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迎冬
(南寧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廣西南寧,530001)
2017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開始對師范專業進行認證工作,旨在通過師范專業認證推進和保障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1]師范專業認證要求師范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三大基本理念,同時強調對課程進行多元的、全過程的評價,并將評價結果用于教學改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將依據師范類專業認證三大基本理念,重新建立課程評價體系,并以南寧師范大學自然地理學課程為例驗證評價體系的效果。
“師范專業認證”一詞是“專業認證”在具體學科專業領域的延伸,指的是專門機構依照認證標準對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狀況的一種外部評價,旨在證明當前和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專業能否達到既定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1]因此,專業認證的目的是通過客觀評估專業是否達到評價標準,注重的是在評估后對評價結果的反思與改進,以保障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專業建設發展。[2]
我國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始于2017年,師范專業認證作為一種新型舉措,它的出現給教師職前培養提出了新標準,通過認證將增加專業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激勵高校加強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教師教育質量。[3-4]因此,如何通過國家專業認證,適應師范專業認證新形勢,已成為近些年師范類院校的關鍵議題。[5-6]
“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作為師范類專業認證的三大基本理念,對我國師范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學生中心”理念下,師范類專業的建設應堅持學生發展、學生學習、學習效果三者的中心地位,旨在強調專業建設要體現以生為本,堅持把學生培養作為專業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7]基于“產出導向”理念,師范類專業的評價關注師范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而非知識掌握的系統性與深刻性,這一理念改變了以往培養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持續改進”理念體現了認證結果的使用,要求通過認證的專業需確立可持續的、動態的發展理念,強調認證只是對專業建設階段性評判,摒棄了“一評定終生”的傳統觀念。
一是以人為本。課程評價提倡人性化、發展性地看待學習過程,認為課程評價是一種對人發展過程的研究。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的課程評價更應該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上,而不是關注結果。要對學生的發展水平和發展動態進行了解,并提供對學生成長有益的建議。此外,評價還應重視學生的意見與建議,盡可能削弱學生對評價的抵觸與反感情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課程評價的全過程。
二是多元評價。現代課程評價需要面向多元化,主要表現為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元化等。[8]師范專業認證下的課程評價內容需關注多方面,既要考查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又要關注學生的成長發展。課程評價的主體需要來自多個方面,如學生反饋、課程大綱等這些易被忽略的環節,從不同的側面為評價提供更詳盡的信息。課程評價的對象不僅有學生,還應有教師、教案等。
三是關注過程。這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評價學生的進步,主要是觀察學生知識、技能、態度的形成過程,關注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經驗獲得、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與同伴的交流合作等,強調把教學實施、學習活動、學生自我評價等都納入評價。[9]評價內容應囊括從目標設定到成果歸納的所有階段,并將全過程信息進行收集反饋。
課程評價的方式一般可分為兩種,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量化評價可表述為:力圖把復雜的教育現象和課程現象簡化為數量,進而從數量的分析與比較中推斷某一評價對象的成效。最常見的評價形式是“課程是否達到這一目標”,類似于泰勒的評價模式,需要收集特定數據(考試分數、問卷等),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得出結論與建議。量化評價的優點是邏輯性強,標準化程度較高,能對課程現象的因果關系做出精確分析,結論也更為客觀和科學。[12]因此,量化評價主要適用于目標的達成度評價,可得到準確的結果。質性評價可表述為:通過描述等手段,對評價對象的各種特質進行充分揭示來進行評價。其目的在于通過對課程廣泛細致的分析,深入理解,進而描述課程的價值和特點。質性評價被定義為一種過程評價,是對過程的描述與反思。[11]質性評價內容增加了對教學本質、課程設計、師生關系、師生行為、建構知識性質等方面的評比,是一個連續性的、動態的、不斷反饋的過程。因此,質性評價主要適用于內容、思想、態度等抽象內容的評價。
由于師范認證要做到全過程評價,因此本文采用CIPP模式確定評價內容,CIPP模式即背景(Context)、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結果(Product)。[12]背景評價是對目標本身進行的診斷性評價,評價內容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定位等。輸入評價是對實現目標所需要的條件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課程計劃、教學方法等。過程評價是對方案實施情況進行評價,是為了獲取方案的實施情況與反饋信息,評價內容包括教學實施方案、教學效果、學生表現、教師反饋等。結果評價是對方案的實施結果進行評價,是為了測量和判斷實施的效果,評價內容包括課程目標達成度、持續改進。因此,本文選取課程目標、課程計劃、教學實施方案、教學效果、學生表現、教師反饋、目標達成度、持續改進共8項作為評價內容,并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基于師范專業認證,其課程評價體系應體現以下內容。
一是產出導向。在該理念下,評價指標要體現課程設計從“輸入”轉向“產出”,例如,課程目標的設置要體現與畢業要求、培養計劃這類最終“產出”的關聯,而不是與教材關聯;課程目標達成度要能體現“產出”的可量化;課程大綱的編寫要體現能力獲得、素質提升這種學習產出,淡化學習的具體內容。
二是學生中心。在該理念下,評價指標要體現課程設計從圍繞“教師”轉向“學生”,例如,教學的實施要體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簡單教授知識;教學效果要體現學生的進步、能力的提升,要求學生對課堂打分,而不是期末考核的教師打分;學生的表現要體現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否增加,而不能用考試分數衡量。因此,總體來說“學生中心”的評價是為了衡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變化。
三是持續改進。在該理念下,評價指標要體現課程從“結論”轉向“發展”,例如,教師的反饋要體現教學的反思、教學的收獲,而不是用了多少教材、自己是否行業專家等;課程質量分析要體現改進的具體措施與效果,而不是單純尋找問題。因此,在“持續改進”理念下評價體系要更能反饋出有用的信息,不但要對學生學習進行指導,更要對教師教學進行指導。
對照師范專業認證要求,將“產出導向、學生中心、持續改進”三大理念融入課程評價中,可將課程評價指標體系重新構建,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師范專業認證下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
自然地理學課程是地理類專業最核心的課程之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對專業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自然地理學必須達到師范專業認證的理念要求,并以課程評價的方式進行論證。本文以南寧師范大學的自然地理學課程為例,用師范專業認證的思維開展課程評價,評價課程是否達到認證要求。
自然地理學課程大綱中各章節的學習目標都是根據4個課程目標而制訂,如圖1所示。其中每個章節的學習目標都可分為價值目標、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很好對應了課程目標。并且章節學習目標中能力目標得到強調,因在學習產出上能力產出最多,符合“產出導向”的要求。
根據2021級地理學科284人的自然地理學課程實施結果,統計了作業分數、考試分數、線上學習情況、學生滿意度等信息,得出8個評價內容的結果,如表2所示。
課程設計部分已基本達到示范專業認證的要求,包括“1.課程目標評價”“2.課程計劃評價”“4.教學實施方案評價”,這3項內容評價結果較好,體現出了“學生中心”與“產出導向”。“3.目標達成度評價”評價結果較為理想,能達到71.8,體現出了“產出導向”,但也體現出能力目標的達成度稍低。因此,今后需要改進能力方面的培養方式,使目標達成更有效。“5.教學效果評價”在“學生中心”體現上并不理想,學生對課堂滿意度評價只有7分,主要反饋的問題是內容太多、太難。因此,可以看出任課教師依然看中知識,而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度。而“6.學生表現評價”在“學生中心”表現上也不理想,綜合得分只有5分。從學生網站討論問題次數與學習資料瀏覽量也可看出該問題,過分追求知識的完整性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衰減,線上線下課堂都容易“冷場”。因此,課程實施中的“學生中心”是接下來教學改革的重點。課程團隊在師范專業認證方案出臺后積極改進課程,團隊教師近一年共同多次探討了教學反思與改進措施,但是改進時間較短,效果還不明顯,“8.改進評價”表現中等。
綜合以上表現來看,自然地理學課程表現出良好的“產出導向”與“持續改進”,但在“學生中心”還存在不足,需要在提升學生參與度上加強改進。

圖1 “自然地理學”課程大綱與關聯圖譜

表2 “自然地理學”課程評價體系與結果
用師范專業認證的理念對課程評價體系進行重新構建,根據“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三大理念將課程評價體系分為三部分,并依據認證理念重新設置了8個評價內容與相應的評價指標。通過自然地理學課程實例證實,該評價體系能很好地評判出師范專業認證理念的達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