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形成。通過對現有研究的梳理,我們發現,教學模式是影響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通過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的觀察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形成有效教學模式的建議,以期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模式;形成;教學質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數學課程的目標以學生為核心,以培養核心素養為導向。在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注重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了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中逐步達到“三會”目標,我積極探索“觀察—猜想—驗證—運用”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觀察—猜想—驗證—運用”教學模式簡介
此教學模式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學生的內因,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富有創造性的學習。其包含四個主要部分:觀察、猜想、驗證和運用。例如,在接觸新的幾何圖形時,教師通常不會立即講解,而是讓學生進行觀察,大膽猜測圖形的特點,進行小組討論后,嘗試動手操作來驗證猜測的準確性。最后,通過實踐運用鞏固所學的知識。
二、模式的操作流程
(一)仔細觀察,激發興趣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且持久的知覺活動。課程標準強調數學學習內容應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現象、情境圖、圖形、物體的變化和運動過程等,從中尋找相關的數學信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培養他們從數學角度觀察現實世界的意識和習慣。
(二)有“理”猜想,激活思維
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常常與新知之間存在一段距離。這是學生在認知和心理上需要跨越的障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猜測活動應在“真空地帶”中展開。他們可以基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推理和猜測,為新知識的引入搭建橋梁。
1. 通過認真觀察結合生活經驗去大膽猜測新事物具有的特性。如探索長方形的特征一課,需要學生認真觀察長方形,通過看到的信息去大膽猜測長方形的特征。
2.把若干相同或相似的不同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讓學生由舊事物的已知屬性去猜想新事物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屬性。如教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學生可根據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來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否有類似的公式。
3.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一些信息進行有效的分析,從而提出大膽又有創新的結果假設。如在教授分數基本性質一課時,可讓學生結合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商不變的性質等大膽提出分數的性質假設,再去進行驗證。
(三)驗證猜想,加深理解
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維,大膽猜想,但是否有價值,是否合理正確,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細心地驗證。可以通過動手操作來實現。學生可以通過測量、計算或實驗等方式來驗證他們的猜想是否符合實際情況。這種動手操作的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而且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探索長方形特征》這一課的教學,學生通過觀察,大膽猜想出長方形可能的兩個特征: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之后小組合作,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剪一剪等多種方法對猜想進行了驗證。通過對猜想的驗證,真正掌握了長方形的特征這一知識,實現了本節重難點的突破,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驗證操作后,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說一說、議一議,相互交流,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一理,準確地歸納概括出知識結論。歸納時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結論的普遍性和結論中的每一句話。這時教師可以做出總結肯定其正確、糾正其錯誤,以使同學們得到較完整的數學知識的認識。
(四) 猜想應用,用之生活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并提高他們的數學技能。此外,實際問題的解決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增強他們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三、“觀察—猜想—驗證—運用”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意義
“觀察—猜想—驗證—運用”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運用與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學習的精神相吻合,在整個過程中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數學思維以及數學語言的應用,使學生思維更主動、更靈活、更廣闊、更深刻、更有利于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培養,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和深刻性,更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通過實踐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和假設,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德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覃玉姬. 小學數學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 基礎教育課程, 2019(03): 069-02.
[3]王華. 小學數學多元教學模式的探索[J]. 教育研究, 2018(9): 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