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玢宇 賈美玉 郭亞丹 周仲魁
(東華理工大學 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江西南昌 330000)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2016 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在此背景下,將專業課程融入“課程思政”,已然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主張以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在課程教學的同時,還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將思政教育融于日常教學的各環節中。思政教育不應僅局限于思想政治類課程、自然科學類課程,同樣需要思政教育的浸潤。以專業課程為思政教育的載體,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思政的教育,從而塑造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并不是脫離了專業講思政,而是要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結合學科特點,在課程中,自然地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而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時,主要以專業知識為基礎,從專業知識中提煉出和專業相關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這種把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技能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對培養現代理工科人才具有重要意義[5-6]。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而且還要關注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如何將“課程思政”教育運用到給排水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是一個新的探索。本文以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課—水處理微生物學課程為例,對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效結合進行了探討。
水處理微生物學是一門橫跨現代微生物學與技術、給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等眾多學科的新興交叉學科,在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屬于工科范疇,其特點是理論邏輯嚴謹,實用性較強,但直觀性較差。但該課程在教學中。教師多以單方面講授為主,使學生被動接收知識,造成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不好,很難快速地理解各微生物生長之間的聯系。另外,思政內容融入理論課程中,很難找到合適的契合點,二者經常處于分離的狀態。水處理生物學思政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思政內容無法有效地融入課程內容,且部分專業課教師的思政理論基礎不深厚。如何將思政內容有效地融入課程教學,而不破壞整個教學過程的連續性與邏輯性,這是解決二者是否有機融合的關鍵問題。部分專業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思政知識點了解不多,挖掘更少,并未真正重視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建設,且部分專業課教師多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認為專業課就應該講授專業知識,從而忽視了專業課中的思政建設,或只是把思政內容簡單羅列到專業課中,并不講授,從而無法起到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目的。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思想道德素養是專業課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7-8]。
第二,缺少契合的線上思政課程資源。近年來,隨著教育手段的不斷革新,一些成熟的線上教學平臺也應運而生,但平臺上的課程也大都以理論課的講授為主,思政元素體系較少或者幾乎不體現,導致思政教育明顯不足,水處理微生物學課程由傳統的教師“教”為中心的模式,向線上與線下相混合的學生“學”為中心的模式改革,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怎樣建設富含高質量思政元素的線上教學資源。
第三,學生對于專業課中出現的思政教育存在抵觸心理。水處理微生物學課程本身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知識點繁雜,不直觀,難以理解的特點。將思政內容穿插到課程知識點時,學生在前序學習中已經潛移默化地接受老師傳統的授課方式,會對這種突然出現的思政內容持有很大抵觸情緒,認為思政內容就應該由思政教師講授,而非專業教師講授,學生的這種抵制心理也造成學生既無法有效獲得課程知識點信息,也無法接收老師所要表達的思政內容。
第四,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不完善。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環節,但目前的課程評價體系
多以課程教學為主,沒有課程思政的評價,也缺少了課程思政的評價標準,從而無法評判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接受度,水處理微生物學課程需要優化考核方式,將思政教育的教學實踐預期成果量化為考核指標,從而明確線下有效過渡到線下的考核機制。
首先,專業課教師要提高自身認知水平,并認識到提高思政意識的重要性;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改進教授的方式與方法,潛心研究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授課形式等,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開展有針對性的課程思政教學,才能高質量地在專業知識講授過程中,實現思政育人的目標;最后,高校要定期開展課程思政相關的講座、專題研討等形式的培訓,提升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時也可以建立協同育人機制,請高水平的思政政治教學教師點對點地指導專業課教師,通過溝通與交流,促使專業課教師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也能挖掘出高質量的思政素材。
水處理微生物學從微觀角度上揭示了環境中的主要微生物在水處理過程中的應用及原理,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學以致用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在該過程中也要加強學生個人文化素養的提升,從而引領學生的價值觀和世界觀[9]。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技能的傳授,而且也要注重相關思政內容的融入,以期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彼此融合,彼此促進,引導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協同發展,最終形成“雙螺旋”模式,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及誠實守信的科學態度,積極踐行“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10],從而達到課程思政“專業”和“育人”的雙重目標,見表1所列。

表1 水處理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主題
線上課程并不是簡單地將線下課程遷移到線上,而是以教學內容為主線,將線上課程知識與線下課程有效地融合起來,協同發展,從而促進教學的中心向學生“學”進行轉變。首先,專業課程教師要根據培養方案、培養目標進行大綱的修訂與重構、教案的編寫與整合;在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專業課程知識點設計思政內容融入的方式和方法,將課程知識的邏輯性為主線,將輔助知識點分割成不同的模塊,并在模塊中融入思政元素,制作適合學生特點的專業教學課件,錄制視頻并發布,設置課件學習任務點并督促學生盡快完成;最后,專業課教師以線上課程的學習情況和反饋為依據,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相關案例加深學生印象,強化學生認知,并采用學習小組討論的形式,將課程中體現的思政元素加以深化(圖1)。

圖1 混合教學模式下水處理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流程設計
本課程的考核機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通過平時線上課程指標點的學習時間、同步練習、主題討論、單元檢測等形式進行線上課程的考核,結合線下期末考核進行期末綜合成績的評定,其中,線上與線下考核所占比例不同;其次,線上課程中的思政案例要在線上練習或單元檢測中體現,大部分試題的設置以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者職業素養的客觀題為主,同時課程結束后在線上設置與本節課相關的思政討論題;而且線下教學中通過案例分析融入的思政元素,并根據其要點進行討論,期末考核中添加能夠體現學生思政成效的論述題,并針對學生的論述進行評價,從而客觀地反映課程思政的實際成效[11-12](圖2)。

圖2 水處理微生物學課程思政考核體系
根據水處理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實際情況,將思政元素科學地融入水處理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究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與實踐,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課程自身優勢,不僅體現知識的傳授,而且引導學生將家國情懷與個人理想相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促使課程中的價值引領得到升華,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