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鄒娣
想實現全面依法治國,法治精神必須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思想道德與法治”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之一,是大學生法治素養提升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應引領大學生自覺成為法治精神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中宣部、教育部于2020年12月發布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更名為“思想道德與法治”,并明確了課程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中國精神,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版)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版)均在教材第六章集中體現了法治教育的內容。
2021版教材重點充實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增加了加強憲法實施與監督方面的內容,進一步縮減了具體法律部門的篇章,重點落腳在青年大學生法治素養的養成與提升。教材體系契合了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提出的高等教育階段法治教育的目標,即:“進一步深化對法治理念、法治原則、重要法律概念的認識與理解,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識,基本具備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牢固樹立法治觀念,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教材體系是比較完整合理的,但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完全按照教材進行教學,很難使青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特征和運行機制有深刻理解,也很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有整體把握。因此,在“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需要根據大學生學習的特點,充分挖掘鮮活的教學資源,從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最基本的法律問題入手進行授課,將教材中生澀的、有距離感的知識體系轉化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體系。教師應充分考慮大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實踐能力和切身面臨的問題,恰當地把法律書面語向通俗化語言轉化,把大學生難以理解的法律語言用形象的故事或具體的案例形象化、故事化,使其變得更加通俗易懂,有助于引起師生同頻共振,增強教學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幫助學生增加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在教學內容上,不能僅僅停留在法律條文規定的知識講授層面,更應該剖析法律條文背后的法學理論和價值追求,從而引導大學生法治精神的養成。教師需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與現代法治精神相關的文化資源,挖掘當代社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有助于法治精神培育的政治經濟資源,這些都是法治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與拓寬路徑的重要措施。
在傳統的法制教育教學中,教師把教學中心放在法律術語和法律規定的講解上,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以理論講授為主,往往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因此無法培養學生的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法治教育不應是單一、孤立、分散的某一種手段,而是要多元化,如采用理論精講、模擬法庭、學生討論、案例分析、主題辯論等多種啟發式、參與式、討論式教學方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改變學生被動式聽老師講的狀態,轉變為學生參與式主動探討的教學模式,這樣才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法律邏輯思維,學會用法治精神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比如,在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時,必須先讓學生分辨清楚“法制”與“法治”、“遵法”與“尊法”的區別,這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混淆不清的兩個概念。這里可以采取啟發式教學的方法,先讓學生分辨“制”與“治”的區別、“遵”與“尊”的區別,經過廣泛的民主討論,加上老師的不斷追問和啟發,學生可以水到渠成得出結論。法制是靜態的,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動態的,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遵法是被動遵從法律,尊法則是樹立起了法治意識、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從內心尊重、敬畏法律。
“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關注生活中鮮活的法治事件,尤其是熱點焦點事件,運用典型案例進行課堂學習交流與研討。在教學案例材料的選擇方面,教師要精心挑選適當的材料,既要使學生尊重法律,又要對法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批評,需要教師對案例所涉及的所有方面進行考慮。必要的時候,可以對現實生活案件進行平衡處理后交由學生進行討論。
對于一些能引發學生激烈爭論的案件材料,可以采用情景模擬參與式教學方法,通過學生角色扮演將案件演繹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將自己的真實感受與理性認知結合起來,促進大學生法治意識的養成。比如,網絡熱議的“王老漢在自制臘腸中加入毒藥致人死亡”案,怎么看,如何判?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學生的心理活動分享,讓同學們感受到王老漢雖情有可原,但手段違法。然后再讓學生暢所欲言,如果他遇到了這樣的事情,他會怎么做?通過討論引導大學生依法維護自身權利,樹立正確的權利觀。
大學階段的法治教育,不應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是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而應是從知識點的講授向價值理念的引導,通過回答“為什么”和“怎么樣”來增強學生對法治的認同、敬仰及思維的養成。比如,“《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這一知識點是在中小學階段就已經掌握了的,大學階段則要把重點放在“為什么說《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這就需要從歷史和國際的視野,從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的發展,到國外《憲法》的演變歷史,再到我國《憲法》的發展歷程等一系列過程中來探尋。比如,在講“依憲執政、依憲治國”時,不僅要講《憲法》實施和監督的具體內容,還要回答為什么要加強《憲法》的實施和監督,《憲法》的實施和監督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關系。通過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點,更獲得了對《憲法》的認同與信仰。
比如,在講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問題上,以德治國究竟與依法治國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在依法治國方略提出之后還要再提出以德治國?兩者為什么要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兩者又通過何種方式結合起來?這就需要從歷史的維度,從我國5000年的歷史文化中去探尋答案。通過分析幾個朝代的統治方式及其影響力,使學生在歷史的縱深中感悟到“只有法治與德治并舉,才能做到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對于推進以德治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比如,在講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時,必須跟學生解釋清楚什么是“中國特色”,為什么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問題。這就需要利用比較的方法,在客觀全面的國際國內比較中解疑釋惑。通過介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法治發展道路,讓學生感悟到:法治道路的選擇與國情是高度相關的,各國自然社會環境的差異、歷史文化傳統不同、國家發展的階段不同,法治發展的道路也各不相同。一個國家主要制度的設計都是基于一國的現實需要,受其經濟、社會、歷史、文化諸因素的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可以從西方各國法治建設的經驗中獲得啟示,但不能照搬照抄。理解這一點,對于增強大學生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認可和信心很有必要。
“法治并不體現于公民對法條有多么透徹的理解,而在于努力將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識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中,體現在人們日常的行為中。” 法治精神培育不應停留在價值理念的層面,更應體現在日常行為的指引。因此,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要常態化開展實踐教育,鼓勵學生在知法懂法守法的基礎上提高“用法”的能力。
“引進來”,即高校要積極加強與社會法律資源的密切合作,與法院、檢察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更加深入開展法治教育“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提高法治教育效果。比如,聘請資深法官、檢察官到學校做法治講座、開展法律咨詢等“法制宣傳進校園”“法官、檢察官進課堂”活動,帶領學生開展法律調查,指導學生開展義務普法宣傳;還可以指導學生參與法治校園建設,成立學生聽證會、學生陪審團、學生矛盾調處中心等,在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中,讓學生參與進來,在形式多樣的法律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法治精神。當下網絡高度發達,典型性熱點案件時有發生,尤其是與大學生有著切身關聯的案件,應及時邀請有關法學學者和司法專家進行學理分析與司法評判,通過與大學生的互動交流,梳理法治實踐的特征,從而使大學生準確區分識別法治的現實形態,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達到培養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法治教育目標。
“走出去”,即引導大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參加法治社會實踐與法治調查活動,使其在實踐活動中更好地認同法治理念。一直以來,法院給外界的印象都較為神秘。神秘造成隔閡,破解隔閡的利器唯有開放。近年來,各級人民法院通過舉辦公眾開放日等活動,拉近了公眾與法院的距離,人民群眾紛紛走進法院,親身感受司法。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旁聽審判,參觀監獄和看守所等,通過旁聽審判使大學生親身體驗法庭審判的嚴肅與公正,増強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感。讓大學生更多地參與、經歷法律實務過程,如旁聽立法辯論、參與起草過程,擔當人民陪審員或者旁聽案件審理甚至出庭應訴等。只有通過自身運用法律權力的行為匡扶社會正義,才能從中發現法律的價值和守法帶來的益處。開展“法律在我身邊”調研活動,指導學生開展法律調研,逐步養成用法治眼光觀察問題、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可以組織大學生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6·26”國際禁毒日、“11·9”全國消防日、“12·2”交通安全日、“12·4”國家憲法日以及全民國防教育日等重要的時間節點,開展法律知識科普活動,比如在社區設立法治宣傳欄,以發放普法宣傳材料、舉辦法律專題講座、張貼宣傳海報、播放視頻、表演法治節目等方式傳播法律知識,進行法律宣傳活動。這樣不僅能加深大學生自身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也能為小區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和幫助,讓更多的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社會整體法治意識和全民族的法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