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習作練習能夠為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語言的魅力,提高自身創新思維能力。但是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存在不重視習作教學環節、教學方式單一等現象,這容易導致學生出現一些學習上的問題。文章探究了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以期提高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張立華(1979—),男,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文津路安宜實驗學校。
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習作是一個投入多而見效慢的教學板塊,不少教師對于習作方面的教學重視度不夠,導致學生難以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因此,教師應優化原有教學方式,結合新課改教育理念提高習作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忽視習作教學
習作教學的效果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狀況。在小學語文考試中,習作占了較大的分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通過讓學生不斷積累、不斷練習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部分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考試成績,往往會忽視日常的習作教學,僅在考前為學生押題,并引導學生背誦相關范文。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只會將背誦的范文寫在試卷上,而不會考慮題目的內涵,也不會考慮自己寫的內容,最終出現跑題的現象,這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難以有效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相關教學理念[1]。
(二)教師指導方式單一,評價過于模式化
筆者通過分析某市小學語文教師開展習作教學活動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的表現發現,學生大多進行的是命題式習作訓練。部分語文教師雖然會為學生提供自主命題式的習作訓練內容,但是也為學生設定了寫作范圍。部分語文教師指導學生習作的方式單一,并且整個習作指導過程過于框架化,這容易導致不少學生在習作練習過程中形成思維定式。筆者通過了解該市小學學生的習作情況發現,如果教師對學生習作內容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么教師給學生的習作評語往往會缺乏一定的針對性。例如,只要學生的習作符合相關要求,并且語句優美,有的教師就會打高分,也會予以高度評價;如果學生的習作是結合他們自身的思維認知寫出來的,但不符合評價標準,那么有的教師就會給這些學生打較低的分數。采用這種方式往往會導致部分學生后續完成的習作內容與其他同學的習作內容雷同。
此外,部分教師在向學生展示范文時,并沒有直接向學生講解哪一句話寫得好及其原因,也沒有為學生明確地指出習作方向。以“媽媽對我真好”的習作為例,部分學生在看完范文后,僅僅在自己的習作當中寫關于媽媽下雨天來接他或者在他生病時照顧他的內容。這種指導、教學方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不論學生的習作內容是否真實,只要語句通順、內容充實,這些教師在批改時都會為其打高分。
(三)習作練習命題范圍狹窄
當前,我國小學語文習作題一般以提示語加上題目的形式出現。習作練習中的提示語雖然能夠為學生提供寫作思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習作的范圍。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如果一味地以固定的標準衡量學生,不僅難以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還會影響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例如,在實際進行習作的過程中,由于習作命題已被事先規定好,有的學生為了不跑題,會僅僅結合關鍵詞進行寫作。這容易限制學生想法的產生、寫作積極性的提升以及創造力的提高。此外,不少小學語文習作題命題的范圍與學生身邊的人或事物有關,教師如果只要求學生以固定的寫作套路完成相關的任務,那么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甚至會出現一個班上不少學生寫作的內容如出一轍的情況[2]。
(四)學生習作內容空洞、失真
受到教師習作評閱方式的影響,不少學生僅僅將習作當成提高語文考試成績的途徑,習作分數自然成了衡量他們習作質量的主要依據。這使得部分學生在習作時沒有思路,不知從何寫起,不會抒發內心的真實情感,而僅僅結合應試教育的要求,按照規范化、模塊化的方式進行寫作,最終寫出的內容空洞、失真[3]。
二、提高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建立習作自信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為了保障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能夠科學有效地開展,教師應充分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需要教師結合當前教學需求,優化原有教學方式。在開展習作教學前,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當前的認知狀況以及實際學習需求。
由于大部分學生思維、認知的發展并不成熟,有的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固,他們在習作過程中容易出現錯別字,甚至不愿意進行習作。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如可以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方面的訓練,也可以定期觀察學生的習作練習是否存在錯別字過多的現象,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此幫助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建立自信。
(二)針對習作難點,進行有效教學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快速學習時期,學生此時大都具備較強的模仿能力。為了突破習作難點,進行有效教學,教師應利用這一特性,引導學生開展仿寫訓練學習活動,熟悉各類修辭手法的用法。在學生進行仿寫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避免學生照搬照抄,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及學習環境進行思考,產生獨特的想法,打開習作思路,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需要觀察學生的表現。如果部分學生自身想象受到限制,那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視頻或音頻,引導學生從這些學習資源中找到自己喜愛的元素,并進行仿寫。
對于表達方式的練習,教師可引導學生先觀察周邊的事物,寫下某一事物的外形特征,隨后進行記敘文的寫作,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教師可引導幾名學生向全班同學講述某件事情,其他學生則需要將這件事情的起因、經過及結果詳細地復述出來。教師在這一環節可基于小組合作,引導學生通過兩人一組進行合作的方式,向對方講解自己所寫的內容。如果對方能夠理解自己所表達的意思,就說明學生自身的寫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班上多數學生的寫作能力都得到提升后,教師可開始訓練學生進行議論文的寫作。教師可要求學生先學會熟練運用一種表達方式,再進行另一種表達方式的練習。教師應避免學生出現了解每一種表達方式,但了解得都不夠深入的現象。并且,教師應根據學生近期學習情況,為其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由于學生認知水平仍處于發展階段,不少學生在理解某些內容時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教師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以文章寫作手法為例,教師需要根據不同題材的文章來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進行練習。如果學生近期學習的內容為小說題材,那么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夸張、諷刺、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進行練習。又如,在學生學習《桃花心木》這篇散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展現在實際生活中磨煉自身堅強意志的決心[4]。
(三)優化評價方式,重視課后批改
傳統教學評價方式主要以教師評價為主,在新課改教育理念下,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采取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的方式,改變原有教學評價主體,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并且明確后續學習與發展的方向。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課后批改,培養學生批改習作的能力。例如,教師可定期在班級內舉辦習作評閱大賽,結合班級學生人數,鼓勵學生自行組建學習小組,進行互相評價,找出小組成員存在的學習問題,回想自身是否也出現過類似的問題。學生掌握批改習作的方法,既能夠在批改習作的同時借鑒其他優秀學生的寫作思路,通過思維碰撞的方式不斷拓展自己的寫作視野,又能夠幫助教師減輕教學壓力。同時,采用這種評價方式還能夠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自己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分子,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及學習積極性。
此外,教師需要正確對待學生的習作。傳統評價方式只注重評價學生的習作內容是否符合相關標準,在新課改教育理念下,教師應針對學生習作的優缺點進行全面的點評,如學生的選材、立意是否貼切,學生的遣詞造句是否合理等。
學生一般都希望教師鼓勵自己或給予自己表揚,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批閱學生習作的過程中為學生寫下積極、正向的評語。對于習作存在問題的學生,教師可利用導向式的評語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習作方式以及正確的習作方向;對于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用激勵性的話語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
(四)拓寬學生思路,使習作命題多樣化
通常來講,習作命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教師不應為學生設定過窄的命題范圍,而應引導學生在符合題目要求的前提下,結合自身思維認知描寫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物。如果學生對命題毫無頭緒,教師就可以適當地為學生出幾道相關的題目,讓學生積累素材,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在習作過程中不知道該寫什么內容。
針對命題作文,教師需要拓寬學生的寫作范圍。命題作文是小學生經常會遇到的一種作文類型,但不少學生只會圍繞教師所列舉的題目進行寫作。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思考人生的意義。
半命題作文相比于命題作文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不過在進行半命題作文的寫作時也應緊密結合命題中的相關元素。教師在要求學生練習寫半命題作文時,應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語適當地拓寬寫作思路,但又不能完全超出命題設定的范圍。
對于話題作文,教師應要求學生的習作貼近生活。話題作文教學的關鍵之處在于引導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多個維度分析事物的內涵。進行話題作文的寫作,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在為學生設計話題作文練習時,首先應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元素,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產生自己的想法。其次,教師可以將實踐活動與話題作文練習相聯系,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意識。例如,教師可帶領學生前往動植物園進行參觀。學生需要結合自己的想法,觀察動植物園中的一些事物,并通過習作的方式將這些事物記錄下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5]。
材料作文則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考查學生能否理解材料所表達的意思。閱讀能力是學生需要具備的語文能力之一,因此教師需要將材料作文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在學生日常的練習過程中不斷提高他們理解材料內容的能力。在學生理解了材料作文題目內容后,他們的寫作能力和寫作質量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6]。
(五)增加閱讀深度,豐富學生生活體驗
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要求學生在此過程中做好閱讀筆記,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并運用到習作當中。教師也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實踐活動,豐富生活體驗。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應利用視覺、聽覺等多感官協同學習,理解生活素材的內涵,從而培養良好的習作習慣。此外,教師還需要注重學生的口語表達,培養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生活中,教師都應積極引導學生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辯論。
結語
綜上所述,習作教學是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要想切實地提高習作教學質量,教師應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前各種類型的寫作方式,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教學服務,從多個角度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娜.提高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5):31-32.
[2]劉月香.師范生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寧夏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為例[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20,41(05):77-82.
[3]李平.巧思優習 悅心創作:談提升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四優”策略[J].華夏教師,2020(20):50-51.
[4]白倩.談小學習作教學的幾點策略[J].才智,2018(03):68.
[5]李丹丹.思維導圖助力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思路實現“裂變”[J].教育科學論壇,2021(07):10-13.
[6]吳海燕.細化習作目標對提高小學中段作文寫作質量的影響[J].品位·經典,2021(10):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