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教育政策背景下,課后作業的完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改革發展目標。教師要以高質量、多功能作為作業設計方向,促使學生溫故知新,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教師可以結合“雙減”政策完善初中語文課后作業設計模式,通過設計分層型作業、合作型作業、探究型作業等多元策略,豐富學生課后學習體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水平,進而推動實現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升作業設計效果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雙減;初中語文;課后作業設計
【課題項目】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雙減”專項課題“基于‘雙減’新形勢下初中語文課后作業設計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2021]PLSJZ02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永忠(1976—),男,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獨店中學。
“雙減”政策的提出,使得初中語文教育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種形勢下,教師不僅要調整教學模式,還要對課后作業設計模式進行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要注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尋找合適的設計策略。
一、尊重學生差異,設計分層型作業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較為叛逆的階段,他們有著自己的為人處世標準,看待問題比較直接。學生對于喜歡的事物會積極探尋,不喜歡的事物則會抵觸,在學習過程中也是如此。正是這一原因,導致初中生在學習中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僅在語文水平方面有差異,在學習特點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但教師會忽視學生的差異,以相同的標準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導致很多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同時,作業數量與學生實際能力存在偏差,導致學生壓力過大。而“雙減”政策的提出改變了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分析該政策,認識到尊重學生差異的價值,并學會設計分層型課后作業,以促進學生發展。
以《回憶我的母親》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先講解基礎知識,讓學生充分掌握其中的生字、生詞,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作業。以往教師會習慣性地布置抄寫、做習題等作業,學生只需要根據教師的指示完成即可。為了充分落實“雙減”政策,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每一個學生都完成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作業,教師可以分層設計作業,一層為基礎作業,一層為拓展作業。
基礎作業以生字、生詞、語句為主,所有學生都需要完成。如:
選出下列拼音與字形完全正確的一組( )
A.不輟(chuò) 勉強(qiáng) 私塾 遷涉
B.外甥(shēng) 祖籍(jì) 托辭 矚目
C.規律(lù) 溺(nì)死 碾轉 勞碌
D.勞碌(lù) 慰(wèi)勉 遜色 發髻
而拓展作業則是布置給能力較強的學生的,拓展作業的內容以閱讀分析、思考探究為主。如:
1.母親的一生是豐富精彩的,但作者為什么偏偏選擇本文中的這件事來進行描寫呢?
2.本次所學的課文屬于一篇回憶錄,內容與作者母親的生平事跡有關。課文中也存在議論形式的內容,請同學們分析課文,找出這些內容,分析議論的語言特點以及其在課文中所起的作用。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做哪份作業。教師利用此種分層的方式設計作業,不僅能夠給予學生選擇權,還能夠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在完成課后作業期間收獲知識,取得進步。學生在完成作業期間態度也會發生變化,他們會更愿意配合教師,高效完成作業。
二、重視作業趣味性,設計合作型作業
“雙減”政策中所提到的減負,并不是單純地減少作業的數量,而是希望教師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教師布置的作業往往比較死板,初中生并不感興趣,但他們因為害怕被批評或者懲罰,所以只能耗費大量的時間完成作業。這個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痛苦的,甚至還會消耗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生的壓力。從此角度來看,教師應該改變課后作業設計策略,以學生的想法為主,讓他們主動完成作業。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又能夠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為此,教師可以嘗試設計合作型課后作業,讓學生在合作中完成語文作業,充分感受其中的趣味[1]。
以《桃花源記》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由于這篇課文為文言文,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起翻譯文章內容。文言文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學生不僅要背誦文言文,還要掌握一些詞語的釋義,并且要感悟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對于部分初中生來說,文言文是較難理解且枯燥的內容,所以他們并不喜歡教師布置的背誦、抄寫作業。為此,教師可以從《桃花源記》的內容出發,設計有趣的合作型作業,讓學生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完成作業,更加牢固地掌握教師所講的內容:“同學們,下課后大家自由組隊,結合《桃花源記》編排一個小短劇,小組自主創作劇本、分配角色,一天后大家輪流表演。”此種作業不局限于課本,學生們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一起討論劇本,然后分析角色,設計表演方式。在整個過程中,所有學生都會投入其中,他們會在這個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這篇文章,了解陶淵明真正想要表達的情感。在此期間,學生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合作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三、發揮作業引導作用,設計探究型作業
“雙減”政策實施后,廣大教師開始反思自己的作業設計策略,充分認識到以往作業設計中的不足,并希望找到創新的方法。為此,教師開始從作業的特點出發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發揮作業的價值,讓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期間有所收獲。對此,教師可以發揮作業的引導作用,設計探究型語文作業。
以《濟南的冬天》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重回濟南時創作的,通過與北京的冬天、倫敦的冬天進行對比,突出自己對濟南的冬天的喜愛,進而表達自己對濟南的熱愛。但是,很多初中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并沒有充分理解老舍先生想要表達的情感。他們在閱讀這篇課文時會先入為主,一看到題目便認為作者所寫的是濟南冬天的風景,教師進行進一步的引導時他們還會感到困惑。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就可以通過設計探究型作業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結合課后作業的內容,對課文進行深入探究,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課文。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擅長使用電腦、手機,教師可以讓他們借助電子產品進行探索。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作業:閱讀課文,結合老師課堂上所講的內容,探究課文的內涵,寫下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另外,借助電子設備搜索老舍先生的生平,結合他的經歷分析課文,說一說老舍先生為什么用北京的冬天、倫敦的冬天與濟南的冬天進行對比。設計此種探究型作業能夠減輕學生的負擔,同時還能引導他們探究本堂課的核心內容。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也會復習教師所講的內容,從而鞏固這一課的知識。
四、鼓勵家長參與,設計親子互動型作業
在開展教育工作期間,教師需要承擔大部分責任,同時也需要家長積極配合。“雙減”政策不僅要求教師減少作業量,還要求家長減輕學生的校外培訓負擔。之所以出臺該政策,就是希望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可以快樂成長,同時希望家長可以更多地陪伴孩子。為此,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也應該將這一問題考慮在內,從親子互動的角度出發設計作業,拉近親子關系。
以《貓》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這篇課文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創作的,主要講述了作者家養貓的經歷。教師在教學時,會與學生討論養貓的問題,之后結合學生的實際經歷以及所見所聞,進一步開展教學。這樣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內涵,同時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為此,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圍繞養貓設計親子互動型作業:“同學們,大家回家后與父母一起討論養貓的話題,并總結一下你認為養貓應該具備哪些特質,應該做些什么。”親子互動型作業的內容并不復雜,能夠讓學生回家后與父母共同討論。學生完成作業的同時,還可以拉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從此角度來看,此種作業是非常有價值的。
五、豐富作業形式,設計實踐型作業
“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作業內容設計的科學性,而且要保障作業布置形式的多樣性。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探索課后作業的興趣,又可以幫助學生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實現核心素養發展目標。與傳統的作業布置模式相比,“雙減”政策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布置課后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實踐型作業來引導學生。實踐型作業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知識探究分析以及學習過程中,避免出現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以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果和作業質量。例如,在《首屆諾貝爾獎頒發》課后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教學目標出發,為學生設計實踐型作業,使學生全面了解課文中的新聞要素,進一步掌握消息的主要特點。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及分析生活中的新聞及消息,全面掌握倒金字塔結構的消息類型,以此培養學生的新聞閱讀能力,讓學生掌握新聞閱讀技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方向設計相關的實踐作業,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這樣不僅可以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探索中全面掌握知識。因此,在初中階段語文課程課后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結合“雙減”政策設計實踐型作業,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作業完成效果[2]。
六、結合基礎教學內容,設計拓展型作業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需要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內容,提升綜合學習能力。這期間學生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教師不僅要傳授基礎教學內容,更要以多元化的學習資源提升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豐富課后作業設計內容,教師可以設計拓展型作業。教師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拓展延伸作業,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拓展學生的學習方向,還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夯實語文基礎。例如,在《美麗的顏色》課后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拓展型作業,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重點和難點。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引導學生通過品讀人物描寫及環境描寫的語句和分析具體事例,概括人物形象,這對學生理解能力和總結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提高學生總結及概括水平,教師可以拓展延伸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和探索閱讀方式,進而促使學生充分運用批注等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概括及總結能力。結合基礎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拓展型作業,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水平。
七、根據教學目標,設計開放性作業
開放性作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為了充分保障初中階段語文課后作業布置效果,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教學目標,為學生設計開放性作業。這種作業布置模式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例如,在《藤野先生》課后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為學生設計開放性作業。本課的教學目標為結合課文中描寫人物特征的語句,找到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寫作手法。語文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教學目標設計開放性作業,引導學生主動結合課外內容學習和探索文本寫作手法,以此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幫助學生在完成開放性作業的過程中實現綜合能力發展目標。根據教學目標設計開放性作業,是推動“雙減”政策落實的有效措施[3]。
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新形勢下語文作業設計的理念發生了根本變化,初中語文教師要想落實該政策,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分析作業設計策略,從中找到適合初中生的作業設計方式。教師要注重與學生進行溝通,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作業設計策略,從而保證在減負的同時,發揮課后作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孫延娥.“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創新設計策略[J].現代農村科技,2021(12):78.
[2]孫婧婧.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03):18-19.
[3]潘瑞英.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弊端及解決辦法[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29(01):8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