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錦燦 顏戊利 白研 張潤坤 周之榮



[摘 要]在新時代“三全育人”大背景下,育人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立體的“面”。如何充分融合各方面各要素并使之同向同行,最大限度地發揮協同作用,是值得高校及教師思考的問題,這既存在挑戰又具有機遇。文章以廣東藥科大學衛生化學課程為例,構建“一二三課堂聯動”課程思政模式,并有機結合“課內、校內、校外”三個課堂,全方位融入課程思政。該模式的有效探索和實踐為課程思政實施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衛生化學課;課程思政;“一二三課堂聯動”;預防醫學專業;三全育人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20-0106-04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自此,基于“三全育人”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與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工作全面推進。
衛生化學是預防醫學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程,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衛生檢驗能力。衛生化學是研究與健康相關化學物質的質、量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可為制訂衛生標準、評價環境質量、保證食品安全、控制和預防疾病流行提供科學依據。衛生化學被認為是預防醫學研究的“方法學科”“眼睛學科”[2]。隨著預防醫學的不斷發展,有關環境惡化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從分子水平開展疾病預防控制研究已成為預防醫學研究的主流方向,這些都需要衛生化學技術的支持,衛生化學在現代預防醫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3]。
廣東藥科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的衛生化學課程開設于1987年,是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中最早設置的七門主干課程之一,2006年入選廣東藥學院校級精品課程,2007年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課程,2013年成為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2021年成為廣東藥科大學線下一流課程,2022年被評為廣東省線下一流課程。近年來,教研室以一流課程建設為契機,在衛生化學課程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通過構建“一二三課堂聯動”課程思政模式,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改革路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基于“一二三課堂聯動”的衛生化學課程思政模式構建
衛生化學課程擁有一支師德高尚、教育觀念新、改革意識強、教學水平高和科研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本課程教學團隊共有人員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講師2名、高級實驗師3名,形成了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職務結構較為合理的教學梯隊,多數教師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受到歷屆學生的歡迎和好評,在多次教學評價中獲得優秀評價。
通過不斷優化、完善,衛生化學課程秉持成果導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人才培養理念,遵循“一中心、二主體、三維度、四融合”的課程特色。“一中心”是指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二主體”是指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三維度”的第一維度為理論課堂知識維度,圍繞培養目標的達成,逐步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第二維度為校內技能競賽和創新型實驗能力維度,以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第三維度為校外實習實踐素質維度,以實踐創新助推課程教學,重在提高綜合素養,強調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四融合”是指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理實融合、學科融合。由此,本課程形成了“一二三課堂聯動”的課程思政模式(見圖1)。
二、第一課堂的課程思政實踐
(一)打造“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第一課堂
第一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知識傳遞和價值塑造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4]。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且教學內容陳舊,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教學團隊對此進行了相應改革:(1)針對教學內容陳舊的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重塑,強調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突破習慣性認知模式,培養學生深度分析、大膽質疑、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能力。根據衛生化學課程特點,圍繞“國計民生—公共衛生安全—檢測技術”這條基線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同時,通過每一種衛生檢測技術不斷完善的過程,強調科學實驗過程需要實事求是、態度嚴謹,從而培養新時代人才。(2)從“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復習,將每章節思維導圖制作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一部分,促使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時梳理知識體系、抓住學習重難點,從而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歸納總結能力。(3)采用PBL教學法、線上線下結合法、科教融合法等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教學內容要體現前沿性和先進性,與預防醫學、衛生檢驗等行業發展緊密結合,并將學術研究、科技發展前沿成果引入課堂,同時緊扣時代需求,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學增加研究性、創新性、綜合性內容,適當加大學生學習投入,科學增負,讓學生體驗“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學習挑戰。
(二)挖掘課程與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學內容
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重塑和剖析,深入挖掘衛生化學各章的思政元素,并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如鹽入水”般融入思政內容(見圖2),達到專業教學和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一個完整的樣品分析過程包括樣品采集、樣品前處理、分析測定、數據處理與結果報告等環節,本教學團隊深入挖掘與專業知識契合的思政元素,在這些教學模塊中分別融入生態文明觀、健康中國理念、嚴謹細致、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守正創新、科學嚴謹、求真務實等思政元素,培養學生“守護健康”的專業情懷。
(三)課程思政具體設計
以衛生化學第四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為例,本課程思政教學所采用的主要設計思路和實施方式如下:
1. 設計思路
本章通過“鎘大米”事件引出專業知識,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持續改進”的科學研究基本邏輯作為專業教學主線,以“誠信守法、職業道德、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等思政內涵為思政主線,將專業教學內容作為課程教學的顯線,將思政教育內容作為課程教學的隱線,按照“雙線并行,顯隱結合”的模式實施教學。將“思政之鹽”融入“專業之水”,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2. 課程思政切入點及實施方式
本章節的課程思政是由一個案例開始,再回到這個案例本身結束課程(見圖3)。
三、第二課堂的課程思政實踐
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5],衛生化學課程以技能競賽為載體,以課外科研訓練為抓手,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搭建第二課堂實踐創新平臺。經過第二課堂活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思想覺悟得到提高,個性特長得到發展,知識面得到拓寬,動手能力也得到提高,與第一課堂教學相得益彰。
(一)以技能競賽為載體,搭建實踐育人平臺
技能競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第一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是激發潛能和創造力的最好手段,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2013年以來,圍繞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創新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公共衛生人才這一目標,我校先后開展了衛生化學實驗技能競賽[7]、安全知識競賽[8]、儀器分析學習匯報會等課外活動,這些活動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非常注重與省級比賽接軌。教師還經常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各級各類競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比賽機會和更大的舞臺。 2016年以來,通過校內技能競賽的選拔和培育,我校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廣東省預防醫學技能競賽、廣東省高校化學化工實驗室安全知識競賽等省級比賽,累計獲獎24項,成績斐然。
(二)以科研訓練為抓手,搭建創新育人平臺
課程建設從科研的育人屬性到教學的學術性,建構可持續的教學和科研協同創新機制[9]。衛生化學課程建設過程中,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是創新人才培養和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通過組建科研團隊、搭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讓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參加科技競賽活動等課堂外科技實踐活動,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通科研之門,進而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2013年以來,本教學團隊指導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累計立項18項,其中國家級6項、省級11項、校級1項;指導申報并獲批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攀登計劃”專頂資金)3項。
四、第三課堂的課程思政實踐
第三課堂是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補充和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會助力前兩個課堂實現更好發展[10]。第三課堂以校外實踐實訓為主,涉及企業實習、創業實踐、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活動,重在對家國情懷、專業使命感、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勞動精神、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
(一)創業就業兩手抓,提升崗位適應能力
通過第一課堂的理論知識學習和第二課堂的實踐拓展,學生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擁有了更強的崗位適應能力,學生的創業志愿也越來越強烈,我校每年都有多項創業項目獲得省級或國家級立項,如“指端微循環一體化智能檢測系統創業計劃書”“濟行健康”“代謝病E站”等。學生在這些創業項目中加深了對大學生創業的客觀認識,切實感受到創業的辛苦與喜悅,更鍛煉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一次次機遇與挑戰中開拓了創業新思路。此外,我校通過校企融合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安排學生在大三和大四兩個實訓時間段進行頂崗實習,采用“理論教學—實踐—再教學—再實踐”的循環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第一、第二課堂中積累的知識在第三課堂的實踐中得到檢驗。校外實習實踐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其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以社會實踐為依托,培養社會責任感
實踐是檢驗課堂教學成果的重要途徑,我們經常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所學知識。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許多學生滯留在家無法返校,我們借此舉辦了“廣東藥科大學學生家鄉衛生化學調查技能競賽”,旨在使學生通過“返回家鄉看變化、重走故地看新顏、深入鄉村看振興、走進一線看發展”,感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從而獲得生動的實踐體驗。學生們積極參賽,提高了對人類生活環境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調研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切身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2020—2022年,學生積極響應援助新冠疫情防控一線工作的號召,踴躍報名參加我校公共衛生學院青年“戰疫”突擊隊,奔赴廣州市各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助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信息數據處理等防控工作,為我省抗擊疫情貢獻力量,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專業使命感不斷增強。
五、結語
在“三全育人”大背景下,衛生化學課程通過融合教師、學校、社會等多方資源,構建“一二三課堂聯動”課程思政模式,為學生全面發展打造協同育人空間。當前,人們更加關注健康、注重衛生,流行性疾病的防控、政府相應政策的出臺等都需要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為滿足我國對應用型、復合型公共衛生人才的需求,推進健康中國行動,高校及教師要適時更新預防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同時轉變觀念,不斷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和途徑,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共譜“華章”,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進而為人才培養做出應有貢獻。
[ 參 考 文 獻 ]
[1] 趙亮.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以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有機融合為例[J]. 高教學刊. 2023,9(8):160-163 .
[2] 高霞,張鵬波,楊中智. 信息化視域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衛生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大學,2022(26):115-118.
[3] 劉迪茹,劉曄瑋,李響利,等. 基于系統思維的衛生化學實驗模塊化教學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23,25(1):43-47.
[4] 賀錦燦,周之榮,顏戊利,等. 虛擬仿真“第二課堂”在衛生化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探索[J].廣東化工,2021,48(21):211-212.
[5] 王良,曾斌,車曉毅. 基于學科競賽的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的探究與實踐[J].大學教育,2020(10):192-195.
[6] 劉建鉛,虞紫英,盧燕琴.“產賽教”融合視域下課程群教學的困境及應對策略:以嘉興學院服裝設計專業為例[J].嘉興學院學報,2023,35(1):139-144.
[7] 顏戊利,毋福海,周之榮,等. 廣東藥學院衛生化學實驗技能競賽成績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4):675-676.
[8] 顏戊利,毋福海,周之榮,等.知識競賽在廣東藥科大學實驗室安全教育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1):88-90.
[9] 黃本生,范舟,羅霞,等. 地方高校第二課堂培養學生雙創能力的改革探索[J].大學教育,2021(2):184-186.
[10] 羅強. 高校人才培養“三個課堂”模式及其價值探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19(10):10-1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