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建筑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朱思慧 趙寶新
2021年2月20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薄爸袊伯a黨人的精神譜系”這一重要理念就此提出。同年9月29日,新華社發布了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包括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等46種精神納入其中。積極推動精神譜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課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時代使命。
由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以下簡稱“精神譜系”)這一概念于2021年才正式提出,故相關領域的研究較少、較新且未成體系,更多學者將著眼點放置于精神譜系本身的研究,或選取其中一種或幾種精神與思政課教學產生聯系,而針對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方面的相關研究幾乎沒有。故本文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其價值意蘊和實施路徑,以期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中發揮積極作用。具體來說,本文探究精神譜系因何融入、以何融入、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課之中。
將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以及與時俱進的思想納入到思政課教學體系當中,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學體系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因而,將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尤其具有鮮明的價值意蘊:
(一)育人意蘊:強化思政課立德樹人的功能。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而思政課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核心課程,強化立德樹人功能,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將精神譜系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當中,讓學生了解到近現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無數仁人志士開天辟地、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了強起來,增加學生對我國各個發展階段的了解和認知,增強敬畏之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同時,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體系中,也有助于切實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愛國熱情,進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蝕,增強文化自信和政治定力,從而把愛國的熱情轉化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的本領。
(二)教學意蘊:提升思政課教學的獲得感。高校思政課由于其公共必修課的屬性,輻射范圍較廣、理論性較強,但不同專業的學生理論功底參差不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做到靈活多變、因材施教。但是,一直以來思政課教學中都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參與度偏低、課堂“抬頭率”不足等各種問題,長期困擾著全國思政課研究專家和高校教師。而將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堂,有利于解決以上問題。一方面,精神譜系與思政課教材和教學體系都有較強的相適應度;另一方面,精神譜系中各個精神背后的史實故事性強,引入課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精神譜系相關資料在網絡上非常豐富,相關的紅色教育基地也較多,可通過實踐教學形成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主體”的參與式教學,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故事的分享和精神理論的分析中,引發學生共鳴和思考。精神譜系當中的精神數量豐富、涉及時期較多,足以滿足教師課堂引入和學生實踐學習展示的多方面需求,學生在思政課的學習中不僅能夠習得知識,還可以培育精神、增強能力,切實提升獲得感,實現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三)時代意蘊:培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青春力量。當前,我國發展面臨著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風險正在增加,面臨嚴峻形勢,作為時代新人的大學生需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當代“00后”大學生,出生于我國改革開放已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從小物質生活條件較好,很多對我們革命、建設、改革時期曾經走過的艱苦歷程知之甚少,因而斗爭精神普遍較弱,因而當代大學生如何樹立理想信念、勇敢應對風險挑戰、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是時代給予教育的重任。思政課不僅是理論知識的教學,更要在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和培育意志品質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而將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教學中,通過體悟各種精神的內核,增強學生的風險意識和斗爭精神,培育其家國情懷,使學生不僅認識到時代新人的主體責任,更能夠敢于擔當責任并付諸實踐,為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青春力量。
綜合考量精神譜系和思政課的教學、教材的關系,構建以“輸入—消化—輸出”為體系的融入模式,實現精神譜系和思政課教學體系的全方位、深度交融:
(一)輸入階段:以史實感悟精神。精神譜系中的各個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一個個故事升華而成的,因此想要將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中,就必須講清楚精神背后的故事。將各種精神所在時期或內容契合點作為切入點融入教學,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感悟其中的精神內核。例如,《近現代史綱要》本就是講歷史、講黨史,可以進一步細化精神對應的時代和具體史實,讓學生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力行,體悟精神的偉大;將精神譜系背后的故事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的專題教學中,如講述理想信念部分融入偉大建黨精神,讓學生深刻理解偉大精神、理想信念對于面臨危亡的民族和陷入低潮的革命所起到的支撐作用。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以歷史發展的脈絡,根據時間和階段劃分,在不同章節的學習中穿插精神背后的故事,不僅可以更好理解每個精神的實質,也可以讓學生真正了解不同時代的背景和我們黨的主要任務,進而為更好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奠定基礎。
(二)消化階段:以精神升華理論。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學習理論的前提是了解清楚理論產生的背景和實踐淵源,所以史論不分家。因此,在教學中,可將精神譜系作為一條紅線將各部分內容串聯起來,作為闡述理論的有力支撐。如講述建黨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不平凡經歷,既能夠讓學生更好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精神內核,也能更好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通過講解井岡山精神,使學生更加理解我黨為何能找到這樣一條符合中國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以及這條道路的內容;講述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引入塞罕壩精神,借以講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及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等。思政課課堂教學過程枯燥的問題長期存在,如何在講述清楚理論的同時,又不失趣味性,增加學生對深奧理論的認知,引入精神譜系作為一條紅線穿插其中,不失為好的選擇。
(三)輸出階段:以精神凝聚力量。思政課的教學除了需講授清楚理論知識外,更需要考慮的是“立德樹人”,而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青春力量。首先,有助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通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了解我們黨在逆境中不放棄追求理想、革命先烈即使犧牲自我也不放棄信仰,從而形成了不同時期的偉大精神,借以引導學生堅定樹立遠大理想。同時,“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通過精神升華理論,引導大學生堅持真理,堅定理想信念。其次,有助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精神譜系中不同時期的偉大精神,都展現了民族和人民高于一切的家國情懷,正因為這樣精神的存在,我國才能從“亡國滅種”危機中轉危為安,才能從“一窮二白”中走向富強。將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教學能讓學生深入思考個人、集體和國家間的關系,從而樹立家國情懷,為成長為擔當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思想基礎。再次,有助于學生培養斗爭精神,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需要當代大學生樹立斗爭精神。100年來,不同時期的革命建設者都在與其所處時代的困難、危機展開斗爭,當前中國發展確實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不意味著可以“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相反,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我國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復雜,斗爭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當代大學生未曾親歷我國艱苦創業的時代,而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教學則能引導學生安不忘危,不斷磨煉意志,做到識別風險、直面挑戰并解決問題。最后,有利于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今中國隨著物質文明的豐富、社會的開放包容和文化的多樣化,加之大學生思想的活躍,使得大學校園內的價值觀日趨多元化,思政教育不在于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同樣的價值觀,但必須明確他們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在核心價值領域堅定追求。將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教學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從而有效規避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侵蝕。
高校思政課作為公共基礎課受眾較廣,因而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專業的學生應因材施教,靈活選擇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成效和學生的獲得感:
(一)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以往的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中,存在教師“一言堂”、學生缺乏參與感等問題,導致教學效果差,故思政課教學改革必須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可從兩方面入手:第一,改變教師講授方式,盡管隨著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推進,實踐教學日益得到重視并占據了一定學時,但大部分學時仍是理論教學,故教師講授方式的改進對于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仍舊重要。在講授偉大精神時,不宜直接總結精神的意義和價值,而應使用案例式教學法將偉大精神的講述穿插在內容適宜的章節中,通過講述不同精神的產生時代、具體內容、精神內涵、當代價值等,總結精神并升華理論,使授課內容更加鮮活、生動。第二,豐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實踐,實事求是地講精神譜系中涉及到不同時期的46種偉大精神,如果每個都由教師在課堂上詳細分析,用時過長且可能影響原有課程內容的講授,故利用實踐教學,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內實踐教學活動,既能提升學生參與感,增加學生對各偉大精神的認知,又能夠以精神譜系作為一以貫之的主題開展實踐教學,增強教學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具體來講,可通過課堂討論、課前演講、經典研讀或誦讀會、觀看影視作品并撰寫觀后感、專題報告會等多種方式,圍繞精神譜系開展課內實踐,讓更多同學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參與到實踐中,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其總結、思考、發言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豐富課外實踐活動。開展豐富的課外實踐,使學生深入感悟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的艱苦奮斗歷史,進而提升對偉大精神的感悟。具體來講,可將課外實踐分為校內和校外兩類:開展校內課外實踐,可與團委和學生工作部門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如組織與精神譜系相關的知識競賽、演講賽、辯論賽、黨史宣講等。此外,還可以指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類的社團以精神譜系為主題展開社團活動,在青馬工程中以精神譜系為專題展開學習、討論。開展校外課外實踐,學生個人或集體到紅色教育基地、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地參觀考察,身臨其境感受各種精神產生的時代背景,真實感悟精神的形成和黨百年奮斗歷史。在完成課外實踐后,還需完成調研報告或在課堂組織總結匯報會、實踐成果展示,實現課內外實踐教學的交互,提升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三)兼顧網絡教學形式。當今時代是網絡時代,網絡教學方式的出現,促使思政課的教學打破時間、地點等限制,這為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多樣化且便利的選擇。一方面,借助慕課平臺的線上資源,作為課前、課后輔助教學資料,供學生隨時隨地進行觀看學習,也可鼓勵學生錄制關于精神譜系的短視頻,并擇優上傳,增加學生學習和創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由于疫情防控、學生安全等因素導致實踐教學受限,但可利用虛擬仿真的方式,讓學生即使不出學校也如同身臨其境參觀紅色基地,甚至如同親身經歷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感受不同時代的奮斗和激情,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這無疑更有利于學生提升認知、增強感悟。網絡教學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在當今的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用好網絡手段不僅有利于深化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的程度,還對課程整體構建和教學創新起著重要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支持。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作為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推動其展現出應有的價值是重大的時代命題。因而,在教學改革中應當通過體系構建和多元化方式方法的選擇,積極推動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