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朵
摘 要:黨的二十大指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彪S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適應當前的文化需求,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已是勢在必行。本文先在對數字文化館內涵充分解讀的基礎上,再分析漢中市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相關措施及成效,希望為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數字文化館的內涵;資源整合;人才培養;服務建設;小程序
2022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基本貫通各類文化機構的數據中心,基本完成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躍上新臺階,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漢中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并在數字化轉型上走在全省前列,譬如把漢臺區創建成了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另外,漢中市在文化館數字化建設上也成績突出,以下為具體分析。
一、數字文化館的內涵
數字文化館是依托數字化技術,通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以突破時間、空間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制約,實現文化館服務線上線下聯通互動的系統。數字文化館建設首先是對藝術檔案、資料的數字化建設;其次在資源整合后的基礎上,創新應用數字化技術,生產、創造出更高質量的數字文化內容。[1]
(一)藝術檔案、資料的數字化
藝術檔案、資料的數字化是數字文化館建設的基礎,文化服務只有在擁有充分可支配資源的基礎上才能開展。藝術檔案、資料包括該區域內留存的圖文、音頻、視頻等。[2]傳統的留存方式雖然原生態,對于一些實物的保護來說,是最真實、最直觀的方式,但是有礙于文化的宣傳與傳播。傳統的留存方式最大的敵人就是時間,譬如易損壞的書法作品,如果對其進行高精確數據采集,將其留存于網盤內,即便原件以后出現意外了,還可以根據相關數據重新復制。
(二)文化活動數字化
文化活動數字化是提高文化館服務質量的重要途徑,數字化的文化活動在策劃、舉辦、宣傳、反饋信息收集等方面都不同于傳統文化活動。根據數字化的運用也分出了多種文化活動開展方式,譬如對書法、攝影、服裝、雕塑等藝術作品的展出,可通過多媒體等科技手段,將虛擬的空間或者特效與展出的現場進行融合,以此增加展出效果。另外,還可以通過VR進行全景、進入式的線上參展。
文化活動的數字化建設,還包括藝術的相關培訓、輔導等。數字化文化館通過直播進行公開或內部教學,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參與相關培訓。除此之外,制作的直播回放視頻都可無限次播放,能讓學習者充分地利用好學習機會。
(二)文化資訊數字化
數字文化館的信息發布主要在線上,而發布的形式也多種多樣,譬如可以通過錄一段視頻來宣傳一個展覽,官網上的海報也可以畫得更具創造性。那么,群眾獲取文化資訊的途徑就不再僅是通過報紙、文化館門口的公示、廣告等。另外,通過傳統途徑傳播的文化資訊,時效性較差;數字化后的文化資訊發布在官網、官方媒體、小程序、自媒體博主等平臺上,縮短了因傳播途徑造成的時間差,群眾可以更及時、更準確地了解到相關文化信息。
二、具體措施及成效
(一)資源整合
實現資源整合是數字文化館建設的第一步,而資源整合離不開市文旅局的全力支持。為推進各縣區文化館及其分館的數字化智慧管理系統建設,市文旅局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全市文化館及其分館的智慧化管理系統,并在全市各縣區推廣使用。根據市文旅局的要求,縣區文化館、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在推廣使用該系統,預計到12月中旬可以實現各縣區文化館、鎮(街道)文化站互聯互通的目標。
各級文化單位通過數字化智慧管理系統,可以自覺地完成自己區域內的文化資源整合、錄入以及資源庫建設。這種方式既高效、準確、詳細又大大減少了整體建設成本。并且在實現各縣區文化館、鎮(街道)文化站互聯互通的目標后,數字化智慧管理系統將與陜西公共文化云平臺、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進行鏈接互推和資源、用戶同步,屆時即可利用國家公共文化云的各類文化資源以及展示本市資源。
另外,漢中市文化館與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陜西分公司,合作打造了“羌族文化數據庫”,并從知識服務、數據管理、體系分類管理、統計管理和新聞管理五個方面完成“羌文化特色庫平臺”建設,內容包括增設個性開發服務,借助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多渠道發布不同形態數字產品,持續完善補充羌族文化資源、豐富文獻資源等,以從數據化層面促進羌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與宣傳。
(二)人才培養
數字文化館的長遠運營需要一批懂數字化、支持數字化、能讓數字化創新發展的人才。首先,從觀念上要改變傳統的對文化館管理、運行的思路,文化館的管理層應注重數字化的建設,學習數字化理念,并在文化館內部培養出能輕松駕馭平臺建設、維護等技巧的實操人才。
從2021年,漢中市文化館就已著手數字文化館相關人才隊伍建設,并在該年的11月至12月,其主辦、承辦了“三區人才”漢中文化館系統數字文化建設培訓班,來自全市11個縣區的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干部、市群藝館部分干部共36人參加了培訓。培訓班邀請相關專業專家、教授分別講解了《媒介生態下的信息獲取與輿情應對處置》《短視頻攝影剪輯要點》《新媒體時代,讓群眾文化生活融入傳播新陣營》《計算機移動設備網絡安全技術》共4項專業課程。在2022年的5月,陜西省文化館、漢中市文化館聯合舉辦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工作培訓班。對學員的培訓內容包括2022陜西省公共文化云建設項目總體情況、各板塊內容和標準的建設指南解讀、陜西省公共文化云及喜馬拉雅兩個平臺的功能板塊技術操作。
經過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漢中市文化館已初步建立了涉及管理、運行等的人才團隊,為數字文化館長遠發展建設提供了人才、技術保障。
(三)服務建設
除了對文化資源的留存、保護,數字文化館另一重要任務就是為活動、群眾、機構等提供數字化服務。在前期資源整合的基礎上,數字文化館便可以進行文化資源展示,其通過打造類別不同的各項服務板塊,使之在針對不同用戶、對象的不同需求時,能夠提供專門的高質量服務。
1.微博、微信公眾號
官方微博“漢中市群眾藝術館”及時更新相關文化資訊,其發布的視頻累計播放量12萬。微信公眾號“漢中市群眾藝術館”在“服務”欄建設了“走近我們”“信息視窗”“文化服務”等服務項目,每個項目又分數個專項點。譬如,在“文化服務”中專設了“漢中市公共文化云”“網上展廳”“培訓安排”“咨詢臺”“網上報名”共5個小項目。點入“漢中市公共文化云”即可跳到“陜西公共文化云”,在將來與“國家文化云”建立數據共享后,用戶通過一個平臺的任意終端就可以看直播、定場館、學才藝、約活動、趕大集、看資訊、寫評論,享受到既豐富又便利的數字文化服務。
2.網站
漢中市文化館的網站不僅整合了大量文化資源,還對相關文化資訊及時發布,做到了對文化資源的“即有即補”。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之間通過建立接口,使網站與微信公眾號相輔相成,譬如點擊微信“信息視窗”欄的“非遺名錄”,即可跳轉到相應網頁頁面,這不僅增加了網頁的入口和拓展了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的文化資源。另外,網站還專項建設了“羌文化數據庫”,目前還在試運行階段。
3.直播
直播是服務建設的重要內容,數字文化館通過直播將漢中市優秀的文化資源直觀、真實地展示給受眾,也通過直播打破了場館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擴大了其影響力。
2022年6月10日,漢中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漢中市文化館承辦的“2022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漢中市‘漢風古韻音樂類非遺項目展演”,通過“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同步直播,得到了全網27萬人的在線觀看,并在《國家公共文化云熱力排行榜》(2022年1月-9月)發布的根據內容訪問量、搜索量、點贊量、互動量等因素進行的綜合排名中,“2022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漢中市‘漢風古韻音樂類非遺項目展演”位居總榜單第六名,且全省僅漢中上榜。
通過對展演的直播,漢中市向全國展示了自己的城市形象,而巨大的影響力也賦能了數字文化館建設。數字文化館通過這次展演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漢調桄桄、鎮巴民歌、情景漁鼓說唱等本土傳統音樂類非遺節目是以后線上重點推出的節目。此次直播展演還實現了線上線下的聯動,是一次成功的實踐案例,可為以后開展線上線下聯動提供參考。
(四)外部推動
市文化館要完成艱巨的數字化建設任務離不開來自多個方面的支持。譬如在上文的資源整合上,文旅局通過購買數字化智慧管理系統,讓文化館數字化建設進程得到進一步推進。在數字文化館建設的同時,市財政局安排下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6665萬,用于全市特色文化服務項目開展,以及支持全市廣播電視播出、廣電網絡無線覆蓋系統運維。項目最終建設出覆蓋市、縣區、鎮、村(社區)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有效地推動了文化館的數字建設。
1.數字文旅產業推動數字文化館建設
漢中市的文化資源通過數字文旅產業得到了進一步挖掘、開發、展示,不僅豐富了文化資源,還提高了一些文化項目的知名度。文化館還可以參與到數字文旅產業的建設過程,在相關合作中,學習數字文旅產業的建設經驗。
2019年底,文旅局與馬蜂窩旅游網簽訂了關于漢中數字文旅產業建設的合作協議。合作從用戶角度出發,順應大眾旅游時代游客個性化需求,對漢中各色文化旅游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包裝。合作共產出16篇優秀定制攻略(其中1篇當日閱讀量2.7萬),提交16支主題鮮明且極具漢中特色的專屬vlog視頻,以及海量漢中文旅資源高清美圖。其中,“國潮年·漢中見”活動進行了全網報道,同時配合媒體資源如今日頭條、微博、抖音、馬蜂窩以及自媒體等多家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取得了全網曝光高達3030萬次的良好效果。這次合作,為漢中市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也讓文旅局看到了數字化的美好前程,堅定了數字文化館建設的決心。
2.小程序推動數字文化館建設
在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2021年智慧旅游建設運營典型案例中,漢中市文化和旅游局打造的“游漢中”一碼游服務平臺入選。漢中官方旅游小程序“游漢中”對漢中優質文旅資源做了全面的收納和展示,內容包含全市文物、非遺、旅游等圖文、視頻資料30余類。
“游漢中”為數字文化館建設提供了借鑒意義,也為數字文化館的資源收納提供了參考。另外,從用戶對信息的檢索來看,數字文化館只是一碼游服務平臺眾多信息中的一部分,數字文化館可通過一碼游服務平臺與其他文化部門合作,拓寬自己的資源范圍、服務范圍,以此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
三、結 語
數字文化館內涵豐富,而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應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該地區文化特色、文化優勢。漢中市文化館在整合自身資源的基礎上,再對數字化技術進行創新性的應用,以此打造自身品牌,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在建設過程上,漢中市文化館通過與龍頭企業合作,學習、摸索、總結數字化建設經驗,再依據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實現自身的數字化建設。
(漢中市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李亞男.淺談國家數字文化館建設的意義與路徑[J].大眾文藝,2020(1):9-10.
[2] 劉平.公共數字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數字文化館建設與發展思考[J].大眾文藝,2020(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