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陽 呂琳暉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給會計職業帶來新的挑戰和沖擊,也對會計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陸續啟動的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課程思政建設和新文科建設為地方應用型高校會計學本科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是一流課程建設,一流課程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是課程思政建設。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強化價值引領也是新文科建設的內在要求。佳木斯大學會計學專業充分發揮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作用,在核心基礎課《基礎會計》探索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踐,以建設一流課程和一流專業為目標,提高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思政建設總的目標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運用課程思政理念修訂《基礎會計》教學大綱,進行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明確課程思政目標、內容和方法。
基礎會計課程思政目標:(1)透過會計之眼看世界,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會計知識,用生活小問題映射會計大智慧。讓枯燥的會計知識生動鮮活起來,引導學生發現會計的獨特魅力和藝術之美,感受會計好學、有趣、實用。激發學習會計的興趣。(2)拓展《基礎會計》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引導學生樂學、善學、會學。學以致用、知行合一。(3)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授業、解惑,更要傳道。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經濟學、管理學類專業課程教學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和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基礎會計》課程根據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大綱中的思政目標,對教學內容重構再造基礎上,挖掘課程蘊含的以下思政元素:
春秋時期孔子“會計當而已矣”、唐朝《國計簿》、宋代《會計錄》和“四柱清冊”、明末清初的“龍門賬法”、清代“四腳賬法”,中國的會計文化歷史悠久、成就杰出。學習會計發展演變的歷程,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國情的認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形成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課程思政的基礎,對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前提假設、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等會計基本理論具有價值引領作用。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深刻理解會計人才的崇高歷史使命感和職業擔當,培養學生的職業自豪感、規則意識。
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就沒有會計。《關于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強調將嚴重失信會計人員列入“黑名單”,建立健全會計人員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通過近年康美藥業、獐子島、瑞幸咖啡、豫金剛石等多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強調會計人員的職業倫理和法律責任,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提供真實公允的會計信息對維護會計信息使用者權益的重要性,增強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增強對會計職業的敬畏意識,自覺遵守職業道德。
工匠精神指的是恪盡職守、精益求精、守正創新、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會計工匠精神加入了會計職業的內涵:愛崗敬業,學生無論是手工記賬編制會計分錄、登記賬簿、對賬、試算平衡,還是應用財務軟件模擬實驗,都要面對枯燥的數字和表格,需要嚴謹細致、精益求精;持續學習,面對數字經濟信息技術發展,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從財務人員向管理人員角色轉變;守正創新,業財融合背景下未來的財務人員不僅精通財務知識,也要熟悉業務,是能夠為決策服務,為管理賦能的復合型人才。
對應修訂后的教學大綱,在《基礎會計》授課計劃和教案中進行課程思政內容設計。在尊重課程自身建設規律的前提下,將《基礎會計》課程中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既要把握放“鹽”的時機,又要掌控放“鹽”的用量,把思政之“鹽”融入專業教學之“湯”。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基礎會計》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后疫情時代高等教育教學的新常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課程思政融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前基于智慧樹、學習通、雨課堂等信息化教學平臺發布課程思政素材(案例、視頻資源、新聞時事、熱點話題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中翻轉課堂師生、生生互動討論探究;課后學生通過社會實踐、調研、撰寫論文、辯論等方式延伸學習、教師在線輔導答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課程思政教學時間與空間,實現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和線上線下三方面結合,使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作業是聯系“教”與“學”的橋梁。作業設置的富有靈活性、創新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礎會計》課程通過設計個性化作業實施隱性思政教育,為單調枯燥的學習加點料。《基礎會計》課程設置了以下四次個性化作業:
1.學習筆記作業。用思維導圖的方法完成,旨在鍛煉學生整合、歸納、提煉能力;
2.讀書作業。學生為自己喜歡的一本好書錄制三分鐘以內的朗讀視頻或音頻,撰寫200字左右的推介語,配合每年的世界讀書日主題,培養學生“愛讀書、讀好書”的學習習慣。
3.夢想時光機作業。給大學畢業時的自己寫一封信。了解學生的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
4.學習總結作業。本學期學習體會和收獲、不足。為自己本學期的學習表現打分。
個性化作業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能讓教師從不同角度了解學生。設置個性化作業成為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有助于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眼里不只看到有“學”更要有“生”,關注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只有先立師德,方能樹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身教勝于言傳。教師的“舉手投足”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是最直接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師的家國情懷、為人師表、嚴于律己、愛崗敬業,治學嚴謹都是重要的思政元素。學生在聽課的同時也在留心觀察教師如何做人做事。教學細節決定思政成敗。是否每堂課都提前到教室,做好課前準備,是否準時下課不拖堂;是否備課充分,授課充滿激情;是否尊重學生,用心記住學生的姓名;是否平等公平對待學生、嚴慈相濟。教師用情授課、用心育人,讓“政能量”入心入腦,引起學生的共鳴。
當教師眼中始終有學生,學生心中自然有教師。學生是課程思政的直接受益者、獲得者。評價課程思政成效評價不僅從教師端、供給側入手,更要從學生端、需求側進行。
通過學生課堂參與情況、學習行為、學習成績進行評價;通過教師自評、教學督導評課、同行、領導聽課等多元化評價主體對課程思政成效進行反饋。專業課堂教學活躍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行為發生明顯變化。學生對《基礎會計》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抬頭率、參與率提升了,課上師生互動交流增多了;主動坐在教室“努力區”和“奮斗區”的學生多了;課后參與輔導答疑的學生多了;參加初級會計師考試的學生多了;期末掛科學生少了。
課程思政接受者和受益者是學生。課程思政成效學生最有發言權。學生根據學習收獲和學習體會,通過“學生自評”“學生網上評教”進行評價。《基礎會計》設置并在線提交的個性化作業“本學期個人學習總結”,是獲得學生反饋的最佳途徑。了解學生學習收獲和不足,以及對教學的建議和意見,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學生的“自評”與教師的“自評”之間是相互印證的。
《基礎會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基于教學評價和反饋,今后將從以下方面改進和提升課程思政成效:
《基礎會計》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強,學生零基礎、學習難度大。增加思政元素與課時剛性約束之間存在矛盾。教師需要精心選擇、科學取舍課內、外教學內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施翻轉課堂,綜合運用探究式學習、任務驅動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教師課內精講留白,師生交流互動。小切口、大思政,精準滴灌。學生課外利用在線資源和工具開展學習。統籌處理好課程思政成效“加法”和教學內容“減法”間的辯證關系。
“00后”大學生個性鮮明,思想活躍、可塑性強,關注社會熱點和時事新聞。抵觸刻板的說教,喜歡平等的交流和分享。課程思政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既不能去知識化,泛娛樂化,也要避免“思政味”。在價值傳播中注意知識含量,知識傳播中注意價值觀引領。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貼近學生生活,找準“00后”大學生情感的“觸發點”和思想的“共鳴點”,才能“如鹽入湯”,否則極易變為“米中摻沙”。
課程思政除了融入第一課堂外,還應發掘社會資源,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通過學科競賽、實習實訓、參觀走訪社會實踐基地、參加社區志愿活動等方式融入第二課堂。受新冠疫情影響,很多與會計學專業相關的學科競賽采用了在線形式,如財務大數據比賽、財務決策大賽、共享財務大賽等。指導學生組隊參賽能夠有效激發學習內動力,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升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對第一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一流本科專業建設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會計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從基礎性課程入手進行一流課程建設。《基礎會計》通過修訂教學大綱進行課程思政頂層設計,從目標、內容、教學設計入手進行實踐,提升人才培養的溫度與深度。通過教學反思改進和提升課程思政的效果,讓學生無感思政,又無處不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