課程因在學生教學培養方案的學分占比相對較少,無法結合高校特色專業學科內容的多元化,以及教學定位、教學目標的統一化,進而影響學生對該門課程的重視程度與自身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提升。
部分高校已有建立科技園、創新創業中心、創業園和創客空間等人才孵化基地,但該基地的實際運營情況參差不齊,空間利用率低,存在掛牌工作室居多,實際項目運營較少,學生多數用于自習與休閑娛樂的一個“好去處”。再者,由于統籌高校創新創業的職能劃分上存在多部門協同管理,未能將基地實際運行項目有效結合,統籌推進,加之主管部門也存在身兼多職的情況,缺乏配套的基地運行考核機制與促進機制,導致未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基地的運行和管理當中去。與此同時,基地與地方優勢產業、優秀企業聯系不夠緊密,不能夠充分挖掘地方企業的技術難題與現實需求,而對于政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創新創業扶持政策的解讀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方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大學生實現人生夢想的需要[2-3]。
由校方主要負責部門主辦,各二級學院承辦創新創業系列講座,有針對性地對師生開展專業性指導培訓,并同期相對集中地舉辦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活動及基礎賽事,如“挑戰杯”“科技節”“創青春”等系列賽事。與此同時,通過校院兩方在官方媒體進行實時宣傳報道,校園內設立創新創業交流中心,定期開展學習心得交流體會,擺放與創新創業相關聯的宣傳展板,營造創新創業氛圍。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創新創業教育不只是為了創業和學習理論知識,而是培養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強有力體現。不斷提高廣大師生的重視程度,深入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精神、創新意識。
在項目挖掘方面,高校作為創新創業的高地,主要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形式開展。大賽開展以“特色項目”為依托,凝聚師生的“三創智力”。設計有潛力、有特色的創業項目是創新創業育人工作的第一步。可通過:(1)從專業角度出發,通過分析目前市場有哪些問題未能很好解決,而恰好可以通過自己的專業技術或者手段解決;(2)從市場角度出發,政策鼓勵的方向再研究,用自己的辦法去助力和解決;(3)從興趣角度出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足夠的興趣,在實踐道路上,不至于遇到一點困難就半途而廢;(4)從家族經商角度出發,可以進行模式升級,從而立項;(5)從科研角度出發,加入科研團隊,積累經驗、技能,為以后創新創業打好基礎。
制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路線,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提供相配套的指導培訓以及工作場地、工作經費支持,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設立多專業人才授課,授課內容包括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學科競賽賽制解讀、精品項目分析、管理學、營銷學和演講技巧等。與此同時,對于教師而言,鼓勵高校教師創新創業,高校政策支持,釋放人才活力,避免科研閉門造車,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研轉化落地,結合思政教育,提升第二課堂教學質量,創造社會價值[4];對于茶學專業的學生而言,通過與專業結合的創業,加強對專業的認識、實踐以及興趣。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思考、分析與決策能力,讓其實現由知識學習到能力兼備的過程轉化,實現對學習、生活及工作發展能力升級強化的目標。創業成功固然好,不成功也能練就一身本領,雙管齊下。
“互聯網+”大賽是創新創業項目的打磨發展過程,也是大學生綜合能力體現的平臺,這時選擇創新創業為重要突破口顯得尤為重要[4],在大賽中不斷完善項目、提升項目、完善自我。為確保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的時效性,高校應盡其所能地建立人才孵化平臺與項目訓練基地,不斷更新基礎設施建設,使大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創業住所”。基地由一部門牽頭,多部門協同管理的模式進行,不定期開展名師宣講、走訪調研、聯動地方企業工作,收集創業學生的問題,及時跟進。
各大高校是創新創業的主要陣地。以地方高校武夷學院為例,武夷學院是福建省首個創新創業基地,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7 200 m2,共配套326 個工位,同時建設有“三創”集市、VR 體驗區、項目路演中心、創客茶室、心理與拓展中心、綜合服務臺、分時會議室及創業大本營培訓基地等公共辦公服務區域。基地完成350 名專家組成的“三創”導師庫建設目標。由天使投資人、成功企業家、技術專家、成功創業畢業生和校內專業教師組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保駕護航。
武夷學院采用“六結合”的運營模式,確保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順利開展,如圖1 所示。

圖1 “六結合”模式
基地先后獲批“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福建省首批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福建省青年創業示范園區”“福建省眾創空間”“福建省星創天地”等20余項平臺(榮譽)稱號。并于2021 年獲批“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學校先后獲批“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福建省創新創業創造教育示范高校”,并入選“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聯盟第一屆理事單位”“全國高校實踐育人暨創新創業工作聯盟第一屆理事單位”。為武院學子的創新創業平臺筑牢夯實基礎。
茶與食品學院茶學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福建省重點學科。學院建有“茶葉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茶葉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教學科研平臺,通過專業教師與學工隊伍共同研討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方法和體制機制,積極發揮茶葉工程中心、中國烏龍茶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的科技文化引領作用,凝聚高校和社會各界力量,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和智力優勢,為茶產業提供優質的創新人才,為區域優勢特色茶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保證[5-7]。
創新創業具有重要的思教育人功能。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積極培育創新創業青年,不斷孵化創新創業項目,通過《貢白計劃——小白茶產業振興專項服務計劃》,引導大學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大學生回信精神,不斷探索“當代茶圣”、茶葉事業復興與發展的奠基人吳覺農的茶人精神。在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引導武夷學院茶學專業大學生夯實專業技能、提高專業自信、錘煉意志品質,為中國茶學事業培養素質高、技能強、思想新的青春力量。
《貢白計劃——小白茶產業振興專項服務計劃》項目采用“老帶新”共創模式,如圖2 所示。“老帶新”模式通過老師帶學生,高年級帶低年級的方式,完善人才結構,以黨建、團建、班建和畢業設計(以下簡稱“畢設”)等方式,將中共黨員、積極分子、團員和志愿者組織在一起,按各專業各特長分配工作,把專業學習融合到社會實踐中,實現團隊人員的培育與換屆,保障項目可持續發展。

圖2 《貢白計劃》“老帶新”模式圖
同時,《貢白計劃——小白茶產業振興專項服務計劃》項目充分發揮武夷學院茶學專業力量和茶學專業導師資源,推動茶學學生與茶學導師、茶學院校與茶葉產地、茗創團隊與產茶鄉鎮融合共創。組織茶學學子以“青年實踐隊”的形式,讓茶學學生走出校園,走到田間,了解水仙茶發源地、白茶制作工藝、產茶貧困鄉村和建陽白茶發展的現況,從多個方面開展幫扶工作,將武夷學院的茶學智力、技術和項目資源輻射到漳墩白茶,推動漳墩白茶發展復興,助力鄉村振興和綠色興農。開展產品創新,對白茶茶禮的包裝進行大武夷文化賦予、畬鄉文化賦予、紅色革命文化賦予。利用地域的優勢,以點帶面,從武夷出發,面向閩北,充分利用大武夷特色茶文化,以茶文創的形式設計茶類新產品,讓大武夷文化與茶高度融合。
為加強各方聯動,整合力量,《貢白計劃》項目發明“貢白模式”,如圖3 所示。

圖3 “貢白模式”
《貢白計劃》項目整合師生力量,合作地方單位,聯系產業上中下游,實現校政企、產學研的合作模式,進行小白茶產業專項服務。以茶學系師生+合作社茶農為主體,將白茶“引進來”、師生“走出去”,組建顧問、人才庫、交流站、專家庫和企業庫,有效整合地方資源,充分利用茶產業地方優勢,促進校、政、企多方聯動,形成貢白力量。
創新創業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是一種生活方式,可以在實踐中檢驗學習成果,以專業來創業,釋放創新活力、展現創業風貌,更好地實現人生追求。在教學方式方面起到促進產教學融合、技術創新,應用型技能開發的重要作用。我們應探索地方經濟發展需求與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相融合,開辟校外第二課堂,設置具有地方特色與專業特色相結合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選修課程,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平臺同時為企業提供智力與人才支持;創建教學實踐基地,打造創新創業教學體系指導團隊,并研討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成長評價體系貫穿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服務地方茶產業。進而培養出大學生在成人階段的艱苦創業、奮發有為、靈活應變、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的能力,賦予創新創業時代的新內涵。爭做敢為人先放飛青春夢,勇立潮頭建功新時代的新青年,期待創業之花開遍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