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平 陳明威
摘 要:在活態教學視野下,音樂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需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對地方區域文化資源的學習實踐,融合音樂理論知識與地方文化,做到“演”與“研”相互貫通,促進音樂專業研究生自我創造性能力的培養。贛南師范大學將區域文化資源與人才培養課程融合,采取一系列的“融”“創”“聚”教學措施,探索音樂研究生的培養策略,就地取材解決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養中缺少實踐的問題。
關鍵詞:師范院校;地方文化;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研究生教育工作擺在了重要位置。在最新出臺的《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要求,要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推進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具體表現為注重學術學位研究生知識創新能力培養,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突出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產教融合。活態教學(Active Teaching)是近年來西方教育學中盛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又稱主動式教學、動態教學、活動式教學,在我國也有人稱其為綜合教學,是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方式。目前來看,西方學者較為推崇該教學方法,產出了較多相關研究成果。美國密西根大學Sandra Poindexter認為活態教學能縮短學習周期,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有益于獲取自身的專業技巧,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加州大學的Jocelyn Robson教授認為活態教學具有參與的高水準性、新視角的選取、不同價值與規則的論爭、尊重開放式的學習結果、在經驗中進行評價與反饋等優勢。我國香港大學的David Kember也認為活態教學的確有其獨特優勢,并建議要求為它的推廣營造更好的高校學習氛圍,具體措施有共享優秀實踐模式、執行“青藍工程”、設置專項基金等。此外,伯明翰大學的David C. Schwebel教授也探索了活態教學的相關成果。
在我國,高等音樂教育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社會對高等音樂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于高等院校音樂專業的研究生培養是一個挑戰。然而,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以培養專門性人才為主,傳統的研究生培養中出現了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脫節的現象。對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師資與生源素質等客觀原因,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存在脫節的問題更加嚴重,其中人才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是當前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對于地方高校而言,雖在人才培養上客觀存在一定的短板,但若能有機結合區域文化資源和學科課程,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現今,許多地方高校能夠將特色的區域文化資源與學科課程有機整合,就地取材解決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養中的短板,進一步探索和構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綜合型音樂人才培養模式。[1]在贛南地區,歷史積淀深厚,文化品類眾多,共有101項省級以上“非遺”項目,其中13項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而其中大部分項目與音樂相關。贛南師范大學依托地方文化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區域音樂文化資源的多樣性,與教學密切結合,通過“研”“演”互促的方式,打破理論與實踐的培養壁壘,走出了一條有效提升科研與表演實踐能力的道路。
一、地方“非遺”資源與音樂專業研究生課程的
融合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課程體系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環節。課程體系需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由地方文化視角切入,借助豐富多元的地方文化資源優勢,將實踐與理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該體系強調由“研”到“演”,從“演”至“研”,“研”“演”相通,真正打破兩者間壁壘,從而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
在地方高校研究生的教學體系與環節中,既涉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也涉及多元一體的教學與人才培養策略。因此,地方高校在課程教學的設計上,應強調理論與實踐技能課程相結合,做到“研”“演”貫通,提高音樂研究生的綜合素養。將地方文化引入課堂,讓學生走出教室,融入活態文化,在活態文化中發現問題。教師和學生到民間進行體驗教學,把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人請進學校參與教學活動,以更好地開展教學。
在音樂界,中國音樂學院的耿生廉力推活態教學模式。他在民族音樂學課程教學中將民間文化資源引入課堂,開展形式多樣的互動式教學,教學效果明顯。受國內外優秀經驗與相關理論的指導與啟發,贛南師范大學依據研究生培養特點、地域特色以及文化結構層次等相關因素,制定系統的融入式培養計劃。該計劃包含整個培養過程,按理論和實踐模塊實施項目,以學年為單位,將研究生三年培養期分成三個階段。在課程實施中,有針對性地將地域文化為素材,通過“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師生互動的前提下,融入到不同方向的人才培養環節中。如下表所示:
根據音樂專業研究生培養的每一階段特點,注重課程目標性與教學導向性特點,分步驟將地方“非遺”音樂文化資源作為教學內容引入不同類型課程。在多年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前期深入民間考察民俗,收集贛南客家山歌、贛南采茶戲、客家古文、道情、蘇區紅色歌謠等。教師將整理好的民間音樂資源編成教材,在學生學習傳統藝術過程中,將采集的素材編創作品運用到藝術實踐教學與日常訓練之中。在具體融入過程中,要求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全方位融入,但也要求分成不同的層次,形成鮮明地域特色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人才培養方案和地方非遺資源的“中融入”和“高融入”形式的區別主要在于課程融入范圍和目的兩方面。“中融入”形式主要是案例式融入,更偏重理論知識層面。在該課程中,教師通過口述或書面的案例列舉形式,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其主要目的是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因此,“中融入”的形式是一種圍繞理論知識的生動化展開,案例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而“高融入”形式更偏重理論在具體文化情境下的實踐運用。“高融入”形式是在“中融入”形式的理論基礎上開展的。在學生知識理論達到一定程度后,教師通過專題、課題、畢業論文以及畢業音樂會等一系列課程案例,展開全方面、全景式的教學。“高融入”形式通過教學形式的轉變,將學生引入傳統音樂的實踐運用中去,使學生將現有理論知識和課堂實踐緊密結合,相互支撐、相互轉化,最終達到“研”與“演”的高度融合。
在課程結束后,學生不僅需要通過考試考核,學院還通過讀書會、學術年會、音樂會等形式讓學生進行階段展示。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音樂表演的實踐能力。以地方“非遺”資源為中介的課程設計,讓學術研究與表演實踐同時聚焦,使理論教學與表演實踐得到有效貫通。
二、地方“非遺”資源融入音樂專業研究生課程的
活態教學實踐
相較專業音樂院校所學內容,地方院校更為注重地方文化與課程的融合。然而,地方傳統文化具有民間性、活態性、多樣性的特點,其文化形式的融合問題正成為研究生教學改革的一大難題。活態教學要求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由于研究生教學的特殊性,在實際教學中還尤為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關系。在課堂上,通過引入地方優秀音樂文化的方式,以案例、專題的形式融于系統性的知識點之中,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接。以《區域音樂文化研究》課程為例,該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理論性的課程。在傳統教學中,以主講教師一人從頭至尾講授專門性理論與案例分析。在開展活態教學中,則通過邀請張宇俊、黎林生等客家民歌、戲曲音樂等代表性傳承人走進課堂。具體而言,在“客家民歌”專題教學中,第一環節先由校外傳承人以傳統口傳心授方式教授研究生演唱傳統的客家山歌、燈歌和兒歌等,讓學生從感性角度體驗民歌韻味與特色。在該專題的第二環節,主講教師結合學生在習唱中的體會,進一步總結客家民歌的理論特點與闡釋其中蘊含的人文內涵。因此,通過活態教學,以地方非遺資源為核心,成功實現了在教學上理論與實踐的貫通和對接。
活態教學打破了傳統的課堂形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形式成了教學常態。因此,教師須根據實際情況,兼顧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在不同部分將個別輔導、小組討論與集體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將自學和研討的形式相結合,形成表演與探究相統一的教學課程。不斷在教學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促進學生強化推演、創新與反思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中,主要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為輔的評價方式。在活態教學中,則是注重以多元的教學形式和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在評價中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在形成性評價中,則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多角度關注學生在日常教學中的表現,觀察角度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以《音樂形態學》課程教學為例,在形成性評價上,不僅關注期末考核中的作品分析,還關注學生的考勤、回答問題的質量、課堂表演和溝通協作等方面,以此通過不同維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效度。
三、地方“非遺”資源融入音樂專業研究生
人才培養應注意的問題
活態教學是一種特色鮮明的教學方式,在結合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特點的基礎上,通過融入“非遺”資源開展活態教學改革,有效地促進了研究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經過多年的運行,也應重點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一)融入地方“非遺”資源的活態教學應依據課程特點有序展開
對于傳統教學而言,活態教學是一種新方法。然而,對于研究生培養而言,在課程中以活態教學形式融入地方“非遺”元素,既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細水長流,而應該建立在對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進行統一設計的基礎上,分層次地推行。音樂專業研究生課程一般包括專業理論課與實踐課程,每一課程對“非遺”元素的融合度不同,并非所有課程都適合開展活態教學。因此,在對課程總體設計中,學位點負責人應充分考慮到課程特色與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知識結構,綜合分析每一門課程的基本特點與內容。根據實際情況,由專業負責人設計出一個符合本專業方向培養規律的課程梯級。課程組應對處于不同梯級的課程,提出關于開展活態教學的具體建議,以及在不同章節融入何種地方“資源”的教學提示。
在實際教學中,一門課程的所有環節并不都適合以活態教學的形式融入地方“非遺”資源。因此,作為任課教師,應該在充分吸收課程組提出的教學建議的基礎上,對該課程教學中如何具體開展活態教學再做細致的教學設計。任課教師在準備好具體的教學方案后,才能有序地開展教學。在音樂專業研究生教學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通過有層次、有步驟地確定與開展活態教學,充分將地方“資源”融入到研究生日常教學中,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融入地方“非遺”資源的活態教學應選擇合適的教學環境
相對于傳統教學而言,活態教學雖然形式上更為自由,但也不可完全隨心所欲。因此,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也要隨不同專業特點而制定。在音樂專業研究生培養中,教學尤為注重特定音樂聽賞環境下的文化體驗感。在針對音樂專業研究生的活態教學開展中,不僅需要注重活動開展的內容與環節,還要充分考慮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一般而言,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對于音樂專業課程而言,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助于文化情境的營造,更重要的是能真實地回到原生形態,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音樂內容的理解。因此,在活態教學環境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到地方非遺項目特點與具體內容。以楊村“過山溜”的專題教學為例,作為贛南代表性的高腔山歌,它流傳于江西與廣東的毗鄰地區,是古代先民在深山勞作時為避免虎豹傷人創作的一種“嚇老虎的歌”。這種山歌音量大、音區高,為防止震傷鼓膜,一般在山野中需要以“塞耳”的方式演唱。因此,在開展“過山溜”的專題教學時,選擇的教學環境不能在室內,至少應選擇在室外樹林茂密的環境進行教學。在這種環境下教學,才能讓學生在對音樂的感知中體味到作為“非遺”項目所具有的原生形態的特點。如果缺少必要的教學環境,不僅難以體會到“非遺”項目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而且對文化的感知也只能是隔靴搔癢,難以開展深入的教學與研究。
四、結 語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的地域蘊藏著豐富多彩的非遺資源。作為地方高校,不僅應積極參與到對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還應借助地方文化資源,利用區域文化資源多樣性特征將地域文化與教學密切相結合,解決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養中的短板。以音樂專業的研究生培養為例,通過贛南師范大學以往的實踐,依托地方文化,以“研”“演”互促的教學理念,打破理論與實踐的培養壁壘,有效地提升學生在科研與表演實踐方面的水平。地方“非遺”資源類型眾多、形態各異,不僅具有科研與教學價值,還具有育人作用。因此,以活態教學的方式將地方“非遺”資源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環節中,不僅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讓更多人參與到地方文化資源的發掘工作中,充分發揮文化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提高民眾文化自覺,提升區域文化自信。
(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江西省學位與研究生教學改革項目“活態教學策略下地方‘非遺資源融入音樂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實踐研究”(JXYJG-2018-15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韓中健,徐元勇.構建主流文化精神中高校“非遺”音樂教育模式[J].人民音樂,2015(11).
[2] 鄭棋文,李麗.非遺視域下的高校多層次音樂教學模式研究[J].戲劇之家,2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