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蘭
摘 要:語文學科在小學教育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并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活動也可以進一步強化這種效果,應該在后續時間里引起充分重視。文章先闡述了小學語文誦讀教學的困境,在明確國學經典誦讀教學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最后從積極使用信息技術、拓展誦讀內容資源、引入讀寫結合模式、組織開展多元活動、優化誦讀任務作業五個方面,探討了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改善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誦讀內容;作業設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9-0188-03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國學經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同時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事實上,國學經典本身就蘊含較多的文化元素,同時很多經典作品也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準則形成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對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活動,可以取得較強的教學成效,綜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但是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在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較多問題,導致誦讀教學活動難以取得預期的成效,應該在后續時間里引起充分重視,并積極探索誦讀教學的優化調整方向。
一、小學語文誦讀教學的困境
(一)教學流于形式
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已經開始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誦讀教學,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課文。但是當前誦讀教學還存在流于形式的情況,導致誦讀教學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這主要是因為部分教師僅僅將誦讀教學當成一種閱讀手段,讓學生通過誦讀活動了解課文內容。這也使教師只能發揮誦讀活動的淺顯作用,很難讓學生通過誦讀活動深層次感知文本內涵,難以發揮情感熏陶、價值觀引導、文化感知等其他作用。
(二)教學體系割裂
誦讀教學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可以在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課文講解等環節發揮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部分教師并沒有在這些教學環節中靈活使用誦讀教學,導致誦讀教學活動與各個教學環節存在割裂狀態。這種情況無疑會導致誦讀教學活動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同時難以立足誦讀教學活動進行教學形式的創新。在后續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這一點,強化誦讀教學與其他教學環節的聯動性,能夠形成較好的教學合力。
二、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開展價值
(一)開闊學生閱讀視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活動可以較好地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國學經典作品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精粹,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要素。對學生來說,誦讀國學經典作品可以引導他們積極認知古代文學作品蘊含的藝術內涵和文化元素,顯著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學生真正對國學經典作品產生興趣,在課下也會主動接觸這些內容。
(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教師通過靈活開展國學經典誦讀也能較好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由于國學經典作品跟當今時代存在一定的距離感,導致學生難以直接理解這些作品的內容。而通過誦讀教學活動可以引導學生感知作品蘊含的內在情感,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除此之外,教師立足誦讀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趣味性活動,也可以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更容易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增強學生綜合素質
在新課標全面推行的背景下,核心素養理念已經開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深入應用。而國學經典誦讀教學也可以幫助教師較好地開展核心素養的相關教學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這主要是因為國學經典教學活動可以錘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等多元素養,使學生在誦讀教學中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有效對策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靈活應用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活動,使學生深層次了解國學經典內容,并受到國學經典的教育熏陶。這也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入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綜合成效。
(一)積極使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誦讀氛圍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時候,應該積極使用信息技術,改善誦讀教學的課堂氛圍。對小學生來說,由于國學經典作品跟他們生活環境有較強的距離感,同時多數小學生的語文學科基礎能力也比較有限,因此很難理解國學經典作品的內容含義和情感要素。這個時候,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就可以直觀展示國學經典作品的內容,降低學生理解國學經典作品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可以通過互聯網環境搜集相關視頻,并在后續課堂教學中面向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在視頻演示過程中進行誦讀。這樣學生對國學經典作品的認知水平就可以得到顯著強化,同時在良好的誦讀氛圍中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教學中,學生可能難以感知伯牙的知音情感,同時對文言文內容的感知也比較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關于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并將相關視頻融入多媒體教案中。在課堂導入階段的時候,教師可以面向學生播放這些視頻,同時要跟學生講解視頻中“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的情感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誦讀《伯牙鼓琴》,引導學生感知文言文《伯牙鼓琴》的內容含義和情感要素。在提前播放了相關視頻以后,學生理解文言文《伯牙鼓琴》的難度就會顯著降低,同時可以在誦讀過程中深層次感知這篇課文蘊含的知音情感,將其代入自己的生活場景中,體會“知音難求”的情感體驗。
(二)拓展誦讀內容資源,增強誦讀教學深度
在當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途徑搜集較多的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在國學經典誦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考慮引入一些課本中沒有的國學經典作品,對誦讀教學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下時間里深層次研讀國學經典的相關課文,并搜集一些同類作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其他國學經典作品的目的不僅僅是開闊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降低學生學習國學經典課文的難度,并通過其他國學經典作品將相關知識串聯起來。因此,教師在選擇其他國學經典作品的時候一定要秉承謹慎性和系統性原則,切實提高誦讀教學的深度,使課堂教學活動可以取得預期的成效。
例如,在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登鸛雀樓》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誦讀教學中引入其他國學經典作品,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登鸛雀樓》的認知水平。《登鸛雀樓》是詩人王之渙的作品,同時很多詩人都在鸛雀樓上寫過古詩詞,比如暢當的《登鸛雀樓》等。在誦讀教學中,學生通過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不僅可以感知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景色,也可以體會詩人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獲得較多的正能量感受。而暢當的《登鸛雀樓》所體現出來的內核精神也比較類似,特別是在詩詞結構上都是通過景色來抒情。因此,將這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誦讀教學,不僅能降低學生理解古詩詞內在含義的難度,也可以較好地拓寬學生的國學經典視野,增強課堂教學的深度。
(三)引入讀寫結合模式,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誦讀教學屬于閱讀教學的范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通常會和習作教學結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促進的教學態勢。目前我國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已經開始使用讀寫結合模式,提高學科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在誦讀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積極引入讀寫結合模式,增強學生對國學經典作品的理解深度,并強化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即教師在學生誦讀國學經典作品以后,可以考慮讓他們嘗試仿寫文言文或古詩詞。通過仿寫的過程,學生不僅能提高自身對國學經典作品的了解水平,還可以強化他們使用文言文寫作的能力,使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可以得到顯著提升。
例如,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讀寫結合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在講解完《鐵杵成針》教學內容以后,教師可以結合前一篇文言文《囊螢夜讀》,讓學生觀察故事類文言文的結構布局,并在誦讀中感知文言文的語言使用技巧。在此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類似的寓言故事,比如《鄭人買履》《揠苗助長》《畫蛇添足》《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等。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寓言故事的完整內容,并讓學生將其還原成文言文。四年級學生已經對文言文有了較好的認知水平,再加上之前關于《鐵杵成針》和《囊螢夜讀》的誦讀活動,就可以完成文言文的仿寫活動。在學生仿寫完成以后,教師可以逐步觀察學生的仿寫內容,并將其中比較優秀的作品展示出來,和學生一起誦讀這些仿寫作品。這樣,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錘煉,同時對國學經典作品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組織開展多元活動,豐富誦讀教學形式
小學語文教師在國學經典誦讀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組織多元活動,豐富誦讀教學的形式。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層次來看,針對他們所開展的誦讀教學應該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在課堂環境中組織開展一些趣味性活動,豐富課堂教學氛圍,同時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在國學經典誦讀教學中,教師也可以考慮開展一些誦讀表演活動。即教師結合國學經典作品,讓學生分別扮演作品中的不同角色,以對話配合表演動作的方式,還原國學經典作品的場景。小學生的表演欲是比較強的,通過這種表演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學生表演完成以后可以提出評價,以總結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國學經典教學的相關知識。
例如,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國學經典誦讀表演活動,挑選幾名學生分別扮演兩名小孩、孔子和獨白等角色,在課堂環境中誦讀文言文《兩小兒辯日》,還原文言文描繪的情景。在學生誦讀表演的時候,教師要先讓學生揣摩各自角色應該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以及情感要素,能夠真正模仿與還原文言文所展示的故事。其他學生則觀看這幾名學生的誦讀表演,并且在誦讀結束以后可以發表自己觀看誦讀表演的體會與想法。教師在學生誦讀完成以后,對學生的誦讀表演效果提出建設性意見,并帶領學生繼續學習文言文《兩小兒辯日》。通過這個環節,誦讀教學的形式變得更加靈活,避免誦讀教學變成普通的朗讀活動,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深度。
(五)優化誦讀任務作業,落實“雙減”政策內容
小學語文教師在布置學科作業的時候,可以考慮加入誦讀式作業。當前我國中小學已經開始全面推行“雙減”政策,要求教師降低學生的作業壓力,實現提質減量的作業設計目標。在這種背景下,教師通過加入誦讀任務的作業形式,不僅能豐富語文學科作業內容,也可以創新語文學科作業的方式。在具體設計誦讀任務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避免局限于課文教材,適當選擇一些國學經典作品,讓學生在課下進行誦讀。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自由選擇空間,使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學科能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誦讀任務作業,推動“雙減”政策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全面落實。
比如,在小學語文二年級的時候,教師可以定期給學生布置一些誦讀任務作業,讓學生養成國學經典誦讀的習慣。這里教師需要給學生推薦一些國學經典誦讀書目,具體有《三字經》《詩經》《唐詩三百首》等。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其中的經典書目在課下進行誦讀。家長也可以在孩子誦讀的過程中加入其中,并引導孩子一起有感情地誦讀國學經典作品,最后把誦讀過程錄制成視頻發送到微信群等教師指定的線上平臺中。教師通過線上平臺可以在課下考查學生誦讀作業的完成情況,然后在課堂上展示一些優秀的誦讀作業。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教學可以取得多個方面的教學成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提高國學經典誦讀教學的認知水平,同時要積極探索誦讀教學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方式。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應該靈活引入讀寫結合、故事演繹等多種方式,使誦讀教學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誦讀教學中。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結合“雙減”政策靈活安排誦讀作業,達到提質減量的目的,也可以進一步提高誦讀教學的最終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喜娥.探析國學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讀寫算,2020(22).
[2]馬春玲.談誦讀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及應用[J].智力,2020(25).
[3]伍月清.基于國學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踐研究的方法[J].新課程,2020(44).
[4]詹有智.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實施策略[J].科技資訊,2021,19(06).
[5]湯麗君.誦國學經典,品百味人生——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誦讀國學經典[J].課外語文,2021(07).
[6]潘娟琴.誦讀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及應用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20).