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化工行業的持續發展,社會對于化工生產的安全性與環保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為行業輸送專業人才的高等院校,除了必要的技能培訓外,還需重點強化對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由于化工生產所涉及的材料、工序和設備較多,且具有極強的專業性,需通過完善的教學策略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以避免日后從業過程中出現安全問題。基于此,首先分析了當前化學課程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化工安全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優化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化工安全技術;問題分析;教學改革
《化工安全技術》課程與化工專業的其他課程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同時也是化學工程教學環節的核心課程。其教學中心思想是通過對各類典型化工安全事故原因的分析,提升學生的安全操作意識以及相應的技術水平。安全是化工生產順利開展的前提,通過對各類化學安全事故的分析可以得知,安全事件的發生多是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化工安全事件不但會危及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還會對自然環境造成較大影響。這就需要相關從業者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性,通過自身專業知識,有效提升化工作業的規范性和安全性。由此可見,《化工安全技術》課程的開展對于學生安全意識及應急處理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工課程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分析
1.1學生安全意識薄弱
安全意識薄弱是當前大部分學生廣泛存在的問題之一,由于在校生還未能真正接觸到化工生產作業過程,其對于化工行業的了解也僅停留在書本上,大部分學生不能對化工生產中的風險因素有明確的認知。同時,由于對《化工安全技術》課程中的知識了解不充分,學生未能正確認識到安全生產對于化工行業的重要意義,進而影響了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相關教學的進一步開展。
1.2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有待優化
教學理念陳舊是當前普遍存在的教學問題之一,主要表現在教師的教學方法與評價方式過于單一,課堂教學往往延續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和題海戰術,同時對于學生的評價標準也僅停留在分數上。此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不到位,沒能在真正意義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觀念的落后導致教師在教學方式上也沒能做到與時俱進,這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是十分不利的。此外,教學方式上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方法方面。在多媒體技術全面推廣的信息時代,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仍在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這不利于學生對較難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同時,由于教學過程基本都在課堂之上,學生的理論知識未能有效結合實踐操作,一些具體的操作流程也沒能得到展示。這就導致了學生的理論知識與操作能力相脫離,未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化工安全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策略研究
2.1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明確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在《化工安全技術》課程中,教師應對教學任務進行清晰的劃分。在教學環節為學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課程理念,使學生明確該門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并能認識到安全技術對于化工生產的重要性。以教師的角度分析,該課程的教學過程要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化工生產中的危險源,并教授其規范作業流程以及面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方法。使學生在日后從業過程中能夠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并妥善處置,將化工生產中的安全風險降至最低。
2.2優選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創新是《化工安全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該學科的核心內容是化學工程安全生產技能,課程基于化工生產過程為基礎,并以典型的安全事故及防治措施為主要內容,對學生傳授相應的理論知識點和實踐操作技術。在化工安全的調查中可以得知,人、料與環境是影響化工安全生產的主要因素,對于這三大要素需要充分辨識其潛在的風險因素,并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有效處理。此部分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對于化工生產中各類危化品的認知及危險源辨識;造成化工生產過程出現燃燒、爆炸、中毒、腐蝕、觸電等事故的原因分析和應急處理方法;危化品的運輸、儲存以及安全防護措施;生產過程中各項安全防護規程的制定,以及日常管理工作要點等。在各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及時獲取當前的熱點事件以及后續處理方法,并向學生灌輸安全第一的理念。對于行業內出臺的新工藝、新規范和新操作規程,要及時向學生普及,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設計學習情境,進而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2.3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索
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方面,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并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實行“教”“學”“考”“練”相結合的綜合型教學措施,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教”是以課堂傳授為主,通過對化工安全實例的分析,使學生明確安全生產對于化工行業的重要意義,并在課堂開設討論環節,這樣可以使學生從被動的聽取變為主動的探討,以此明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的課堂討論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其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進而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引用的教學案例應該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獨立思考能力。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逐漸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突發事故的處置能力和安全思維能力。
“學”是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掌握化工安全技術方面的知識。當前,伴隨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各類化工技術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其速度可能領先于教材的更新速度。因此,除了課堂教學以外,還要鼓勵學生拓展課外知識,通過利用網絡平臺,及時獲取最新的內容,并通過布置課外教學任務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真正明確“學”的意義和方法。
“考”就是通過定期的測驗來檢驗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同時,考前的復習環節是對學生所學知識點的理解和鞏固過程,使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因此,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單元測驗,測驗周期可選擇每周、雙周或每月等。階段測驗可以暴露出學生在該階段學習時存在的問題,教師可根據測驗結果有重點進行講解,只有通過定期的水平測試,才能提高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牢固性和全面性,進而提高學習水平。
“練”是指學生對于實操技能的培訓與練習,化工安全教學如果僅停留在理論環節,對于學生以后的就業與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開展操作技能演練,提升學生的實操能力。在“練”的環節,一方面可以通過校內實驗室向學生教授基本的化工安全操作知識,并通過反復練習使其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加強校企合作,讓學生深入到化工企業中,通過參觀與實踐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以此改善傳統“紙上談兵”的教學方式。
2.4注重課堂理論、操作工藝及設備應用相結合
化工生產中會應用到各類特種設備,加上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果出現操作失誤等問題,則有可能引發一系列安全事故。同時,由于化工生產中一些容器中裝有易燃易爆材料,如果發生安全事故,極有可能引發二次事故,并造成嚴重后果。在高職院校的化工專業中,學生們往往學習的是基礎課程,對于復雜的操作系統和工藝設備并沒有太多機會接觸,這也導致其對于安全生產操作流程和規范認知不足。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化工專業各相關要素的結合教學,促進課堂理論、操作工藝及設備應用的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緊密結合理論知識,還應該重點結合化工工藝流程、不同工藝裝備方面的內容,促使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生產中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例如:給學生們全面分析化工生產工藝流程,介紹認識化工生產工藝流程的基本步驟,揭示化工生產工藝流程的內在規律,著重對各關鍵操作環節的講解與示范。在對《靜電的危害與防護》課程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先重點強調化工生產中靜電現象帶來的危害和形成原理,然后介紹靜電的消除方法,如在危化品儲運設備中,可通過接地方式消除靜電。在進行操作人員防靜電講解時,教師可現場演示靜電防護服的穿著方法和靜電消除器的正確使用方法,并讓學生進行實操體驗。重點分析化工生產過程中各單元操作的特點,加深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同時,運用化工、設備和工藝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把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的重點內容進行剖析,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以及對于該類事故的安全防范措施。此外,對于特種作業設備要進行重點講解,通過對設備構造及原理的分析,引入相應的工藝及操作流程標準。如有條件,應帶領學生進行現場演練,以實現課堂理論、操作工藝及設備應用3個關鍵要素在教學環節的有效結合,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識。
2.5加強安全實踐教學
校內實驗實訓、企業實踐實習等實踐教學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也是化工專業學生學業期易發生事故的環節,其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直觀性、實效性。在《化工安全技術》課程中,教師要對教學項目進行精心設計,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切實提升學生操作能力。校方可通過加強與化工企業的聯系開展校企合作,選擇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企業,組織學生參觀生產現場,請企業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安全規范教育,感受企業安全文化;邀請企業生產技術人員、消防官兵來校開設安全講座;面對化工生產中常見的火災事故,通過在安全環境下的模擬操作,提升學生應對火災情況的處置能力;組織學生參加消防滅火演練、火災逃生演練;開展化工安全知識競賽、化工安全操作技能競賽。
組織學生分組編制宿舍、實驗室、公共場所、大型活動等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開展應急預案展示與評比。在安全技能的培訓方面,教學過程要體現出連續性、層次性和遞進性的教學原則,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充分考慮化工企業對員工安全素質的相關要求及實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可拓展性等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將必要理論知識融入實踐教學中,使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相輔相成。
2.6做好教師團隊整體建設
教師的綜合素養會對化學專業教學工作產生直觀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對教師隊伍的建設以及教師個人綜合素養的提升。首先,在教師聘用方面,要嚴格審查教師的職業資格,并對教師的綜合素養進行全面評估;第二,要強化教職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面對當前教學方法與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教師也需要做到與時俱進,通過培訓方式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做到熟練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并不斷提升自身知識儲備水平;第三,要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以及法制觀念,使其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以及重要性,進而使其在工作中做到嚴肅認真,一絲不茍,減少因教師個人因素對教學工作質量的影響。只有建立了優質的人才隊伍,才能進一步規范《化工安全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同時實現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
3結束語
高職院校承擔著為社會輸送專業人才的重要任務,因此,《化工安全技術》課程教學的創新與改革是當前化工行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面對不斷創新的化工生產材料與技術,學校方面應不斷加強對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策略的研究,并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此外,除了必要的知識教學外,還要強化學生的安全生產意識,由于化工行業的特殊性,因此,只有使學生在內心對安全生產引起足夠重視,才能保證其在對《化工安全技術》課程學習時保持積極主動的心態。使其更好地掌握化工生產過程中基本的安全知識和技能,養成規范操作的良好的職業安全習慣,具備分析和解決化工生產中安全隱患的能力,提高控制和防范安全事故的能力,提升安全綜合素質,為未來職業崗位安全生產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刁益韶.高職化工專業學生安全教育實踐探析[J].職業時空,2019,(2):56-59.
[2]鐘偉.高職《化工安全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9,(9):66-69.
[3]劉景良.化工安全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9,7.
[4]彭華穎.工學結合下的高職物流校外實踐教學研究[J].科技信息,2020,(2):183.
[5]徐利紅.化工工藝安全設計中的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21,41(17):139-140.
[6]郭余博.化工工藝安全設計中的危險因素以及解除途徑探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20):763-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