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川紅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第二中學 362000)
初中數學學科教學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由于有些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對教學目的認識的錯誤,導致其在設計數學作業的過程中存在不合理現象,無法真正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因而,教師應正確認識到“減負”政策的積極影響,并設計真正有利于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作業,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
初中學習階段,由于學生需要學習的學科知識量較多,課堂上基本都在以教師的教案安排為主線進行學習新知識,因而學生無法利用課堂時間完成作業,這也意味著學生需要利用課后時間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但是在學生沒有效率意識的情況下,在其完成作業時難免對某些題鉆牛角尖或者是抱著一種慢條斯理的狀態對待,這種完成作業的方式既占用了學生過多的課后時間,無法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以提高,同時也會使學生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并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適當地培養學生的效率意識,通過一些時效性的作業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完成作業.
例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完等式的性質以及方程的簡單變形之后,可以選擇兩三道典型的例題向學生們展示解題過程、具體的步驟以及解題技巧,接著教師可以趁學生對新知識的初始印象,將事先準備好的練習題展示到PPT上,每道題限定三至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題目數量控制在三道左右,讓學生親自動筆做題,更好的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熟悉程度,也可以加深理解,這一過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做題習慣,幫助學生提升做題效率.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作業形式都是傳統的紙質作業.作業題目都是教師提前預設或者是延用很多年的典型題目,一方面這種作業題很有代表性,也是學生在校進行學習測驗的一種方式,但是另一方面這其實也存在著缺陷.學生從小學階段開始就已經是以這種方式的作業布置、完成為主,到初中階段也已經有數年的作業經驗了,這種作業形式難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但對于更高質量的教學要求而言,特別是“減負”政策實施后,作業數量開始減少,數學作業需要以新的形式呈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作業與理論相結合,設計為具體實踐活動,使學生從更深一步的角度了解解決問題的本質,更好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將課本知識靈活轉化為學生自身能力,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樣本與總體”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講述完抽樣調查、簡單隨機抽樣等相應的概念,以及知識拓展之后,向學生們布置一個學習任務:讓學生們分組,一個小組進行一個項目的抽樣調查,可以是調查小區內的男女人口總數或是不同年齡層人口占比的情況,以此推斷調查所在地區內的男女比例分布或是不同年齡人群占比情況,讓學生從手數據著手,更加深刻理解抽樣調查的樣本對總體的估計影響,將課堂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真正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在初中學生群體當中,必會有人對數學學科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但與此同時也會有人對數學這門學科表示十分頭疼,這兩種群體在數學學習中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同.前者由于興趣濃厚會使其對數學學習保持一顆積極、敬畏的心,即使學習成績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會樂衷于遨游在數學知識的海洋中;但后者由于對數學學習有難度無法產生學習興趣,所以數學成績十分令人堪憂,因而在面對這兩種不同的群體時,教師應當在尊重個體差異性的同時,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例如設置分層作業幫助不同學生掌握知識點.對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適當增加其作業難度,而對于在數學學科較為薄弱的學生,應當以幫助其掌握必要的知識點為首要任務.
例如,在“反比例函數”這一教學中,教師先要求學生們提前預習課本知識,了解反比例函數的基本概念,認識反比例函數的圖像,這樣在課程講解中能夠讓學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識,對于反比例圖像的特點以及其性質需要作特別說明,以便學生能夠清晰認識反比例函數,并且將反比例函數與前面所學的一次函數作對比研究.在布置課后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以往的周測或是平時表現,將“反比例函數”這一課的考試重點在班級不同分數段的學生當中進行分層作業布置.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布置題目中同時含有反比例函數與一次函數知識的題目,以提高作業難度,幫助其提升學習能力;而對于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則應當布置題目難度適中,可以先選擇包含必要掌握的反比例函數知識點的題目,后續再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程度來布置學習任務.對于不同學生適當的降低要求或是提高要求,也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一種體現.
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需要認識到作業作為每個學生學習路上的“忠實陪伴者”,題量不在于多而應該在于精,并且具有針對性才是使學生實現知識轉換的有效方式,因此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分類作業.
首先是預習作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需要掌握相應的知識概念以及知識框架.其次是鞏固作業.在這個作業完成過程中,教師應當重點關注作業的設計與課堂內容高度吻合,使其作為學生回顧課堂知識點、掌握課堂知識點的手段.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以及證明題等各種題目的具體設置,則應根據知識側重點進行設計即可.再次是總結性作業.這一類作業應當作為一個系統性的知識點框架進行梳理,教師可以在每一章節或是每一單元結束后布置相應的知識點總結作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邏輯完成思維導圖、圖表或是其他形式的知識點總結,讓每一個知識點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有條理有依據的存在.
例如,在“二次函數”這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預習有關二次函數的內容,做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后在課堂上將二次函數的重要知識點再向學生進行講解,觀察學生上課認真程度.首先是布置三至五道與二次函數緊密相關的例題作業,以鞏固知識點;其次是在課后可以布置一個關于一次函數、二次函數以及反比例函數的思維導圖,作為課后作業用來鞏固新知識以及舊知識,并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厘清三種函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點知識.
對于多數初中生而言,知識點的梳理以及側重點的掌握都依賴教師,因而導致學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依賴的學習心態,使其缺乏了可以自主捕捉知識的能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舉辦學生講題活動,通過使學生自主梳理知識框架,研究題目類型,從中探索重要知識點,并向他人展示其知識梳理邏輯過程,培養學生對于不同知識點的捕捉能力,并形成自主學習的思維模式,擺脫陳舊的只顧接收而不輸出的學習模式,是實現高質量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
例如,學校可以舉辦一次關于《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的講題活動,教師可以在班級里征集參加人員或是鼓勵學生自主報名參加,對參加人員進行初步篩選,選出初次表現較好的同學進入活動復賽,要求學生將二次根式的基本概念、乘法、除法、積的算數平方根作一個邏輯框架,列出各點包含的重點、做題點等內容.先向教師進行活動報告,教師對于學生這一題目講解內容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建議,最終讓學生在班級里進行匯報,利用這種形式可以更加具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對知識點捕捉能力.
傳統數學教學過程中所布置的一系列作業內容,基本上都是一些形式單一且機械式的重復練習,雖然此類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自己所學的一系列知識內容,但是由于此類練習的過程過于單調且枯燥,因此大部分的學生都不愿意去完成此類作業,最終導致作業無法發揮良好的效果和作用.對學生來說此類枯燥的作業內容無法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無法通過此類作業來形成長久的記憶.因此,在當前的背景之下,教師應當對以往的作業進行優化和完善,使其成為具有趣味性的作業.
目前的作業類型根據功能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首先是鞏固型作業.此類作業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們對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內容進行鞏固和加強,從而加深自身的印象和記憶.其次是糾錯型作業.此類作業的主要目的以及功能就是讓學生們能夠收集和整理日常作業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錯題,并且將此類題目抄錄到“錯題本”上,在后續的學習或參加考試之前可以先翻閱一下此類錯題集,以此來對之前錯過的題目進行再次鞏固和記憶.再次是動手實踐型作業.此類作業的完成通常需要配合相應的動手實踐過程.最后就是趣味型作業.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有效提高作業的趣味性,以此來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性.學生若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所接觸到的一系列內容都是枯燥且無趣的,那么整體的學習效率以及質量自然也就無法提升.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布置相應的作業內容,整體的作業內容應當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同時還可以涉及到一些其他相關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們的知識面,拓展其所學習的知識內容.
綜上所述,針對教育改革“減負”政策要求,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案.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既是教育對教師的要求,也是對學生的教學目標.如何利用作業設計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每一個教師都需要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