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鶯



摘要:基于可持續發展對我國四川省的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構建。在該基礎上以包容性綠色增長框架的視角,運用CRITIC賦權方法與綜合評價對四川省高質量發展的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建模,以方便對我國四川省2003~2018年間的高質量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以模型指數的內部結構變遷與動態演變探究出四川省發展的實際情況。經該評估指標體系分析得出,四川省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其高質量發展進程總體呈現波動式上升,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是推動四川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能夠看出四川省高質量發展在綠色轉型上并不穩固。因此,四川省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當以此為基礎做到補短板、強弱項、全方位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四川;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貫徹創新、綠色、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四川省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重點發展與改革示范區域,應當堅持貫徹落實對該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導向,立足于本地經濟快速發展,實現本地經濟質量與效益的不斷提高,并以不同區域的功能設計定位與安排的階段性任務進行科學化考核,以構建新評估指標體系的方式開展高質量發展的評估。
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繼續落實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四川地區高質量發展,是新時期四川省提出的重大命題。因此,怎樣才能夠精確剖析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并以此構建評估指標體系,將是四川省作為重點實驗區應當積極探索和解決的問題。相較于我國提出的高質量發展,西方國家提出的時間相對較早,且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闡述與方向上的差異。
一、包容性綠色增長框架的形式
(一)包容性綠色增長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包容性綠色增長是面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路線。該理念曾獲得過諸多國家的認同,而且聯合國在2016年修訂的全新《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直接將該發展理念納入世界未來千年的發展目標。隨著包容性綠色增長被廣泛應用,包容性綠色增長的框架便成為各界各國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對此,亞洲銀行曾在2018年對該發展理念的定義與指標體系進行全面且深入地探析,并得出現階段世界各國公認的包容性綠色增長框架與測度體系,為世界各國進行社會體系的建設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意見。
(二)包容性綠色增長框架
2012年,世界銀行曾在《包容性綠色增長:通往可持續發展之路》中指出:包容性綠色增長是一種能夠有效控制發展中綠色資源與經濟增長的模式,并在文中強調該發展理念對地球資源維護與利用的重要性,科學的包容性綠色增長框架不僅可以實現對發展中綠色資源的控制,而且還能夠維持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2018年,亞洲開發銀行在聯合國與世界銀行設定的基礎上,構建適合亞洲各國發展的測評體系,通過將該框架分解為3個一級指標和26個二級指標的方式確定成員國下的包容性綠色增長指數,并構建包容性綠色增長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二、四川省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維度分析
從目前我國各地區間高質量發展的維度與導向角度上看,可持續發展下的包容性綠色增長框架已經較為貼近實際地區的發展情況,從實際發展情況可以看出該框架在評估技術與協調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同時,若只利用國際通用標準構建四川省高質量發展的評估指標體系,則會面臨較多的局限性與差異性。因此,需要利用由亞洲開發銀行所構建的包容性綠色增長框架實現對本文設計的引導與完善,聯合實際情況對四川省的高質量發展評估指標體系進行設計。為此,本文將從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生態質量和綠色轉型等四個維度角度對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進行研究。
(一)經濟發展維度
經濟發展維度是對一個地區評判發展情況的基本標準,同時也是一個地區實現經濟增收的奮斗目標。四川省作為我國打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示范區,仍需要在現階段維持經濟發展,并以自身經濟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為目標不斷創新。在四川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視域下,四川省的部分地區是依靠科技帶動經濟發展,因此該地區應當明確科技興國的重要性,發揮科技經濟的新動能。另外,四川省要進一步加強自身經濟發展的主線引領,為發展區域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對此,本文將經濟發展維度分解成經濟效益、開放水平、產業結構、人均收入及科技創新等五大指標,以此為基礎選擇10個三級指標作為本文評估指標體系的分析向量,且遴選出的所有指標均為具有激勵性的正向指標。
(二)社會公平維度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社會公平是衡量已有資源是否能夠發揮最大效益的維度,同時也是衡量社會經濟實際均衡情況的一種體現。社會公平維度是我國社會發展達成普惠全民、社會經濟全面增長、社會紅利全民共享、改善民生及可持續發展保障等因素的重要標志。因此,在對四川高質量發展的評估指標體系進行構建中,社會公平維度便成為協調與共享層面的重要結構,是在可持續發展時期下對區域經濟進行結構改革與質量變革的重要特征。為此,本文將社會公平維度拆分成教育、就業、醫療、社保、基礎設施及收入分配等指標,以此為基礎選擇12個三級指標作為本文評估體系的分析向量,在12個三級指標中的城鄉收入與城鎮失業屬于不可控的線性指標,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映射出四川省的社會結構,而剩余10個指標均屬于反映社會發展的正向指標,能夠在不同角度反映出四川省的社會公平。
(三)生態質量維度
生態質量維度是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另一經濟層面,同時也是社會消費模式變革下產出的一種衡量標準,同時生態質量是對我國生產制造業環境破壞的一條紅線,高于該紅線證明我國環境質量好。本文所提的生態質量與綠色轉型間存在的區別在于生態質量維度更在乎環境保護的完整性,是嚴格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形式。因此,該維度可以作為組建四川高質量發展的評估指標體系,對高質量發展下的生態質量因素能夠被應用到評價指標體系當中。在本文設計的評估指標體系中,該維度主要包括對生態治理和生態資源豐裕度等兩個層面的分析,并以此為基礎依次遴選出9個可利用的指標,同時因各地區的生態質量指標存在較高的差異性,并且該指標會傾向于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的存量與治理層面,所以該指標屬性存在一定的激勵性特質。
(四)綠色轉型維度
以綠色轉型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是目前我國經濟高質量建設的重要依據理論之一。同時,綠色轉型從本質上看屬于貼合社會經濟增長的隱形路線,是推進我國綠色生態建設的基本路線,同時也是我國未來社會實現綠色轉型的重要轉折點。綠色轉型維度的核心要素在于每個地區間生產活動中物資回收、低碳生產及節能生產的體現,是對已有生產與消費結構質量和效率全面升級的一種方式。因此,在評估指標體系中設立綠色轉型維度可以有效對高質量發展理念中綠色發展與創新發展進行約束,從源頭上反映出四川深入推進綠色消費和綠色生產深度轉型的決心。對此本文將綠色轉型維度的內涵設計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等維度作為測度的進程指標,并遴選出與之相對應的8個三級指標作為評估指標的實施向量,且所有指標屬性均具有約束性,更加貼合四川省綠色轉型的實踐進展。
三、四川高質量發展指數的計算與分析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皆來自四川省政府網站公示的年度信息報表。本研究數據收集范圍主要以四川省18個地級市為主,以高質量發展為基本發展路線,結合當地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以合理性、科學性、綜合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則為基礎,選擇最能體現出四川省高質量發展的因素。
為更精準地得到四川省高質量發展的數據,以2005~2020年間四川省社會經濟數據為基礎,根據上文所述的幾個維度構建面向四川省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重點對準則層、目標層及指標層的分類權重進行研究,并以此構建評估指標體系模型,從而得出能夠真正貼合四川省高質量發展評估的指標體系。
(二)權重指數獲取與模型建立
CRITIC方法是由Diakoulaki提出的一種客觀權重賦權法,該方法能夠在確定指標的客觀權數之后以已有的兩個基本概念作為基礎形成對比。在該方法首先會對兩種指標的強度進行對比,該活動表示同一指標下的各個評價差值的大小,并以一個標準差的方式給予表現,標準差越大說明波動越大,即各方案之間的取值差距越大,權重會越高。其次,該方法會對評價指標間的沖突性進行計算,評估指標間的沖突性是以指標之間的相關性為基礎,如兩個指標之間具有較強的正相關,則說明其沖突性越小權重會越低。CRITIC方法與熵權法和標準離差法相比是一個能夠更好適應于四川省高質量發展評估指標客觀賦權的一種方法。利用CRITIC方法得到的最終權重需要對強度與沖突性指標進行實際情況的核查,并對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指標變異性處理、指標沖突性處理、信息量處理及客觀權重處理,最終得到具有無量綱化的權重系數。
利用CRITIC法對上述數據的權重獲取計算過程如下:
1.為消除因不同數據下量綱不同對體系評價結果產生的影響,應當對所有收集到的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在處理時需要注意CRITIC權重法的使用方式,該權重法一般會使用正向化或逆向化對數據信息進行處理,在本文的數據處理中不建議采用標準化對其數據進行處理,其原因在于如果采用標準化方式,則數據間的標準差便會全部變成1,即所有評估指標的標準差會出現完全一致的現象。正向與逆向的表達式為:
正向化:x=(1)
逆向化:x=(2)
上式中:xij表示第i個樣本下第j項評價指標的數值;x表示由已知數據組成的原始指標數據矩陣。
2.需要對計算指標的變異性進行處理。以標準差的形式基于表現。
上式中:S表示第 j個指標的標準差;n表示有n個帶評價樣本。
在CRITIC法中采用標準差的方式對內取值差異波動情況進行表示,其標準差越大則證明指標下的數值差異現象就越大,便越能映射出更多的社會信息,同時該指標的本身評價強度越高,則證明需要分配給該指標的權重越多。
3.需要對指標沖突性進行處理。用相關系數進行表示為:
Rj=∑(1-rij)(4)
上式中:rij表示評估指標i和j間的相關系數。
采用相關系數表示評估指標,若相關系數與其他指標關聯性越強,則證明該指標與其他指標間的沖突性就越小,同時能夠反映出的相同信息就會越多,所展現出的評價內容就會出現嚴重的重復,進而會在一定程度削弱該指標應用的評價強度,應該減少對該指標分配的權重。
4.需要對權重的信息量進行處理,即:
Cj=Sj∑(1-rij)=Sj×Sj(5)
上式中,Cj越大,第j個評價指標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作用越大,就應該給其分配更多的權重。
5.需要對客觀權重進行處理,即計算第j個評估指標下的CRITIC權重:
Wj=(6)
由公式(1)至(6)能夠得出每一項指標層的指標權重,如表1所示。
以表1中指標權重數據為基礎,對四川省高質量發展的每一項指標權重均進行一次無量綱化與加權求和處理,進而獲得四川省2005~2020年的高質量發展指數評估值,數據如表2所示。
四、四川省高質量發展評估指標指數的動態演變分析
從四川省高質量發展的評估指標指數的變化趨勢角度出發,2005~2020年間四川省的高質量發展指數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為周期性波動階段。該階段覆蓋2005~2008年,該階段四川省的高質量發展指數總體維持在0.3 ~ 0.4之間,同比出現的增長與下降情況存在明顯的波動趨勢。第二階段為快速上升階段。該階段主要覆蓋2009~2013年,該階段四川省高質量發展評估指標指數呈連續性穩定上升趨勢,年均增長率約為8.7%,并且局部波動情況基本消除。第三階段是穩步增長階段。該階段主要覆蓋2014~2020年,該階段四川省高質量發展評估指標指數變化特點呈現增速放緩、周期性平穩增長,該階段是四川省高質量發展下動能與經濟增長動能共同增強的重要時期,該階段年均增速維持在4.1%~4.4%。通過上述模型除能夠獲得四川省高質量發展評估指標指數的動態演變規律之外,本文還可以進一步得出四川省高質量發展下的分項變動趨勢。以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生態質量和綠色轉型等因素為主體將其構成數據繪制成折線圖,如圖2所示。
從圖2數據可得,構成四川高質量發展指數的4個核心二級指標在時間演化的影響下,均出現一定程度的內部分異現象。分類觀察上述4個二級指標變動情況可以分析出兩點結論:第一,從經濟發展評估指標角度上看,四川省高質量發展在2005~2020年間的變化規律大致與全省高質量發展評估指數趨勢相同,即所經歷的變化皆為“周期性波動—快速上升—穩步增長”。因本文研究時間階段內四川全省正處于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階段,所以其經濟發展評估指標的波動幅度與增長速度才會出現顯著高于高質量發展評估指數的現象。同時,2005~2020年四川省的經濟發展評估指標已經從2005年的倒數第一上升至2020年的第二位,經濟發展指標已經成長為影響四川高質量發展未來走勢的決定性因素。第二,從社會公平評估指標數據的演化趨勢角度出發,該指標從四川省2005~2020年的高質量發展中一躍成為影響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因素,該指標除在研究階段前五年間呈現效果不佳之外,其余年份的社會公平評估指標指數皆在不斷上升,直至2020年四川省的社會公平評估指標無論是在排名上還是總貢獻率方面,均已成為可持續發展下支撐四川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從上述研究能夠看出,四川省作為我國承擔西部地區經濟開發的重要地區,特別是承擔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功能的責任中,通過不斷地發展已經能夠起到輻射周邊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作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后,四川省未來高質量發展產生新的動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可持續發展基本路線中,四川省高質量發展下的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生態質量及綠色轉型等指標均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由數據結果能夠證明,本文通過CRITIC客觀權重賦權法與包容性綠色增長框架設計的評估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評估能力,能夠對某地區下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行深入剖析。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與分析能夠為相關單位和人員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04):5-18.
[2]李金昌,史龍梅,徐藹婷.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統計研究,2019,36(01):4-14.
[3]高培勇,杜創,劉霞輝,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一個邏輯框架[J].經濟研究,2019,54(04):4-17.
[4]朱紫雯,徐夢雨.中國經濟結構變遷與高質量發展——首屆中國發展經濟學學者論壇綜述[J].經濟研究,2019,54(03):194-198.
[5]姜長云.科學理解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導向[J].管理世界,2018,34(04):17-24.
[6]史獻芝,王新建.包容性綠色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著力點[J].理論探討,2018(05):52-58.
[7]吳武林,周小亮.中國包容性綠色增長測算評價與影響因素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8(01):27-37.
[8]李夢欣,任保平.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指數的構建、測度及綜合評價[J].中國經濟報告,2019(05):49-57.
[9]劉瑞,郭濤.高質量發展指數的構建及應用——兼評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1):31-39.
[10]Sun Y,Ding W,Yang Z,et al.Measuring Chinas regional inclusive green growth[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713(Apr.15):136367.1-136367.10.
[11]杜宇能,潘馳宇,宋淑芳.中國分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評價——基于各省份農業統計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2018(03):79-89.
(作者單位:中共攀枝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